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让心理课堂“心”动起来论文_宋娟娟

生活教育:让心理课堂“心”动起来论文_宋娟娟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

摘 要:小学心理课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引领学生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提升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关键词:生活教育 心理课 “心”动起来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了生活的意韵,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我认为小学心理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心理教学“回归生活”既是新课程的积极主张,又是心理教学的现实呼唤和课程价值的理性追求;既是心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对提升心理教学实效和心理课程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回归生活,心理课程的理性张力

心理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是心理课程理性张力的具体体现。陶行知先生强调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同时强调“经验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始终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境、资源和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心理教学生活化顺应“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努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力图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个人意义”(罗杰斯)。课程构建始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追求,强调课程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回归生活,心理教学的基本路径

心理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教育主张,也是课程价值的回归;既是课程功能提升的支撑,也是教学行为策略的彰显。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心理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心理课堂”成为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1.运用生活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书本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只停留在分析他人生活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运用生活进行教学,使其在生活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努力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比如,在教学《我来试试看》《我的好习惯》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认识。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比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引导儿童开展“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让儿童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通过比较脚印、衣物等的变化,使其在“看看比比”中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生活调查简便易行,老师可充分发挥儿童的探究才能,用他们搜集的实物来进行体验教育。睹物思情,件件小物体都凝集着父母的一份情,样样小物件都汇集着父母的浓浓爱意。

3.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课堂教学应从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过好教育生活和课堂生活。创建生活化的课堂不仅仅是运用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即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如家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学习,自觉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分享成功的快乐,为其健康、主动成长奠基。这是生活化课堂的本质所在,也只有如此,心理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心理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改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我们不能期待心理教育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不应期待每节课把学生心中的问号变成句号;我们只希望能通过生活化教学“敏化”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情感、态度,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希望他们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思考去,因为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家园必须靠他们自己去建设。生活教育,让心理课堂“心”动起来!

论文作者:宋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生活教育:让心理课堂“心”动起来论文_宋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