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深层挑战与发展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代物流论文,路径论文,二五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物流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判断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新的着眼点,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战略选择。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物流产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四大趋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规模扩张,呈现出物流市场进一步快速扩张的趋势;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推动物流市场集中度提升,呈现出大物流格局逐步形成的趋势;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与需求多样化将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呈现出物流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物流行业协同发展,呈现出合作互动和协调发展的趋势。
2009年是中国物流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由于上游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中国物流业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的阶段。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规划措施为契机,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实现了止跌企稳、加快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0年,中国现代物流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仍较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从有利因素看,一是经济基本面整体向好,经济形势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二是制造业PMI指数持续回升,经济向好预期更加明显;三是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凸显。从不利因素看,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存在曲折和不确定性;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由于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中国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二季度以来物流运行增速趋缓现象虽然没有根本改观,但增速回落幅度逐渐收窄。总体看来,前三季度物流运行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目标相适应;在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条件下,全年物流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运行现状分析①
(一)物流增长由降转升,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指出,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由降转升。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7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前三季度由降转升,增长2%。这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有所加快。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87.41万亿元,同比增长9.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90.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出口物流总额6.86万亿元,同比下降12.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1%,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2010年1~8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9.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2%,增幅比1~7月回落0.4个百分点,虽然延续了2010年以来增速回落态势,但回落幅度比1~7月缩小0.4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1.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6%,增幅比1~7月回落0.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缩小0.2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8%,增幅比1~7月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缩小2.7个百分点。
(二)物流市场需求趋稳,固定资产投资放缓
在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投资和消费活跃。扣除物价水平影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长33.3%,为198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6.9%,为198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率的拉动分别达到8%和4.6%,从而使国内物流需求成为2009年中国物流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10年1~8月,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4.8%,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6.6%,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1.6%,快递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2.6%,增幅分别比1~7月回落0.3、0.8、0.4和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亦有所缩小。受政府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驱动以及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拉动,消费品行业中的汽车、家电行业以及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密切的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物流需求在2009年实现大幅增长,表现突出。
2010年1~8月,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比1~7月回落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以来,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首次低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比1~7月回落1.1个百分点。
(三)物流费用稳中有升,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6.08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与GDP的比率为18.1%,同比持平。从构成情况看,运输费用3.36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5.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保管费用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0.7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同比持平。
据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重点物流企业主要运营指标多数由降转升,经营效益明显好转。1~8月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47.9%,增幅比1~5月提高10.5个百分点,但比1~2月仍回落了36个百分点。
(四)扩内需政策成效显著,逆向物流发展步伐加快
2009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如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5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支持自住性住房消费。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国内物流需求市场的旺盛,从而减弱了国际物流市场大幅萎缩产生的冲击,为物流业走出困境带来了机遇。2009年,进出口物流总额同比下降12.8%,但国内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和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3%、12.3%和16.4%。在逆向物流发展方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快速发展,多元回收渠道开始形成,专业化回收再造企业不断涌现,回收联盟开始出现。
(五)物流宏观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凸显
2009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1个区域振兴规划,这几乎是前四年的总和。基于这些区域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加快其开发步伐,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通过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更大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基础设施成为众多规划的重点建设内容,将会有力提升这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力,进而提升物流一体化水平。同时,以这些战略规划为契机,各地区积极推进相互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有效推动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六)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显,绿色物流亟待大发展
2009年底,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相继作出节能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挑战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下滑,持续高效发展面临挑战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行效率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在高位运行。但是,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高位运行,并没有带来物流企业利润率的上升。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物流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是运输费用,既有油价上涨的因素,也有运输组织化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各种运输方式不匹配、不衔接,难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原因;二是保管费用,我国物流运作周转慢、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观;三是管理费用,我国社会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
社会物流总费用,对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极大,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产生20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降低,依赖于物流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而物流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利润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较快(例如油价、用工等),而物流企业分散、弱小,在市场上难以取得定价的话语权,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物流仓储企业的毛利率已降至3%~5%,运输物流企业也仅为1%~3%,已有超过四成的物流企业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
(二)现代物流运营成本上升明显,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不强,精细管理服务面临挑战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但服务价格却没有相应提升,我国物流企业依然面临成本上升和服务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2009年,国际油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从年初的每桶40美元左右涨到年底的每桶80美元左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其中5次上调价格,3次调低价格,汽油和柴油每吨价格分别上涨了1520元和1390元,使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幅上升。另外,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前三个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21984元,同比增长12.4%,提高了物流业的用工成本。尽管物流业经营要素的价格大幅上涨,但由于物流需求低迷,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物流服务价格难以得到相应提高,物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初级物流服务多,高端物流服务少;单一物流服务多,一体化物流服务少。大部分企业仍然在离散的物流功能上过度竞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成本降低和价格竞争方面,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不能满足物流需求社会化的需要。特别是我国物流企业起点低,发育慢,“小、散、差、弱”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也有一些领先的物流企业从制造业需求出发,介入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流程,共享资源、共担风险,成为制造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但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分析、模式创新、运作执行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难以满足上下游企业对供应链服务的要求。
(三)物流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物流信息资源管理亟待完善,物流科技创新面临挑战
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不仅应用领域较窄,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仅限于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国外物流企业广泛使用的条码技术、EDI技术等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也不理想。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企业难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物流生产率,全行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难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物流流程,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目前,许多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运作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足够的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了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尚有不少企业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形成许多“信息孤岛”②。
(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标准推行面临挑战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二是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虽然目前我国对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托盘和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仓储设施相衔接的集装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的利用率等影响较大。三是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与第三方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信息系统、仓储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互不沟通,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电子数据交换CEDI和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五)国内物流企业竞争力不足,外企控制价值链高端,扶持监管制度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物流企业伴随更多制造企业走出“国门”。但目前我国尚未对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在国际融资、收购、重组、审批等方面形成明确的政策指导,在海外资金结算上存在不便,与所在国的政策协调也存在问题。
同时,外资物流企业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利用中国招商引资开放政策,大举进入国内物流市场。一是通过直接投资港口码头、物流地产等,正在形成对基础设施的控制力;二是通过控制价值链的高端,来控制处于低端的国内企业;三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如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来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四是通过并购国内网络,占领市场。在这个领域我们还缺乏相应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如不加以完善,将会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与经济运行的安全。
(六)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凸显,条块分割,缺乏必要协调,协同共赢发展面临挑战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量依然不足,并且线路与节点不相匹配,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协调,物流设施的地区分布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存在重线轻点、衔接不畅、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道路、港口、机场、园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难以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
(七)物流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物流管理服务各自为政,体制机制改革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还比较落后,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虽然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物流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所以常规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其发展涉及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也涉及口岸监管、商务、土地、税务和信息等多个相关部门。但是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和地区化弊端的存在,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各自为政,协调能力较差。物流业所涉及的诸多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职能分割和协调困难而对物流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往往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优化路径
(一)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组织、牵引、拉动作用
1.充分认识物流的龙头作用,引导物流企业做强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是我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发展先导作用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以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从纵向看,它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从横向看,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带动效应。它在社会再生产运动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支撑其他产业顺利运行,而且能够促进或推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
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良好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资源整合和物流服务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构建着眼于消费者需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联系产业上下游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提供者。同时,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专业领域做精做细。鼓励各类物流企业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群体。
2.加强统一领导,巩固物流发展基础
现代物流管理涉及计划、经贸、财税、工商、铁道、交通、民航、邮政、信息、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如日本经济产业省就设立专门机构——物流科来负责协调政策管理。我国如果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设立物流部门,对于物流现代化的推进将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负责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并负责协调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同时,要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要加快公路、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陆路、空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建立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体系。其次,要尽快构建配套的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用于政府监管的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用于网上商务活动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对特定货物的运输流转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的物流电子监控平台。再次,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政府的领导和协调,来有效地保障行业安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③
(二)用创新的路径推动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服务能力和流通体系的全面提升和超越
1.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为路径培育信息化物流市场
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其次,建立企业物流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业务操作层的系统功能。在物流业务实施的同时,注意营造数据环境,采集物流信息,保证物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并在此状态下,使物流过程的所有技术数据和事务数据对所有相关企业都具有高度可视性,增强管理者对物流信息的理解,并加快信息向决策者传递的速度。第三,重视采集的物流信息资源,科学管理信息资源,以业务数据信息为依据,辅助进行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实现管理控制层的系统功能。最后,建立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决策支持层的系统功能。
2.以发挥行业社团作用为路径,形成物流产业发展合力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综合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特别是物流产业复合性强、关联性大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例如,物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行业企业的自律和协调等,都可以委托行业社团组织去做。行业社团组织也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以自己的出色工作,增强影响力和权威性。同时,各行业社团应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合力,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实施行业调查和统计,协助政府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改;适应国内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国际物流行业接轨,组织开展与国外有关经济组织、物流团体的交流考察活动,促进会员发展对外合作;参与物流方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参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质量体系认证、评定,为会员单位提供质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等标准认证咨询;评选物流行业的优秀企业和人物,推广其成功经验;推荐行业名优产品,提升企业价值,树立品牌形象。
3.以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为路径,促进物流产、学、研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应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物流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国际化、综合化的物流教学课程体系,突出特色,培养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现代物流研究开发与教育的新型机制,形成良性循环。既要鼓励物流企业建立物流科研机构,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要鼓励物流企业与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促进物流科研教学人才素质的提升,而且会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加速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三)用改革的策略突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技术性瓶颈以及标准性不完善
1.实施整合优化物流管理制度策略,突破制度性障碍
制定恰当的价格、税收和市场准入政策,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而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对于目前尚没有法律规范的物流领域,应及时制定新的物流法律规范,特别要制定和完善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同时,在利用WTO规则、遵循相关国际惯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通过修订现有法律或适当补充立法的方法,制定与WTO规则相协调的法律法规。
各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机动运载工具为特征的现代运输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内在优势、充分协调运输系统发展的政策法规。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实施物流发展促进制度(如建立协调管理机制、放宽管制、鼓励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养、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推动流通方式现代化等)、物流活动规制制度(如科学地规划建设物流设施、促进物流标准化、研究开发可持续物流模式等)、物流设施供给制度(如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公共性的物流基础设施)等政策制度,促使现代物流快速、健康、有序发展。④
2.实施企业标准化建设策略,提升物流整体竞争力
首先,要在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其次,要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要抓紧制订,以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第三,要注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子信息平台接口标准化和物流设施标准化。公共信息平台要依托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物流枢纽的网络体系,并以海关、税务、商贸、金融、制造、商检等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流为基础。
3.实施发展资本市场策略,促进现代物流产业融资
我国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在完善微观企业制度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对物流企业在股票上市、债券发行的审批上适当放宽限制条件,允许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发行不同期限的长期债券和进行股票发行试点。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每个区域性物流中心建立“二板市场”,为该区域物流企业提供筹资平台。同时,应积极支持建立物流行业金融机构,专门为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金融业和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此外,同一区域的物流企业也可建立互助性金融组织,以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能力。
注释:
①本部分分析所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②张静:《对现代物流实现信息化的探讨》,《经济论坛》2008年第5期。
③林晓端:《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网络与信息》2008年第1期。
④陈金涛:《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法律制度的理论思考》,《当代法学》2007年第2期。
标签:物流产业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十二五规划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