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全国统一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简称统编教材),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统编教材的特点对,笔者对统编教材使用问题提出七点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统编教材是心灵对话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美好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心灵的声音,它是有温度、有情感、有灵魂的。读着这样的文字,就是在跟我们祖国母亲的心灵对话。” 统编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培养人才的平台,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声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与教材对话,让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中倾听母亲的声音,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特别重要。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学习。因此,研究教材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
二、品味教材意图和思路
“不知沧桑苦,谁解其中味。”教师要细细品味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路。如统编教材第八课“敬畏生命”一框对“敬畏”一词的理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在这里“敬”是什么意思,“畏”是什么意思,“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生命”又是什么意思,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引导与延伸等。要搞清楚“敬畏”的字面意义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真正理解“敬畏生命”一词,不是一节课能解决问题的,也许需要学生一生的时间。教师对教材品得如何直接决定这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品读教材很重要。教师把品的成果用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学生品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提出问题目标引领
问题是教师在品味教材中得出的成果之一,是通向观点和结论的桥梁,这个成果是什么味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如何让学生也能品尝其中滋味呢?教学中不妨把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中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其中味道。
四、名言警句教学处理
名言警句的考查不会像语文教学那样让学生去翻译字词句,名言警句在统编教材中的使用是作为辅助材料或论证材料出现的,是对教材相关知识或观点的论证或说明,如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材引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名言对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佐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教材活动等辅助材料处理
统编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是教学前的情景导入,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所以教学中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不用或另选其他内容。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是作为教材辅助材料对正文的佐证与拓展内容。在教学中这里的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可以合并使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和中学时代见证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两个观点才是教学中的重点。教材运用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来理解上述两个观点,这里的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是学生认知两个观点的平台、过程与方法。这是处理教学方法、过程与教学成果的关系问题。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教材中有的探究与分享所设置的问题特别简单,这样的探究与分享要么不用,要么另换内容与问题,这是教师灵活处理教材问题。统编教材中的“方法与技能”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涉及到的均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引导学生怎么做的实践内容,建议以教材出现的方法为主,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方法与技能”可引导学生适当延伸。“相关链接” 中关于体现国家理念、法律法规等内容一定是教学重点,都是对正文的佐证和拓展。“拓展空间”其实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的能力提升,很多问题都可以回归教材,是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六、克服两种教学极端
1.克服“‘教’教材”极端。
统编教材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自己的知识认识对其重组:哪个案例我可以用,哪个案例能用我熟悉的案例代替,哪些活动我无法开展,哪里重点分析等,都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去探究。学生的“书要越读越簿”,我的理解那就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重点、精华教给学生。
2.过于发挥个人创造性,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不使用教材的“无限拓展教材”的现象。
把教材一框或一目的观点提出来,自己任意发挥的教学现象,或者大量拓展教材内容,或者设置大量的教学问题,没有遵循教材的纲,而任意地“无限拓展教材”。统编教材它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和整体的编写思路,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逻辑结构和编写思路。
七、填补教材不足完善教材内容
统编教材是专家们汗水和心血付出的劳动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教学过程中可能有让我们无法去操作的内容。有时在备课时按照它的思路去解读教材总感别扭。
总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无定法,如何做好统编教材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有专家学者指点“道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论文作者:李凡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教材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敬畏论文; 观点论文; 内容论文; 辅助材料论文; 《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