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633X(2000)05—0051—03
一、问题解决教育思路的依据
古今中外的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应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早已作过诸多论述。提高学生适应现实世界且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是教育最终目的之所在。然而,怎么样才能更有成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呢?纵观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我们可以寻找到不少与实现上述目的不相符合的地方。
人适应现实并有所作为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发现、识别和处理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人毕生中所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绝大部分都不是简单地照搬书本知识便可解决的。人需要筛选、比较和整合各种信息,根据具体情境采取适当而灵活的解决办法。
概括起来,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与学生解决现在或未来面临的实际问题存在如下不适应之处:
1.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便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排除无关信息,发觉出影响适应或创造的障碍。然而,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面临的主要是教师或书本预先给定好了的问题,缺少主动发现这个重要环节。
2.在现实情境中,往往明确问题究竟是什么比搞清楚如何处理问题更为困难。发现问题只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所存在的问题到底属于什么性质、什么样式,尚须进一步分析与判断才能确定下来。然而,传统教育中,教师或书本给出的问题总是相当明确的。
3.人在现实情境中面临的绝大多数为结构不良问题
(
ill -structured problems)。结构不良问题是相对于结构良好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s)而言的。结构良好问题是可以通过特定步骤获得确切答案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是条件和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确定的解决途径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就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注: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1—105.)。然而,传统教育给定的主要是结构良好问题。
4.解决一个现实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从何处获得这些信息往往是不明确的。问题解决者总是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抉择。然而,传统教育提供的多半是信息充分,容易做出选择的问题。
5.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要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只有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找出与该情境相适合的方案才能使问题有可能获得解决。然而, 传统书本知识提供的问题几乎都是情境化的(decontextualized)(注:Sternberg,R.J.& Spear- Swerling, L.Teaching for thinking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96.),解决办法无需考虑具体的情境因素。
6.对现实问题通常没有唯一正确或最佳的解决办法。然而,在传统教育的课程和测试中需要学生做出的绝大部分是有“对”或“错”之分的答案。
7.现实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亚于书本中的知识。一项研究表明,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普遍反映,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成功关系不大(注:Sternberg,R.J.& Spear- Swerling, L.Teaching for thinking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96.)。例如,人际交往知识、行为管理知识以及各种潜移默化的经验知识对人一生的成功非常重要。
8.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对人的一生至关紧要。然而,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所解决的问题,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往往微乎其微,解决的好坏不过影响个人的分数高低而已。人生中一些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常常与书本上所学关系不紧密,但却决定着一个人毕生的成败或兴衰。
9.现实问题往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解决。然而,传统的书本教育提供的多半是由个体单独解决的问题。
10.现实问题可以是高度复杂、混乱和棘手的。然而, 传统课堂学习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与在现实生活中遭际的某些问题相比则格外简单。
由上可见,为了提高教育的功效,有必要根据人类解决现实问题的特点,探索出更为切近教育目标的新途径。直接围绕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核心,改善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略,是值得大胆尝试的教育新思路。
二、问题解决教育的内容
个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其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教育的重点内容。Sternberg 认为三种思维对人成功的解决各种问题关系重大(注:Sternberg,R.J.& Kaufman,J. C.Human abilitie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8; 49:
479—502.)。它们是:分析性思维,即由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问题解决活动构成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发现、想象和猜想等问题解决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实践性思维,即在实践中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要求学生单纯记忆书本知识,或解决有固定答案可寻的书本问题。这种模式除了对分析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外,对培养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则收效甚微。高分低能,以及三种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当今的学生中相当普遍。思维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平衡发展其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能力。
尽管思维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要历经七个共同的高级心理过程。这七个过程也可被视作问题解决教育所欲着重培养的七项思维(或认知)技能。它们是:
①问题识别,指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明确问题究竟是什么。②过程选择,指能选择或发现一套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③信息表征,指能有效地再现所获得的信息,使问题易于解决。④策略形成,指形成一步一步的具体解决策略。⑤资源分配,指合理的分配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⑥监控,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监控自身的行为,以保证解决过程按计划顺利进行。⑦评价,指对解决效果作出评价,为行动提供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调整行动方案。
在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中,问题解决能力只是一种间接的或附属的教育内容。然而,在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被作为直接的和核心的教育内容。
为了强化传统教育中极度忽略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进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或新方案的洞察力,以及在现实情境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知识和经验的应变水平,是问题解决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最突出的内容。
当然,思维水平高的人并不能确保解决问题必定成功。个人的动机、情感和性格等不属于思维范畴的因素同样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成败。提高思维能力不是问题解决教育的全部。改善与问题解决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素质也是问题解决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信念、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毅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等等。可见,问题解决教育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与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
问题解决教育的内容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因为一定的知识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但是,在问题解决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同学生现在或未来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传授知识应从属于培养能力。知识内容的选取应尽可能以对学生解决问题有最大的实效为标准,筛除一些效用低的或过时的知识。问题解决教育在知识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学生“记住了”所教的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三、问题解决教育的方式
虽然问题解决教育是一条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思路,但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极不现实的做法。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在教育实践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对问题解决教育而言,明智的方式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原有教育方式基础上作出切实可行的改进。
从根本上说,改进原有教育方式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更新。教育者应充分领会问题解决教育的意义与内容,自觉且有意识地将增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并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教育思路。
问题解决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就应该是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其不仅能很好解决本学科学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现有条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严格来说,问题解决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教育者依照各种现实情况作出灵活的应变。然而,为了使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尽快过渡到问题解决教育的实践中,新思路也阐释了一些容易掌握的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方式,为教师改进教育策略提供参照。
在课堂教育方式上,问题解决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询问学生多,教导式灌输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问题解决教育则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育者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从时间上,学生要有自己能支配、能独立思考的时间;从活动安排上,学生要有内容的自决权;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学生可以不随大流,可以别出心裁。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应得到充分的肯定或赞许。教师给学生的提问,不再是为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对”或“错”的简单反馈,而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讨论。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平衡的,如有的人分析性思维好,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差,而有的人实践性思维强,分析性和创造性思维弱。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补短。要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就应多给他们提供分析、评价、解释和比较事物的机会;要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就应多给他们提供创新、发明、想象和猜想的机会;要提高其实践性思维,就应多给他们提供运用所学,利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新思路中建议教师采用对培养三种思维能力都有效的四步教学法:
第一步,熟悉化(farniliarization)。此步包含一系列传授思维技能的教学方式。教师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将已经学会的方法应用于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如此,学生对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关事项愈益熟悉。
第二步,群体内问题解决(intragroup problem solving)。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群体。鼓励学生和小群体中的其他学生一道去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从中一方面学会了跟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启发了自己的思路。
第三步,群体间问题解决(intergroup problem solving)。把多个小群体合在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从中通过比较不同小群体的解决方案,以新的眼光重新评价自己所处小群体提出的方案,进而扩展自己的思路。
第四步,个人问题解决(individual problem solving)。
通过上述三步,学生逐渐将他人授予的思维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此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独自解决问题。四步教学法实则是一种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不断对话中提高思维水平的教育方法。
问题解决教育除了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而且主张给学生更多从事实践活动以及动手操作的机会,强调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应过分局限于学校这一封闭、狭小的区域,还应该让他们接触广阔的现实生活环境。
问题解决教育要求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教育中,评价指标注重分数这个单一的指标,或注重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忽视解答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育中,要求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影响问题解决的非认知因素进行全面评价,并认为评判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重于解答问题的结果。例如,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在选择题上做对了某个题目并不能保证其真正具备了解决该问题的能力。然而,分析其解答问题的过程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找出其问题解决成败的原因,从而使进一步施教更有针对性。
问题解决教育要求教师在增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非认知方面的素质。教师应使学生在拥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能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对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应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不断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并且适当地开设碰壁训练、成就感训练和挫折耐受训练等课程,以强化他们克服障碍、解决难题的意愿、恒心和毅力等关系问题解决成败的非认知方面的品质。
尽管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尚处于探讨、摸索之中,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仍可以依照各地的教育实际从这条思路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以丰富和充实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