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疗效分析论文_熊艳萍

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 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治疗,两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CRP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胸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老年非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确切,进一步减轻了胸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急性冠脉综合症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危急病,特别是对于老年高危患者,可快速进展为心肌梗死。如何安全有效地抗血小板治疗、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表明常规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明显[1]。替格瑞洛是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药,其机制与氯吡格雷类似,联用能否进一步增强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为研究这一说法,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NSTE-AC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相关标准,同时排除近一月内有消化道出血、外科手术、脑出血病史者,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者、肿瘤。

1.2分组按照 患者住院先后顺序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52.7±11.4)岁。观察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4岁,平均(53.1±11.2)岁。经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吸氧,卧床休息以及低盐低脂饮食,治疗采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β受体拮抗药、他汀类等药物,同时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00mg/d,1天1次,1d后剂量改为100mg/d,氯吡格雷300mg/d,1天1次,治疗1d后改为75mg/d;观察组另口服替格瑞洛180mg,1d后剂量改为90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痛发作次数及频率,抽血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情况比较70例患者全部完成两周的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胸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CRP分别为(10.8±3.4)mg/L和(11.0±3.6)mg/L,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均有明显下降,分别降至(7.8±1.8)mg/L和(4.7±1.1)m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NST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2],血栓形成是NSTE-AC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表现,而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是粥样斑块破裂表面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性起始步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是冠状动脉完全被血栓堵塞所致,因此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往往需要立即进行再灌注治疗,而NSTE—ACS可能需要或不需要血管再通治疗,可以首选药物治疗。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炎性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感染、炎症和坏死过程中检测、危险分层和监测的标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RP在症状出现4-6小时开始升高,2-4天达到高峰,其敏感性好而特异性不高,结合临床胸痛

的症状可对本病进行解释,因此笔者选取胸痛这一症状和CRP这一客观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中的解热镇痛药物,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3]。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

Ⅱh/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能力更强,且具有迅速持久的抗血栓作用,耐受性更好。替格瑞洛是一种选择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相似,但替格瑞洛与血小板ADP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可逆性,并且在停药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也随之快速恢复[4]。

笔者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确切,进一步减轻了胸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建宇,励波,茅焕豪,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4,(24):32-3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0(5):353-367.

[3]陈世君,余皓月,卢慧,等.替罗非班在老年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142-145.

[4]黄坚,孔小明,陆士奇,等.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6):4438-4439.

论文作者:熊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疗效分析论文_熊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