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 266100
一般认为实验课的重点是“做”,但是我认为实验课的核心应该是实验设计。产生这一想法源于我参加了一次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这次比赛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要求三十分钟内完成,并且以展示实验过程为主要着眼点。正是这一要求,使本文要说明的主题得到放大、凸显,并使我不得不对当下的学生实验进行思考。
我参赛的课题是《凝结》一课。通过对比赛规则的研读,我和磨课团队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其他环节能快则快,毕竟只有三十分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比赛中“展示实验过程”的要求。
我进行了两次试讲,可是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有的小组操作顺序不对,有的遗漏了某一环节,还有的手忙脚乱打碎了仪器,完全是一种混乱、不知所措的局面。针对上课情况的反思,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对实验步骤不理解引起的。上课时,我们过分追求保证操作的时间,而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开始动手,打的是无准备之仗,焉能不败?
随后,我决定改变教学策略,把实验的重心向方案设计上进行了倾斜,没想到变换角度收到了奇效。当学生提出猜想——“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后,在设计实验方案阶段,我给予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其优缺点。更妙的是因为在水蒸气到底是遇“冷”还是遇“热”的观点上分为了两派,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成立,孩子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式各样的验证方法,而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想方设法找出对方方案的漏洞,有效地完善了各方的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中,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环节是对比实验,本来是需要两个烧杯、两个玻璃片的,操作中要求保证等量的水,同时摆放玻璃片。可是一位孩子的办法却让人眼前一亮:用一个烧杯、一个玻璃片即可。他的办法就是玻璃片一半加热,另一半不加热,让遇冷和遇热发生在一个玻璃片上,一下子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而且更符合实验的条件要求,更有说服力。最后,虽然实验实施阶段的时间被占用了六七分钟,但是比原来长时间操作的效果却反而好得多。更可贵的是,学生通过方案设计环节,深刻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了思维,激发了创造性,这也正符合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宗旨。
比赛结束后,我不由地对小学科学实验课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产生了一点思考:
一、实验设计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灵活和丰富
课改之前的学生实验状况是相当糟糕的:最差的实验课,就是老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稍微好点的实验,则是老师教会了学生实验的步骤,把步骤打在屏幕上,学生按图索骥,实验成功。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材预设的实验步骤进行,虽然最后学生也能因为得到了实验的结果而欢呼,但是往往许多人对于实验所揭示的原理是一知半解的。这样的实验课单一、封闭,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科学素养的培养少得可怜。
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以上这种糟糕的实验课现在基本上绝迹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没有离开按教材、老师预设的方案做,全班做一样的实验的状况。不可否认,这些预设的实验方法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固定下来的,科学性没有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技能,我也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可是问题在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怎么办?从这次上课,我深刻体会到,动手操作重要,但是方案设计环节更重要,它是学生实验操作的保证,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科学创造力、想象力的环节,是他们将来能进行科学创造的优质土壤。我们当下提倡“做中学”,可是在我看来,做之前方案设计的“思”、“辩”更有育人价值。
二、实验设计丰富多样,实验器材不拘一格
与实验方法多样性相对应的,是实验器材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每个学校的实验室里的器材基本上是一样的,要做哪个实验,老师们会想起对应的器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老师的教学思维。另外,老师们在设计方案之前,也都是要求学生只能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当然,这也是为了保证学生的方案能得到实施,毕竟,想得再好没有工具也不能做。可是,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工具的约束,不能天马行空了。
爱因思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学生进行各种方案的设计之后,再拿出准备的器材。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能保证常规方法的实验,还可以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一箭多雕。在正式比赛中,正是基于这种设计,结果学生真的说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有的用眼镜片,有的用培养皿,有的用茶杯,非常丰富。也让学生发出了“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实验室”的感慨。另外,老师课前也应该尽量多准备一些器材,一方面满足学生各种可能的奇思妙想,另外也能锻炼学生从诸多器材中做选择的能力,这样也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我也建议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时考虑多种变化,选择有多种可能的仪器设备。另外,如果因为器材不足而无法实施自己的实验,有的同学会自然地在课后进行尝试,这也实现了把科学课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动手实验无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动手之前的实验设计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论文作者:毕可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学生论文; 器材论文; 玻璃片论文; 方案论文; 操作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