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逻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2)11-0001-09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紧紧抓住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发展不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不上去也不叫社会主义。邓小平还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重大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际,继续深入探索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大党。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是摆在全党面前亟待下工夫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明确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做了积极探索和回答。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重点解决好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回答,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外延的明确阐述,它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开始时曾被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来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其简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继承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其理论体系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进一步深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同时,还创造性地探索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之后,如何进一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为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历史责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适应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发展新要求,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理论形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理论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通过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四个支柱性、核心性的理论,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精髓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992年年初,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这一重要论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论断,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新揭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粉碎“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倡以人为本,倡导求真务实,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全面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我国新的实际,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当前和今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从而有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除了包括上述“三大基本问题”“三大理论形态”和“四大支柱理论”之外,还包括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科学理论观点所构成的具体理论体系。不少学界同仁曾就这个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结构作过不同的理论概括,笔者也曾多次撰文阐述过对这个理论体系具体内容框架的基本看法①。笔者在本文中在以往观点的基础上再作些新的补充和完善。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结构包括以下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是以我们党在现实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起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反映,其历史起点就是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为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和一种理论。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科学界定,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党的十七大报告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促进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正因为始终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

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目前,“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已经实现。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第三步发展阶段。从21世纪初期到2020年,我们首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向着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党的十四大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我们党提出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始终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宏观调控上,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重点推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在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来抓紧抓好。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崭新局面。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军队和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不断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为此,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的基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根本任务、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和平发展、执政党建设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同样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不断继续丰富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2-08-14

注释:

①参见笔者所作《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