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区论文,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学的区角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关系 1.数学区角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对幼儿数学学习而言,区角活动不只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区角活动可克服集体教学活动的时空局限。 集体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某些局限性,有的数学活动可能不适宜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却适宜以区角活动的形式进行。例如,拼图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不仅对发展幼儿的空间分合和空间旋转能力、加深幼儿对图形边角特征的感知有价值,而且有助于幼儿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数学能力。虽然许多拼图活动既有较强的游戏性,又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但是因其所需材料较多、所占空间较大、所耗时间较长,而且所需操作技能要经由较长时间练习才能获得,因此不宜安排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内。如果将相关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则可以让幼儿在更充裕的时间里不断尝试,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动作熟练水平,逐步掌握拼图策略。 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在区角中拼图的过程,并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材料、活动规则和要求作出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学习,教师可适时地组织幼儿开展经验分享活动,以引导幼儿不仅关注拼的结果,而且关注拼的策略。经验分享可以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来进行,但如果没有之前在区角较长时间的操作经验积累,集体分享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区角活动可影响幼儿操作与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幼儿数学学习需要丰富多样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恰好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帮助幼儿丰富相关数学经验,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俄罗斯方块”遮挡住百数图,让幼儿猜测“盖掉的数字是几”并说出推断的理由,使幼儿对百数图中横排和竖列按数差关系排列的规律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随后把百数图张贴在区角中,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思考、解释、分享,从而达到让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展学习的目的。活动中,孩子们还发现了百数图中更多的“秘密”,比如,单双数是间隔排列的,每一排的单双数位置都是相同的;下一排相同位置上的数比上一排多10;每一竖列的个位数都是相同的,最后一列个位数都是0;一个格子上的数字可以根据它左右两边的数字来猜;两个格子上的数字(例如,当竖列被遮挡时)可以通过先确定上面的一个数,再猜下面的一个数,比如上面的数字是12,下面的数字就是22。 第三,区角活动更有力地推动了幼儿的个性化学习。 幼儿的数学学习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区角活动为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提供了机会,使幼儿能以适合自己的进度(或节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并确保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同时,数学区角活动的氛围相对宽松自由,幼儿会更加大胆地选择,更加积极地思维,也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和了解自然、真实状态下的幼儿。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作出更准确的评价,进而提供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中班下学期“空间测量”知识序列中有关于“图形面积测量”的内容。教师为此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沙滩城堡”,引导幼儿根据示范和讨论,基本掌握测量的规则与方法,初步体验用“单位量的组合”来替换一个未知的面积总量,即体验测量的意义。但是,要让绝大多数幼儿达到“通过测量结果的数与数的比较,辨别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目标,即对测量结果的“数”作出解释,并清楚表述判断的理由,仅靠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将部分材料投放到区角,供幼儿继续操作、学习。在个别幼儿操作练习时,教师可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追问、质疑,促使幼儿能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作出准确的解释,如:“这里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铺了9块的墙面大?”从而促使幼儿真正理解测量的意义。 2.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集体教学活动尽管受时间、空间、师幼比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充分保证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也难以充分尊重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但在我国幼儿园班额普遍较大的情况下,集体教学仍是最具效率的活动组织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集体教学作为一种活动组织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围绕同一问题集中交流、讨论的机会。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可以在操作的基础上,就同一问题发表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也可以促使幼儿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见解。集体交流和教师的引导还有助于幼儿重新组织那些原本较为零散的数学经验,澄清原本较为模糊的认识,促进数学经验向数学概念的提升与转化。 例如,大班上学期关于“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教师从“5的组成”入手。首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明确什么是“取总数”、什么是“分”、什么是“分两份”等一系列“分”与“合”的规则要求;接着,在数学区角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尝试将多种数量为5的相同的物体分成两份。在幼儿熟悉“5的组成”后,再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地学习“2、3、4的组成”,并启发他们最后发现“每个数都具有比该数少1的分法”,这一关键经验是需要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在集中的时间里通过师幼交流讨论而形成的。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在大班下学期“6~10的组成”的学习中还可继续。如果教师逐一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体验互换关系、互补关系,理解总数与两个部分数之间关系等,不仅费时,也会使幼儿失去与同伴交流、思维碰撞的良机。因此,那些既需要幼儿个体有丰富的前期经验积累,又需要教师分阶段引导并帮助幼儿进行相关经验梳理,还需要幼儿通过同伴观点碰撞形成新认识的活动或环节,是适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的。 可见,数学的区角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而言,各有独特的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无法互相取代,应该各尽所长、互为补充。 3.数学区角活动的开展需体现和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差异性、互补性 数学区角活动具有数学学科特点,需要遵循幼儿数学学习路径,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当前数学区角活动开展中的主要问题恰恰是目的性、计划性不强,因此强调其“教学属性”是必要的,但也要避免把区角活动变成集体教学活动的简单延伸,甚至成为变相的集体教学活动。为此,我们有必要澄清数学区角活动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别,从而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使其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首先,数学区角活动的设计在总体上应体现“低结构”特点。 在区角中设计一定的高结构活动(如集体教学中开展过的活动,或通过更换材料、微调规则产生的“变式活动”),有助于幼儿巩固操作体验,发展相关数学能力。但如果高结构活动太多,作业、练习的意味就会过于浓重,势必影响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区角自身的独特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众所周知,区角活动结构化程度较低,游戏性更强,更易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区角活动受时间限制较小,幼儿可以自主掌控活动的进度;区角活动的目标和玩法可由幼儿自由选择,从而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经验。例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感知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特征”时,教师可以在区角开展一些需使用到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拼图活动,也可以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拼成大三角形、大长方形,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游戏,自然地丰富对各类图形特征的认识。 其次,数学区角活动的难度应突出“多层次”的特点。 对幼儿来说,多数数学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学习过程;同时,幼儿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数学内容,不同幼儿的学习进度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师需在区角中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发展特点,组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层次活动。例如:第一层次,之前进行过的、同一内容序列中较为简单的、幼儿相应能力发展已较为成熟的活动;第二层次,当前集体教学活动正在开展的、幼儿已经或逐步掌握的,需要练习巩固的活动或其变式;第三层次,比当前集体教学内容更具挑战性的、幼儿可尝试探索的活动。难度各异、逐步提高的各项活动,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第三,数学区角活动的内容应体现“多线程”的特点。 集体教学活动通常在时间轴上“单线程”展开,每次活动(或连续的几次活动)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内容,无法面面俱到,从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内容上的跳跃或间断。如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是“数与量”,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就转向学习“图形与空间”了。但事实上,不同数学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幼儿的数学经验也是多领域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区角活动的内容选取不必也无需机械对应集体教学活动。例如,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学习面积的自然测量”时,区角中可提供一些用单位小图形拼合出大图形的活动,以增强幼儿对“等量替代”关系的理解,而“等量替代”正是幼儿理解测量所需的重要概念之一。此外,还可提供各种有利于丰富幼儿有关10以内数量关系经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测量活动中更好地感受测量结果的大小,并根据测量结果正确地进行面积比较。以上“多线程”的活动,可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对“面积的自然测量”的学习,实现对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综上所述,只有理解并遵循数学区角活动设计与安排的独特要求,充分挖掘数学区角活动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功能,使其更好地与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作者: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幼儿园 李铭) 二、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数学区角活动具有教学属性,但相较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它独立、分散,更加自由、自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既要尊重幼儿,又不能放任自流。数学区角活动通常会将数学目标物化于有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之中,将数学核心经验渗透于操作活动之中。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个别操作;教师则要注重观察,在了解幼儿的数学经验、操作水平和其他情况的基础上,以间接指导为主,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串项链”是常见的一个数学区角活动,通常,教师会有意识地提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颜色丰富的木珠,引导幼儿用绳子将木珠串成“项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归类,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体验集合概念,形成“类”意识,并初步感知模式及其空间排列关系。现以小班数学区角活动“串项链”为例,阐述数学区角中教师指导的重点,以便更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1.观察陪伴,支持幼儿自由探索 区角活动因为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因此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此,教师不能急于要求幼儿统一达到某一活动目标,或过多过早地干预、参与幼儿的活动,但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幼儿随意活动。教师要陪伴在旁,注意观察。教师的陪伴能给幼儿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教师陪伴时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判断幼儿的发展现状与数学认知水平,以及时调整策略,给予幼儿更适宜、个性化的指导。 在“串项链”活动中,小班幼儿尤其希望有教师的陪伴。一是因为小班初期幼儿发展水平有限,尚未形成“类”概念,不知道如何进行归类,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实物作为归类标记,给予幼儿提示,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相同特征”的意识,进而形成初步的“类”意识。二是因为有教师陪伴,小班幼儿会玩得相对持久些,并乐意将串好的项链向教师展示,体验成功与分享的喜悦。三是因为小班幼儿串项链的兴趣浓厚,但目的性、计划性不强,他们往往只满足于“串”的动作,偶尔会根据喜好选择某种颜色或形状的木珠,但过程中可能会随时更换、不断改变。 2.材料暗示,鼓励幼儿自主操作 材料是数学区角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教师可将某种标记或操作要求融合或嵌入到区角材料中,使材料具有暗示作用,隐含教育价值,如,能提示游戏的玩法、操作规则和要求,借此既增强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也增强幼儿因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而产生的成就感。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困难,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材料时要注意难度差别,小步递进,留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师可将“教”隐于材料,期待能转化为幼儿自主的“学”,以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主动寻找方法、运用策略,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在串项链时,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按照统一的要求去操作,也不宜苛求幼儿必须串出不同的项链,而应给予一定的暗示,适当提供范例,重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操作,不断尝试多种串珠方法。比如,教师可在每根绳子的尾端串上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暗示幼儿可按照这个颜色或形状归类串珠。又如,考虑到材料所具有的层次性,教师可提供绳子,鼓励幼儿自定标准归类串珠。渐渐地,幼儿能根据木珠颜色或形状标记将同色的木珠不分大小、形状串在一起,或将同种形状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木珠串在一起。有的幼儿也许能排除干扰,根据颜色或形状标记进行同色同形的归类,但个别幼儿也许仍然只能随意地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串在一起。教师此时可挑出串有颜色或形状标记的绳子暗示幼儿;如果幼儿的操作还是比较随意,教师可进一步提供半范例底板供其参照;如果幼儿借助半范例底板操作仍有困难,教师则可提供全范例底板,供其模仿学习。 在“串项链”活动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运用模式规律串珠,教师特意在绳子尾端系上两种颜色或两种形状的木珠作为标记,以引导幼儿尝试间隔串珠,同时教师还准备了串好的项链半范例和全范例供幼儿参考。一般而言,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他们最先掌握的往往是“按颜色归类”,接着能够“按形状归类”,但通常还不能完全排除大小的干扰。实践表明,幼儿一般会从按照两种颜色间隔串珠逐渐过渡到按照两种形状间隔串珠,直至按照同等颜色和同等形状间隔串珠。 3.问题启发,促进幼儿有效反思 问题启发是教师常用的指导策略,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常用方式。教师仅仅依靠幼儿的操作结果,并不能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而幼儿的操作行为也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通过向幼儿提简要明确的问题适当介入,以促进幼儿反思,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内容,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 虽然不同幼儿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操作结果,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可能是不同的。比如,两位幼儿都串好了项链。教师询问道:“你是怎么串的?”甲幼儿说“把一样颜色的串在一起”,乙幼儿则说“一个接着一个串”。这里表明的是,甲幼儿已意识到了操作的核心经验,所以表述出了“按颜色归类”的操作要求;乙幼儿则只是从动作层面来表述的,并没有意识到活动中蕴含“类”的核心经验。为此,教师继续问他俩:“你俩串的项链一样吗?”以引导幼儿发现这其中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不同”,进而形成“类”的意识。提问引导有促使幼儿反思操作、相互学习,并有意识地按某种特征归类串珠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分析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应的数学概念。 4.语言强化,巩固幼儿的自我经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媒介。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相关经验。例如,让幼儿表述活动过程,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整理思路,增强幼儿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认知。教师也可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述来了解幼儿操作中的思路及其思维发展水平,以便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比如,串项链前,教师可让幼儿先想一想、说一说“准备串一串什么样的项链”,以促使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串项链时,可让幼儿边操作边说说串珠的方法“一个红接一个红……”或“一个红、一个绿……”,在诵念中强化类别意识,表达出木珠串的类别特征或排列规律。“项链”完成时,可请幼儿介绍并指读“红蓝、红蓝……”“方圆、方圆……”,让幼儿在反复诵念中自我检查,养成操作后用语言表述的良好习惯,进而巩固对模式规律的认识。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以上四种策略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又共同实现指导、推进幼儿数学学习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幼儿关系的协调者、幼儿喜悦的分享者,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也是幼儿发展的引领者。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者: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琴) 三、对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是幼儿重要的数学学习途径,我们需要对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幼儿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作出评价,以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1.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要点 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要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结合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路径,数学区角活动评价应同时重视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 首先,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幼儿数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获得情况是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对空间几何概念的认知等。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发展水平必然是有差异的,如中班初期幼儿在比较数量的多少时,有的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有的运用计数的方式比较,有的不仅能得出正确结论,还能清楚地说出多在哪里、少在哪里……教师评价时要正视幼儿的差异,分析幼儿所处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以自身的速率和方式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 其次,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数学区角活动不仅能让幼儿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数学能力,如表征、交流、问题解决能力等。幼儿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需要这些能力,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这些能力。幼儿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发现数学规律,例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教师在评价数学区角活动时要特别加以关注的。如,在大班数学区角活动“一把抓住几个”中,有幼儿在抓体积较大的物体(如核桃)时会估算出较小的数,而在抓体积较小的物体(如开心果)时则会报出十几、二十几等较大的数,这里反映的是他们已会运用空间感知的经验来解决数量估计的问题。 (2)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数学区角活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学领域,还体现在其他相关领域。教师要多角度观察,以全面评价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 如,在回答时钟“起点在哪儿”的问题时,有幼儿说“夜里12点以后就是明天了,所以从12点开始”;在小班“蝴蝶找花”的活动中,有幼儿边说“红蝴蝶找红花,黄蝴蝶找黄花……”边完成颜色对应任务。可见,这类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能否用清晰的说明性语言解释自己的操作,能否有序地说明活动流程并调控自己的操作活动,也应是幼儿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又如,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共享活动材料,教师可以观察幼儿是如何与同伴协商,决定轮流活动的次序的;是怎样邀请同伴参与活动,相互检查的……从中可以评价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数学区角活动离不开规则,幼儿能否自觉遵守规则,建立相应的规则意识,也应是评价的要点之一。 (3)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我们既要评价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显性的数学知识与能力,还要重视伴随显性学习而生的隐性的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首先,要看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教师可以通过幼儿自主选择数学区角活动的次数、时长以及活动时的投入程度,直观地判断出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 其次,要看幼儿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拿取、操作、整理、收纳材料的方式,了解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学习习惯。 第三,要看幼儿操作中体现出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是否合理,幼儿操作时的专注力、坚持性、创造力、独立性、反思调整能力、自我挑战精神等的发展情况,都值得教师观察和分析。如,在中班“补墙洞”的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用几何图形组合成指定形状。当拿着最后几块几何图形怎么拼也拼不全图形轮廓时,有的幼儿会直接放弃,有的幼儿会向教师求助,有的幼儿则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甚至会向教师请求“再玩一次”。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坚持性,以作出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数学区角活动评价的步骤 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自由度都较大,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也非常大,教师可以按照何种程序、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呢?我们通常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来评价。 (1)观察:幼儿是怎么做的 评价的起点是观察,教师可通过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等的细致观察,了解幼儿显性的不同表现。在不同的观察任务中,教师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作为旁观者时,教师只是忠实地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不作任何提示,幼儿自己的操作是教师进一步评价的依据。作为参与者时,教师可在观察的基础上适当参与操作,如通过提醒、提示等方式与幼儿开展一定的互动,在与幼儿一起玩的过程中更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幼儿。 (2)追问:幼儿是怎么想的 教师观察所得的结果往往是幼儿外显的活动表现,教师切记,不能单凭“所见”猜测、判断,还需要追问幼儿。有时,幼儿的操作行为看起来是错误的,但教师通过追问可能会发现他们在数概念的掌握上并没有问题。比如,让小班幼儿给“小动物”分发食物,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感知“多”“少”“一样多”。当食物少、小动物多而无法一一对应时,有的幼儿就会把食物放在两个小动物的中间。从操作结果上来看,这个幼儿没有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追问后却发现这个幼儿是能够判断数量的多少的,只是从情感上不能接受小动物食物分配不均的结果。有时,操作结果虽然相同,但有的幼儿操作思路明确,有的幼儿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幼儿只是模仿同伴的操作,可见,“追问”在数学区角活动评价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3)解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综合观察、互动、追问获取的各种信息,教师可以据此解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下面通过案例“投骰子串串珠/插插钉”来试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投骰子串串珠/插插钉”是一个中班数学游戏,由幼儿通过两两合作,轮流投骰子,先比较数字大小,再由投出数字较大的骰子一方按数值串串珠或插插钉,材料先用尽者获胜。该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理解基数的意义,比较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并学习合作。幼儿甲、乙的活动过程如下: 甲、乙迅速平分好材料后,甲先掷骰子,点数为8,他马上动手在插钉板上插插钉。乙看到骰子已空出,抓过来也投了一下,点数为7,他也开始埋头插插钉。(两个幼儿忙于操作,完全忽视了玩法和规则) 教师见此情况,提示他们注意游戏规则,并询问:“这次投出的骰子数谁大谁小?应该由谁插插钉?”经过提醒,乙赶紧把自己插好的插钉拿掉,并观察甲的操作。(乙在教师提示下意识到了游戏规则) 第二轮开始,甲投了7,乙投了9,乙高兴地插起插钉来,甲顾自玩起了骰子。(甲知道自己的点数比乙的小,不能插插钉,但对同伴的操作活动不太关心) 教师及时提示甲:“看看,他插得对吗?”甲这才关注起乙的操作来,甲发现乙在反复数已经插在插板上的6个插钉,于是抓起3个插钉送到乙的面前。(甲在教师提示下关注起同伴来,但他主动去协助同伴操作了,说明他对合作游戏的要求还不明确) 第三轮开始,甲投了9,很高兴,没想到乙投了10。乙兴奋地大笑着,并拿起插钉接着上一轮插好的9个插钉继续插起来。插了5个以后,怎么也数不清自己还应该往插板上插几个插钉。这时的甲则好像正在琢磨下一次怎么才能投出大数字来。(甲又不关注同伴了) 教师又一次提示甲:“他插好了吗?”甲观察了一会儿,伸手拔掉乙第二次插好的插钉,将第二次的9个插钉全部插到了第二排。乙在甲的直接操作下算是插好了插钉。(甲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乙解决了活动中的问题,乙全盘接受了甲的帮助) 教师问:“为什么要分成两行插?”甲回答:“这样不是可以数得更清楚吗?”(甲能够用语言说明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他们又进行了第四轮的较量…… 根据上述案例中幼儿的操作表现,我们对两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作如下分析: 首先,数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两名幼儿均能迅速、准确地判断10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基数的意义,但在数量感知能力上有差异:甲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插钉的多少,已能基本靠目测的方式感知数量,所以当乙插到6个插钉时,甲能迅速运用已掌握的数组成的知识经验帮助乙补充3个插钉。乙则需要通过反复点数才能准确感知数量。两名幼儿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甲能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当乙的操作方式影响其感知数量时,甲想出了换行插,这实际上是使用分类策略区分了两次任务,降低了数量感知的难度。而乙还在用反复数的方式试图数清数量,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少。 其次,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该游戏过程反映了两名幼儿合作水平的发展情况。初期,两名幼儿都只管自己操作,不关注同伴的活动,忽视了轮流、依次等的合作要求。后经教师提醒与自己的多次操作,两名幼儿开始关注起同伴的活动来,合作游戏的意识有所增强。 第三,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中班幼儿操作欲望强、获胜心切,两名幼儿都是在教师的一再提醒下逐步理解游戏规则的。在对待输赢结果上,乙比较淡定随意,赢了很高兴、输了也不气馁。而甲好胜心强,在意结果,始终在琢磨怎样投出大数字的骰子。 (作者: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陈一平) 以上内容分别摘编自《数学的区角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李铭,《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12.26~27)、《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张琴,《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11.40~41)、《对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陈一平,《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10.40~41)幼儿园数学领域角活动探讨_数学论文
幼儿园数学领域角活动探讨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