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论文,认知论文,理性论文,校园暴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5)31-0026-04 工业和科技的极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机械制造和科技产品所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突发也为诸多学者所关注。其中霸凌(bullying)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并与暴力(violence)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对于校园暴力行为、偏差行为的研究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已经有了体系性的成果,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的规则可考,但对于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的探讨却少之又少。 一、校园霸凌的含义与内容 (一)校园霸凌的含义 霸凌(bullying)一词主要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是对西方bullying一词的音译。它伴随我国对暴力、冷暴力的研究而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霸凌问题也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欺凌、自杀事件的发生而成为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关于“霸凌”概念的分析主要依据Olweus的定义:主要是指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即是遭受到霸凌[1]。校园霸凌会给青少年身心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也成为教育学者、心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关于校园霸凌的探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7年国际反霸凌运动更是推动了各国对校园霸凌的研究。美国在“第一届全美霸凌防止高峰会议”中指出,美国2007年几乎每3名中学生中就有1名曾被霸凌[2]。日本政府在经历了校园暴力的沉寂之后,因霸凌事件而自杀事件的激增,文部省在1996年、2006年对霸凌(ぃじめ)概念进行两次修订。日本文部省主张,青少年受到来自自身周围人际关系中的人在心理上、物理上的伤害,从而使青少年感受到深深痛楚的,都可以称为霸凌[3]。其中霸凌的定义主要指:站在青少年的立场,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同时,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者,不论校内外的环境,只要与青少年有一定关系的人际关系者都可以成为青少年的霸凌者;霸凌不仅指是在身体上,还包括在物理上所受到的侵害。这里物理上的侵害大致包括生理上的、自身财务或物品上受到的损害等。我国台湾地区在《儿童及少年福利期刊》(2009)中明确界定了霸凌:霸凌是一种冲突方式,内容可能包括身体、言语、性的攻击,或者采取更简洁的方式如关系上的排挤,抑或透过其他科技形式如网路、手机;霸凌是强迫被害者重复被攻击的行为且达一段时间(不过“一段时间”到底是多久才足以产生身心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霸凌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上,拥有权力者为霸凌者,可能是体格壮硕或在同僚间具影响力者[4]。 (二)校园霸凌的内容 笔者依据西方学者和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5]对校园霸凌进行内容和方式类型的分析。具体而言,校园霸凌主要是由霸凌者(bully)、被霸凌者(bullied)、协助者(assistant)、旁观者(outsider)组成,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校长、家长则成为保护者(defender),也是校园霸凌的主要阻止者之一。 霸凌者是霸凌行为的主导者或者领导者,在整个霸凌过程中占据地位或权力的高位。他(她)是霸凌氛围构成的关键因素,引导、掌控着霸凌的协助者并对霸凌的旁观者形成胁迫或者权力的压迫。被霸凌者一般是团体内体格上或地位上的弱者。调查显示,具有安静沉默、内向、缺乏安全感、自卑等特点的人群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协助者主要是霸凌行为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霸凌者的依附者。他(她)与霸凌者共同通过某种方式(毁坏或夺取被霸凌者的财物;孤立或无视被霸凌者;恶语相加;推推搡搡或重度拳打脚踢等)给被霸凌者带来伤害。旁观者主要是被霸凌者受霸凌过程的目睹者,旁观者的冷眼旁观会助长霸凌行为再度发生的几率和可能。保护者主要是被霸凌者的保护者或者说是可能阻止霸凌行为的人之一。 二、校园霸凌的特点与类型 (一)校园霸凌的特点 1.对象的固定性 校园霸凌者通常会选择自己容易掌控,并经过一次直接或间接的行为给被霸凌者造成伤害,达成自身目标并未被告发后固定霸凌的对象。主要是由于霸凌者通过一次霸凌获得了地位上优势的认可,并在协助者、旁观者霸凌氛围下获得了在团体中的人格优越感之后,更容易固定自己欺负的对象从而维持自己的地位。 2.行为的反复性 校园霸凌由于其自身霸凌方式的间接性与隐秘性不易被发现,同时被霸凌者在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霸凌者会无理由地继续其对被霸凌者实施行为。 3.方式的多样性 这是校园霸凌区别于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的主要特点之一。校园霸凌者主要通过孤立、推搡、恶语相加等方式对被霸凌者实施欺负。霸凌行为主要通过言语、肢体、关系、网络霸凌等方式开展。 4.造成被霸凌者身心的伤害性 霸凌行为让被霸凌者在生理上、物理上、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不断地产生自卑心理或者难以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日本文部省自1982年以来每年开展的关于霸凌行为的调查也主要是依据以上霸凌特点开展的。与此同时,与霸凌相关的就是已为人所知的暴力(violence)行为,暴力主要是个人性、突发性地发生的攻击行为,它主要是通过工具或使用伤害性的手段致他人在身体上受到伤害,它主要是以直接性的方式攻击受害者。霸凌是霸凌者占据地位、权力或体格上的优势选择较他(她)弱的一方,通常是固定的对象实施间接或直接性的伤害,导致被霸凌者身心受挫。霸凌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依据Olweus的分析)。 (二)校园霸凌的方式 校园霸凌的方式主要有肢体性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关系霸凌、网络霸凌等。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三、校园霸凌的危害与预防 (一)校园霸凌的危害:从个人到社会安全 首先,校园霸凌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阴影。无论是霸凌者、被霸凌者还是协助者与旁观者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导致其心理健康的扭曲。霸凌者会因为霸凌行为的得逞,逐渐强化自己的霸凌行为,并在价值观上形成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没有过错,很好玩、很刺激;协助者和旁观者则主要是受到霸凌者的权力与地位优势的影响对其霸凌纵容,从而形成懦弱、依赖等性格特点;旁观者则会在自己没有揭发霸凌恶行的事情中产生长期的愧疚感和抑郁感。对于被霸凌者而言,会在霸凌者以及其他同学(协助者、旁观者等)面前更加自卑,导致学业成绩下降、逃课甚至退学等后果。同时,在之后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会产生退缩、逃避等行为选择,最为甚者会造成自杀行为的出现。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进行的2014年霸凌事件和自杀事件的调查中发现:自杀的中学生中,有11.1%是由于其遭受到了校园霸凌。此项调查是在中学生自杀事件之后进行原因调查分析结果之上得出的结论,而与小学生和高中生自杀事件相比,中学生更容易因为霸凌而选择自杀。 其次,霸凌者或被霸凌者都会成为暴力行为者或发展为社会安全的危害者。一方面,Bowers,Smith;Binney(1994)&Olweus,Limber;Mihalic(1999)的数据表明,霸凌者在成人之后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具有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且成人后的犯罪率要比其他人高三成以上。另一方面,被霸凌者如果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调适,则在日后容易导致对威胁与权力的过激反抗,从而成为下一个霸凌者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赢得自己的地位认可。此外,被霸凌者最后采取以暴制暴的形式进行反抗的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最后,校园霸凌扭曲了学校教育的本义,危害了校园安全。校园霸凌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特质等相关,校园霸凌的存在与滋长则使得原本应该让人安心、静谧和令人向往的学校蒙上了一层阴霾。与此同时,校园霸凌也成为暴力等其他安全隐患之外的另一隐患。 (二)校园管理:校园霸凌的预防 1.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各个地、级、县、校级单位 目前,关于未成年人以及学校教育等进行相关的法律规定中,我国政府尚未涉及对校园霸凌相关的法律修订以及规则的制定。我国的《教育法》以及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规定仍然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而其中关于校园暴力等相关的法规成果也仅限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而在这方面,英国颁布了《Bullying-a charter for action》,制定了《Bullying:Don't suffer in silence-an anti-bullying pack for schools》手册;美国有《The Olew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等成功的政策方案;日本有《彻底解决霸凌问题相关方针》,并从1994年起设立了针对霸凌问题的霸凌对策紧急委员会。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不仅要在霸凌行为的确立标准上进行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直至每个学校的针对校园霸凌的法规和规定。同时,成立针对校园霸凌的教育委员会与各地政府和每所学校建立相应的针对校园霸凌的预防和应急委员会,从而在“预防—应对—矫正”和康复辅导的教育及心理健康整个流程中做好管理工作。 2.教育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对于校园霸凌的专项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法的相关制定和实施等相关研究 政策的制定需要教育学者在分析校园霸凌的成因、方式、预防、应对等方面开展体系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其提供理论和科学的数据成果,教育领域对校园霸凌的关注和研究也可以为人们科学合理地认知校园霸凌,使得教育者能以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尊重他人,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校园霸凌形成理性认知,懂得保护自己并不采取霸凌行为。 3.校长、教职员工与家长和当地居民结成合作联盟,形成反校园霸凌的网络 反校园霸凌网络的形成可以使人们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阻止校园霸凌的发生。学校校长、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应做好反校园霸凌的宣传工作,并在共同的努力下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校园。Orpinas,Horne等人在霸凌行为的影响因子的分析调查中指出,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避免校园霸凌的产生。如我国台湾地区就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宣传中对校园霸凌的含义、构成与危害进行了漫画式的宣传,以容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构建着反校园霸凌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霸凌的应对主体 1.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学生在学校中的第一依赖人和保护者 对校园霸凌是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校园霸凌的发展趋势。吴明隆在教师介入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分析中指出,教师合理的处置方式可以让被霸凌者的受害程度降到最低,在校园霸凌发生时,若处置不当,则会导致被霸凌者的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同时,教师要懂得: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不仅要说教,更要重视启迪。只有敬业、乐业的教师才能展现教师专业;升华教职工作为志业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家长的肯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业表现好,更要让学生人格品性更好[6]。日本文部省在2015年对校园霸凌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68.1%的被霸凌者会选择向教师进行诉说其被霸凌的经历等。因此,教师应掌握何为校园霸凌,如何分辨、应对校园霸凌的理性常识,对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协助者和旁观者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合理引导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为达到零校园霸凌做出努力。 2.家庭可能是滋生校园霸凌的诱因,也可以因为父母、家庭的努力而让校园霸凌的危害减少为零 一方面,家庭应该是青少年最温暖的港湾,对于被霸凌者来说,父母是其可以放下戒备、恐惧进行诉说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被霸凌者的父母,其和子女一同遭受到心理的伤害,被霸凌者需要共同努力应对霸凌所造成的伤害。因此,父母对校园霸凌的应对策略的理性认知、合理方式的选择,关乎着被霸凌者日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父母应以爱的方式给予被霸凌者心灵的庇护,让其逐渐形成爱和自信;其次,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其行为、态度的变化,通过亲子活动以及朋友交往帮助其逐渐建立自尊和自信,引导其重新认知校园、同学与朋友;最后,父母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反校园霸凌活动,在与学校的共同合作下帮助孩子走出阴影,使孩子重新恢复阳光、快乐的笑颜。 总之,面对校园霸凌问题,政府、学校、家长应共同协作,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校园,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做出努力。校园欺凌的理性认识:从校园暴力到校园欺负_校园霸凌论文
校园欺凌的理性认识:从校园暴力到校园欺负_校园霸凌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