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传统论文,功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13(2002)05-0063-0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具有养生保健、愉悦身心的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体能,增强人的体质。强健的体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保证之一。各民族人民经历漫长的社会生活、劳动实践而逐步产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逐步形成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许多锻炼方法,与传统养生学关系密切,通过各种项目的练习,有意识地自我调控心理和生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和丰富的过程中,由于健身养身功能鲜明突出,容易被认知、接受,便于参与,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其群众基础相当稳定。如侗族的抢花炮、拉祜族的接新水、傈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白族的霸王鞭、哈尼族的秋千、朝鲜族的跳板等,都要求屏气静心,讲究气运肢行的协调,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得到体力与精神的锻炼和调节。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的限制,环境闭塞、与外界接触少,虽然在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中缓慢发展,但同时也需要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是为适应人这种身心需要而产生发展,并成为人们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动力。如拉祜族的吹葫芦、彝族的跳乐、哈尼族的秋千就具有典型的娱乐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日益普及,其趣味性将更具吸引力,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调节心理、修身养性,又能结合各民族性格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采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赢得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甚而被更多民族所接受和习练而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如哈尼族的烟盒舞、彝族的大三弦等。
二、具有促进政治、经济、社会交往的功能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环境险恶,人们无法凭借自己个人的力量独立生存,而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求得生存和发展。群集是人类的本能,通过群集,可以传递信息、疏通情感、相互了解,可以增强各民族群体的安全感、认同感,从而获得相应的民族凝聚力。于是,人们在生产、祭祀等活动中聚在一起,久而久之,各民族就把某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民族精神寄托的活动衍化成固定的节日,定期举行。节日间,由于演习劳动过程及宗教仪式的行为化,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和艺术形式,而这些形式又促进和固定了群集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由早期的群集逐步过渡到现在的集竞赛、娱乐、物资交流等为一体的民族大聚会。又如畲族的登山活动,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现已成为各相邻民族节假日交流情感、互通友谊的盛大的民族联欢会。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也给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各族人民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思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祖国的统一。
近年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在各民族人民的努力下,在国家的帮助下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全世界开始关注、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口径不断拓宽,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利用经济市场的杠杆,为发展自身筹集资金,提高社会地位,已经为许多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在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丽江纳西族的“三月会”、云南腾冲傈僳族三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景颇族阳春三月的“目瑙节”、苗族的“四月八”、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望果节”、壮族的歌圩等活动中,少数民族的体育表演丰富多彩、蜚声中外,而且其中的经贸活动更是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商家。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经济发展势头,又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作为一类运动展现给世人,而且它能推动整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国际上某些舆论经常宣传体育超脱政治的观点,但体育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却始终客观存在。
我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重视开展现代体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倡导和开展。为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向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明确规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民族体育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方面,显示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宣传民族自强和受国主义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政治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在世界许多地区为民族问题纷争不已战乱四起的时候,唯独在我国是“风景这边独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体现的政治意义超越了其运动本身,它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我们知道,我国许多民族分布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处理好民族间关系,对于边疆的稳定意义重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节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民族体育活动是各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象征。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各民族欢聚在一起,既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各民族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具有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传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体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古代,西周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成为学校教授的内容。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是指驾驭马的技术。战国时期,教育家孔子将“礼、乐、射、御”等与体育有关的内容列入了教育的范围。魏国变法,颁布了“习射令”使“人皆疾习射”。公元后,唐代创立了武举制,武举科考试,设有骑射、步射、举重等项目。宋代以后,民族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并出现了流派,其套路和技术日趋完善;摔跤从角力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门专门运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很多就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与劳动技能的那些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如佤族的“狩猎舞”、哈尼族的“采茶舞”、拉祜族的“射弩”、彝族的“织麻舞”等都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有些少数民族还注意通过祭祀活动、戒度仪式、成年礼仪等形式教育族人和后代要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如要参与战事、保长卫幼、相互帮助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诚实、勇敢、坚毅等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引入中小学、大学体育课堂,既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民族体育工作专门人才,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倡导因地制宜、自我锻炼意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
四、具有树立民族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功能
竞争,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世界各国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展开激烈竞争,还极为重视在国际体坛上的竞技角逐,比试国家、民族的体力、智力、国力,树立国家民族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
我国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4%,据统计,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多达近千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多样,每个项目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偏重趣味性,有的突出对抗性,有的又强调技巧。这样大的数量,这么多的形式,是现代体育项目难以相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只要加强其竞技性、完善其比赛规则,就可以作为竞技项目加以普及、推广。例如抢花炮、摔跤、射弩、赛马、押加、珍珠球、陀螺、木球、毽球、叼羊、龙舟等项目,已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解、乐于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我国传统的武术、龙舟等项目,经不断的改革、提高,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比赛规则与评判标准,为逐步适应国际体育竞技的要求,已举办过多届国际邀请赛、国际锦标赛和世界锦标赛。武术已被列入亚运会、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逐步实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由民族性活动向国际性运动竞赛方向的重大转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将会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格而步入世界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