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和谐”的新社会,在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那里就一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如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大家傅立叶写了《全世界和谐》(1803)一书。他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代替。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到理论、政策、工作上来。这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一般认识、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谐社会”的理想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和极为丰富内容的新认识、新命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它的认识。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前提和认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全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一个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上,党形成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强的战斗力,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会有团结和稳定的基础。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前的最大政治,是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和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下,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才得以进一步深化,逐步变成全党的执政理念;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随之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上逐步提升,使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必将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 致认识和一致行动。

第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作用,形成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原有的阶级和阶层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所有变化都归结为:在我国社会,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 体力量。我国社会占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除此之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认识到这些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对于理 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深厚的涵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但反映出 党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且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 新的力量,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强大思想武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 我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统一 战线的基本工作内容。在我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 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人民的组成部分。要不断壮大爱国统一 战线,巩固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 农民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的重大作用;团结包括新的社 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一步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愿望 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他们为促进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加社 会财富多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 以及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的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 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 新景象。

第三,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并且把它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起点,也是其基本内容,涉及到理论与政策的深层面,需要继续加以宣传和论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包含着更大知识含量的新技术成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知识性劳动仍然需要同基础性劳动相结合才能变成实际成果。为此,既要反对轻视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贵族老爷式态度,也要反对轻视脑力劳动和知识分子的小生产观念;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 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下,正确对待海内外各类投资 者在我国各项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鼓励他们的投资行为。要在观念上和政策上明确,一 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需要搞清楚的是,不能简单地把有 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 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 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由此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 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造成一种平等互爱、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在科学的认识起点上。

第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节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使之达到协调发展的程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对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具体的利益关系,也存在差距和矛盾。为此,要在制定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同心同德,稳步前进。党和政府的政策,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出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的政治艺术和政治水平,并且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当前中国社会的实际来看,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五统筹”。这就是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善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显著标志,是我们这个社会统一体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提高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上,我们党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在复杂变化的新形势下,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把提高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使我们这个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一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要善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传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的自主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党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获得不息的生命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党也将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执政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动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焕发出社会主义的巨大创造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新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

标签:;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