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段成钢[1]2001年在《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实验调查对汉语恭维行为的表达方式做了跨语言对比分析 ,验证Johnson和Roen的发现结论是否适用于汉语。分析的语篇材料主要限定在同学相互间的评论 (peerreview) ,对其中出现的恭维语进行研究。笔者把实验结果与Johnson和Roen的实验结果做比较 ,发现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同时又发现一些恭维语在汉语中的特色体现。

林峰[2]2000年在《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恭维语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还可以联络感情,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然而,在交际中交际者不仅要遵守其话语规律,同时还要遵守其社会文化规范。在话语规律、社会规范和交际需要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恭维语形成了独特的交际模式。国外对于英语恭维语的研究已经进行得非常深入广泛;同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于恭维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多是对英语恭维语研究成果的介绍,对汉语恭维语的系统研究甚少,对英汉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则更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恭维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美语和汉语恭维语的形式、话题、应答、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功能诸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恭维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了其言语规则和社会规范,以期达到帮助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恭维语,减少语用失误的目的。 全文共分六章,加上引言和结束语共八个部分。 在引言中,笔者主要讨论了进行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恭维语的定义、结构和基本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我们还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语义和句法层面对美语恭维语和汉语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它们都有程式化倾向,这表现在它们主要都由形容词来承担积极的语义载体;它们都使用有限的句型。最后,我们讨论了恭维语程式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恭维语程式化的原因与其功能有密切关系 第三章探讨了美语恭维语和汉语恭维语在话题分布方面的异同。我们发现在恭维话题类型这一大的分类层面上,它们具有一致性:恭维话题都集中在外表和能力这两大类型上。然而,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这些话题类型却有着不同的侧重面。我们主要对比了以上两种恭维语。 第四章从应答角度对美语和汉语恭维语进行考察。我们首先介绍了制约应抓为的原则及He灿的恭维答语分类;然后对美语和汉语恭维语的语料进行分析,揭示它们在这一方面的异同:美语恭维语中的很多应答方略在汉语恭维语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方略;然而,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制约应答行为原则的不同侧重造成他们在恭维语应答方略分布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般说来,美国人趋向于接受,中国人趋向于否定、拒绝。 第五章研究了在恭维频率和话题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两种文化中,女性发出和接受恭维的频率都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多受到外表方面的恭维,如服饰、发型等。对男性的称赞多集中在能力(如体育运动)、经济收入等方面。然而,在不同性别之间的恭维语方面,两种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美国人经常当面赞美女性的外表,而且被认为是有教养的表现;中国男性则较少当面赞美异性,尤其是在外表方面。 第六章着重阐述了恭维语的社会功能。恭维语的功能似乎不言而喻,然而研究表明其社会功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除了能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外,还可以被用作打招呼、表示感激、以及用作谈话的开端。在这方面美语与汉语有许多共同点。 结束语是对本文的回顾与前瞻。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笔者期待着专家学者及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梁茂广, 王国锋[3]2005年在《英汉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恭维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又决定了在恭维语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介绍了恭维语的话题类型及功能,比较了两种语言恭维语的差异,然后探讨了影响恭维语的因素,最后总结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努力掌握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恭维这一言语交际行为。

张珊珊[4]2009年在《英汉恭维语跨文化与语用模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恭维语是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物显性或隐性的赞美。之所以选择恭维语作为本文主题,是因为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它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恭维语,他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打开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但是许多研究都表明,这一言语行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不同的语言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其恭维语因此也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恭维语在功能,对象和制约因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对于中西方恭维语的研究引起中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是基于语义层面或者是基于有限的语用层面。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拟从跨文化和语用模糊角度对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形式和应答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出语用模糊在英汉恭维语构成中的作用以及对恭维语作用的完善。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掌握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熟悉语言背后的文化及其差异。因此本文还分析了在恭维语实现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误解及原因,这对于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周宇罡[5]2006年在《英汉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文中指出恭维语是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物显性或隐性的赞美。之所以选择恭维语作为本文主题,是因为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它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恭维语,他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打开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但是许多研究都表明,这一言语行为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涉及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英汉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分布与频率,功能和应答模式上的差异就折射出英汉之间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为了防止不恰当的恭维语运用可能造成的跨文化误解,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旨在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言语行为理论和人类学理论搭建的理论框架中,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恭维语的词汇特征,语义载体,句法结构,应答方式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试图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恭维言语行为的研究,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完善和扩大对这一言语行为的考察。2)通过对英汉恭维语的一系列对比分析,发现中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差异对恭维语所造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解读,从而得出结论:恭维语跨文化差异是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恭维语是有文化特征的。3)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只掌握语言本身是不够的,谙习语言背后的文化是关键。并强调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动机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理论背景。搭建出理论框架,之后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点。第三,四,五章分别从英汉恭维语的词汇特征,句法结构,回应策略,话题分布和社会功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六章由表及里,讨论了决定英汉恭维语异同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对论点进行了论证。文章的最后一章第七章作为回顾与前瞻,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分析了文章的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文秀丽[6]2010年在《中美情景喜剧中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日趋重要。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然而,在全球化加快的当今社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恭维语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对中美情景喜剧中恭维语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隐藏在这一言语行为现象下的中美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帮助人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等理论为指导,基于所搜集的语料,对中美情景喜剧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对比分析,试图发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恰当表达和接受恭维的途径。作者选取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美情景喜剧蓬勃发展时期比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12部情景喜剧,中美各六部。内容涉及普通家庭生活、年轻人的友情爱情生活、青少年成长经历等方面。从每个方面都随机抽出了一些恭维言语行为,共300项,中美各150项。然后从语义模式,句法模式,话题选择和应答方略四个方面对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电影中的恭维言语行为在语义模式、句法模式,话题选择和应答方略方面都呈现出程式化的趋势:语义和句法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话题都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方面,如外貌、所有物、成绩以及能力;特定的几种应答方略频繁出现。但二者在每个方面又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中国情景喜剧中的恭维语更多的使用与文化背景相关的习惯用语和修辞,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恭维语则主要通过几个特定的形容词和动词来实现。中国情景喜剧中恭维语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成就和能力上,而美国则主要集中在容貌和所有物上。此外,中国情景喜剧中的恭维语主要采用转移话题和反问等间接的应答方式,而美国则以接受和回报为主。虽然中美恭维语都主要是用来寒暄、表示欣赏以及开始新话题,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二者在具体细节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中美恭维语异同的研究,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的分析,对于增强二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 段成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2]. 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 林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00

[3]. 英汉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 梁茂广, 王国锋. 中国科技信息. 2005

[4]. 英汉恭维语跨文化与语用模糊对比分析[D]. 张珊珊. 长春理工大学. 2009

[5]. 英汉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D]. 周宇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6]. 中美情景喜剧中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D]. 文秀丽. 济南大学. 2010

标签:;  ;  ;  ;  ;  

英汉恭维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