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密度与部分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作了分析,探讨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以实现电网的稳定安全建设。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
目前我国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管理一体化模式经过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系统的通信形式更加多元化,系统逐渐实现了通过自动化的馈线终端对故障进行即时的检测判断,电网中的一次设备的信息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自动化系统中的 DMS 的功能逐渐向实用化的方向发展,GIS 技术也具备了较强的动态特征,并有机地将地理信息和 SCADA 融合在一起。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电力电网的一体化也就是将自动化的调度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融合在同一个系统架构以内,同时构建其模型, 按照电网调度工作的岗位职责和人员安排,通过系统的业务操作和操作流程对工作界面进行划分,确定各自应负责的权力限定和工作范围。在此模式下的电网运维人员可以同时负责自动化调度管理系统的运维和维护工作,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维护水平。在电网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小或者规模不太大的情况下,一体化模式能够明显减少设备的成本投入,同时其后期的维护管理也比较便捷,因此这一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应用价值。
1.1电网模拟变化性比较强。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用电总量与用电分布情况逐年递增,变电站建设的数量也随之增长。电力调度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促使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功能的转变。变电站的庞大数量极大的增加电力工作难度,比如所带来的数据收集难度就不断提高。但因为数据量极为庞大,牵涉面比较广泛,出现错误数据的可能性极大,极有可能对电力系统的有效运行产生影响[1]。所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进行强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进一步加大相关技术研发的力度,以确保电力调度工作的开展。
1.2电力调度自动化平台。结合电力调度发展的实际,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极为明显。因为我国疆域辽阔,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地域差异、需求差异、地形差异非常大,要想实现统一化的电力调度自动化体系难度很大。在这样的差异性下,我国电力技术人员必须积极研发能够适合现实需求的相关技术。在用电条件下,计算机的相关运算是实现对电力的调度的主要途径,但因为自动化系统存在相关的影响,会带来电力调度方面的很多问题。
1.3电力调度控制系统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电力调度对操作环节的依靠性比较强,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对电力信息数据库进行整理,然后再通过电网操作的模式等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对此操作的影响因素却很多,要想实现既定的工作标准难度很大,也阻碍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体化技术的价值体现,产生技术资源的浪费现象[2]。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调度接口一体化
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调度接口开展一体化管理意义重大。因为在电力传输工作中,电力需求单位极为复杂,在不同单位的电力需求形势和需求量方面差异性很强。传统的基础建设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预判不够,在建筑成本尽量节约的形势下,为用电单位选用的电力接口容量和接口形式比较自由化。这就导致当前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一体化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3]。所以,为了将一体化工程更好的推广,应当及时调整相关调度接口情况。在调度接口调整过程中应当会同电力公司和用电单位,运营统一规制的接口替换传统的接口,以更好的接轨未来复杂电力数据传输与电力信息更新工作的开展。调度接口改造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展,按照层级设置具体的接口形式,不断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提高。
2.2调度功能一体化
在电力调度工作中,在相关调度功能一体化工作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应当结合未来的建设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完善。为了实现电力系统一体化建设的更好发展,应当共享公共电力数据。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对电力系统中的中间件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合理的控制配置成本,科学选择相关的节点机设备,全方位的提高系统功能的配置。
2.3负荷管理一体化
在电力调度的一体化工作中,推行一体化技术首先能够实时的监控供电系统的动态情况,以更好的依据供电系统的运行情况开展工作,实现整个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控制供电系统的负荷情况,可以对整个系统高效运营产生促进作用,精确地控制系统控制的稳定性[4];通过负荷管理一体化的建设,能够及时的检查供电系统的负荷情况,实时监控供电量,确保供电信息的可控化、高效化、实时化、自动化管理,将供电负荷保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4配网管理调度自动化一体化系统的实践应用
要实现自动化的配网调度管理一体化模式,必须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案来建立能够对配网全局进行全面覆盖的自动化系统,从而对配网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管理调度的准确性,在配网发生故障时要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置。另外还需要对该系统的运行进行完善和优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这是一项综合性比较高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分层建设的方式逐步推进。同时要充分保证一体化模式的兼容性以及拓展性,这样在完成了每个阶段的子系统建设后就可以比较便捷将其纳入一体化系统内。配网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 1 所示。
在建设实践中应按照统一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将自动化的配网一体化系统分为主站层、子站层以及终端层这 3 个主要部分。其中主站层主要负责对系统整体的配电调度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子站层主要负责对变电站中的 10kV 馈线的自动化出线以及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管理 ;二终端层主要的任务是采集并控制线路开关以及配变电的数据信息。电力企业要全面掌握配网管理调度自动化一体化模式的基本设计理念和布局结构,了解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理,并有机地结合不同配电设备所提供的不同配电方式以及相关的配电线路,对故障处理的措施加以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对高度自动化的配网管理调度一体化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供应,保证供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和探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将电力调度的一体化与自动化管理应用到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可以减轻电力工作者放入工作量,更好的确保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通过分析可知,一旦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调度功能、调度接口、负荷管理的一体化,可以更好的降低电力工作者的整体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将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进一步的降低。所以,电力工作技术人员应当对自动调度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完善这一系统的运行能力,更好的对一体化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提高,确保电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丽娜.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现代信息科技,2017,1(6):28-29.
[2]吴文心.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23):144-145.
[3]江嵩.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16):142.
[4]姚道平,吴坤,韩殿福.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8,49(19):211.
论文作者:王豪阳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电力论文; 自动化系统论文; 系统论文; 电网论文; 技术论文; 工作论文; 接口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