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农业论文

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农业论文

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增长方式论文,技术进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0)03-0016-03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而技术进步则是促进农业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那么,技术进步究竟是如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呢?其机理怎样?笔者主要探讨这些问题。

一、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分解为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农业技术进步的提升,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学模型加以量化分析,即:

G[,t]=G[,I]+γ

其中G[,t]代表农业经济增长率;G[,I]代表农业总投入增长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率,γ代表由技术农业进步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率,一般认为,当γ所占份额大于或等于60%时,为农业集约型增长;当γ小于或等于40%时,为农业粗放型增长;当γ介于40%与60%之间,则为混合型增长。也就是说,可用γ所占份额大小来判断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程度。[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

二、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渗透机理

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通过其渗透作用实现的。农业技术,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它凝结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生产力诸要素都具有不同水平的技术标志。根据生产力乘数原理,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这个公式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渗透机理。

(一)技术进步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劳动者创造的,其性质、效率、先进性程度是由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决定的。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者素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保证劳动者健康水平。劳动者健康的体质,无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还是科学技术发达的现在,都是实现生产力的前提。一个劳动者饮食不足,营养不良,就不能发挥一个正常劳动者的作用。资料表明,一个正常农业劳动者每天需要12600多焦耳热量,如果每天只摄取10 500焦耳,那么他的工作能力将降低到44%左右。科学技术进步促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使营养食品增多,提高了劳动者健康水平和再生产能力。如预防天花的方法的发明使人类平均寿命上升到40岁左右、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的发明使人类平均寿命上升到60~70岁,大大延长了劳动者劳动年限;二是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头脑,不断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技术进步促使劳动的性质、内容发生变化,对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者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知识的高增长率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科技能力和智力水平。也就是说,劳动者科技能力、智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培养教育。同时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也就是劳动者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的过程,是劳动者对自然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

(二)技术进步能不断革新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水平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进步成为劳动资料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新品种、新能源、新肥源、新药源。世界著名农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和遗传育种技术,在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上不断创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并得到广泛推广,1976~199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2.2亿公顷,增产稻谷3亿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水、肥、种子、饲料、农药等物质资源,有利于改善条件,使之满足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例如:采取高产品种配套、作物合理搭配、合理群体密度、间作套种、地膜覆盖等农艺措施,把全年的作物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对该系统中的劳动资料的结构作统筹安排,协调管理,间接创造条件,可提高生产率水平。劳动资料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能极大地增强劳动者体力和智力功能。例如农业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等的应用,使劳动者体力功能成倍地提高,计算机、电子监测仪、遥感技术等技术进步,大大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使劳动者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2]

(三)技术进步能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其利用率

在农业生产中劳动对象主要是各种资源,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谋取物质资源的手段也不断进步,劳动对象早已不仅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土地、田园、海洋、空气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供利用的性质,使人们进一步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与种类。如农业科学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按预先的设计,通过操纵种子的遗传基因,进行无性繁殖等,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近年来,具有防止脱水基因的抗严重干旱玉米、具有抗某些病虫害基因的脱毒马铃薯和烟草、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基因的生长快、消耗比例小的转基因猪、快速生长鱼、速生丰产林、丰产果茶等相继问世,增加了动植物的品种资源,技术进步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创造和加工及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上,能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如棉花,人们以前只利用它的棉纤维纺纱织布。现在,人们借助科学技术,发现了更多的使用价值,原来棉花、秸秆、籽壳中含有1200多种有用物质,棉花叶中有17种有机酚。

总之,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就是创新生产力各要素和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也就是使一个低级农业生产力系统发展成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过程。该过程中,技术进步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与扩散,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变革生产资料,扩大劳动对象,形成高效全新的生产力系统,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2]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促进作用

(一)拓展经济盈利边界,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促进作用是技术进步能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并推动新的生产函数线在其图上相对向右上方移动,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合理区间边界向外推移,推迟报酬递减点的到来。表现在固定数量的资源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组合比例改变了,总产量增加了,单位成本降低了。可见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具有扩展生产函数的经济边界,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最优利用的作用。

(二)替代稀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农业投入物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根据“木桶原理”,任何一种互补资源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瓶颈”限制,农业总产量都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同时,各类资源间又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如机器替代劳力,化肥、良种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替代等。这种替代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效能,并受两种价格比率的诱导。当价格要素变动时,就会有相应要素组合比例的调整,表现为较为丰富的资源替代稀缺资源,结果将是农业总成本下降,边际成本降低,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在产出量既定的条件下,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故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结果。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伴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农产品质量得到改善。具体而言,技术进步加大了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提高了机械先进性和适用性;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广泛采用新的优良品种,通过采用新生物技术,开发出新的抗病优良品种,减缓了种子的衰变速度;技术进步不断完善农业管理制度,推动了农产品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的建立;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化肥的营养成分,加强了病虫害预报、预测,用科学的方法划分带、类、实施梯度控制和保护;技术进步促进了政策、体制的变革,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逐步制订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同时,技术进步对保证农产品在加工、贮存、包装运输等过程中的质量也产生着深刻影响。

(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大系统内各部门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部门的技术进步,不仅能使本部门的资源配置结构和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而且通过部门间前向联系、后向联系与其他部门发生关系,并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部门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由于农业各产业技术进步程度和在各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的差别,导致各农业部门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种类的变化各异,其结果使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因为技术进步必然会引起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变化、生产供求变化,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价格机制作用于生产要素从而引起其流向和流量的改变。各产业产品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根据生产要素流动性规律,生产要素总是从低效益生产部门向高效益生产部门流动。这样,随着技术进步,必然会引起生产要素产业间流动,进而使农业和农村各产业的产出份额和就业份额发生变化。如果该产业的需求弹性小(如粮食类),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要素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收入下降,就会导致该产业生产规模缩小;如果该产业需求弹性较大(非粮食类),则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就会导致该产业生产规模扩大。所以,农业技术的作用,不仅表现为部门内的累积效应,还表现为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3]

(五)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者对于经济效益的不断追求,反映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之中,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生产者千方百计减少投入,采取优化劳动组合,强化组织管理,提高投入品效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措施提高生产率,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个过程实质是一个农业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过程。投入组合最优时,经济效果取决于产出水平,于是生产者又着眼于采用新品种,新的种植养殖方法等,以期提高经济效益,这个过程实质是农业产出中的技术进步过程。所以,农业生产者对经济效益提高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实现,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

收稿日期:2000-06-07

标签:;  ;  ;  ;  

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