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题研究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研究论文,儿童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
一
早期儿童艺术教育通常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构成一个人的完美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还包括审美心理结构。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不能相互替代。
当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将艺术教育活动作为认知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因而,重视作品中认知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艺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二是在艺术创造活动(如绘画、表演等)中,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激发幼儿的审美潜能方面缺乏自觉的意识和有效的手段,艺术教育活动中,机械模仿成分过多,创造成分不足。以上问题的存在,除对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缺乏认识外,还因为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各种艺术活动之间缺乏沟通,没能较好地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因而也无法利用各种艺术形态中的审美要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研究就是为了克服现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不足而提出来的。
二
我们进行早期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研究,是想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使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在整体上得到提高,即不但能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还能对各种艺术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直觉的抽象、概括和互相迁移。
现代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脑诸方面的心理机制是一个运动整体。审美知觉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一种格式塔)。比如,一朵攻瑰不等于色、香、鲜、嫩诸感觉要素的相加;一个曲调,并不等于高、低、强、弱几个乐音的拼凑。格式塔心理学派还根据心理学实验和大量的艺术实践事例提出了“异质同构”论,并以这一观点解释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境界的奥秘: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都具有表现性。例如,人们为什么会对垂柳产生孤立无助、绵绵哀愁的感觉呢?因为,柳条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被动下垂的特性,在人的心灵中产生了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概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人类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主张知觉表现的创造性,主张心与物的“异质同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中的共同审美要素加以沟通,通过艺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幼儿,就能促使幼儿的多种心理功能协调发展,使幼儿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如能将这一意图转化为教育实践,就能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实现,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三
我们的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综合教育的目标。
根据以上意图,我们制订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分领域的目标与更高一个层次的同构目标。
分领域目标与幼儿园现行分科教学目标有许多共同之处,区别则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情感、情绪的体验和表现;二是为形式美的直觉感知增加理性感知的成分。幼儿比较容易理解的形式美要素包括:美术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文学中的音韵、结构等。
同构目标可分为情感的同构和结构的同构两个方面。
情感同构的目标:
1.在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中能将不同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情感相互沟通。首先是儿童能为艺术的形式美所吸引,产生舒适和愉悦感,这是带有直觉性的;同时能根据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情感与另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情感相互匹配,这具有理性感知成分。如汉民族常常用红色象征热闹欢乐,并可与快节奏的乐曲产生情感沟通;黑色常被人们用于象征忧伤,低沉缓慢的乐曲也往往有忧伤的情感表现力。
2.能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冲动。比如,可以利用音乐、美术去渲染文学作品的氛围,加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幼儿在绘画、唱歌、表演活动中的情感以及表现欲。
结构同构的目标:
1.局部相似的识别和匹配。如从文学、音乐和美术的形式中发现对称、平衡、反复、变化等方面的共同性和互通性。
2.整体相似的识别与匹配,如文学作品的情节反复与具有相似结构的音乐和画面的匹配,还有有序和无序、完整与不完整的识别与匹配等。
从艺术综合教育的实验效果来看,我们发现情感同构优于结构的同构,单一情感的同构优于复合情感的同构。根据这一特点,在小班,主要进行情感同构,从中班后期开始,除情感同构外,还进行结构上的同构实验。
(二)艺术综合教育活动的结构。
1.准备活动。
艺术综合教育中的选择和匹配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以某一分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这就常常使得分领域的艺术活动变成艺术综合活动的准备活动。如在欣赏诗歌《梦》之前,有必要将《梦之船》的歌曲先学会。
2.活动的过程。
从文学导入的活动一般都具有三个先后联接的活动或一个活动的三个层次(从音乐导入的活动、从美术导入的活动大致也有相似的三个层次)。
(1)配乐欣赏。音乐既可以作为渲染情绪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某一阶段的主要欣赏对象,如在《烟斗竖笛》的教育活动中故事叙述与竖笛音响交替出现。
(2)与音乐和绘画进行匹配。如让幼儿观察、思考:哪首歌、哪幅画与哪个故事相似,什么地方相似,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等。
(3)表现(创造)活动。将一种艺术形式的情感或结构通过另一种形式进行表现。如让儿童用欢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来表现故事中所蕴含的快乐、幸福的情感基调。
四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验班的幼儿的情感表现力比较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比较大胆、放松、富有情感。比如在朗诵和创编“我们的祖国真大”时,幼儿能从语调和音高中自然地而不是做作地流露出自豪感。唱歌时,能按情感的需要自动调节速度和音量。绘画时色彩运用大胆、画面丰富,能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选择颜色、处理线条和结构。比如能用冷色调、垂挂无力的线条构成花朵来表示伤心的情感。有的还能用“十字架”来隐喻悲伤。
(二)对形式上的审美要素比较敏感。例如能在构图中注意画面的对称和均衡,能注意作品的节奏和完整性。在鉴赏形式美的过程中,幼儿还能把由此得到的审美经验向生活中迁移,比如他们会敏锐地发现商店橱窗布置的重复和变化的特点,会发现树和花不同或相同的纹理结构及其不同的色彩、亮度等,有的幼儿还能发现平静的湖面和垂挂的嫩绿柳丝所表现出来的温柔情感。
(三)在活动中,儿童的情感都非常投入,自始至终不需要成人维持秩序。由于兴趣浓厚,幼儿在活动中非常专注,并能积极探索,因而表现技能也就提高得较快。例如通过观察和想象画出的雨点(水粉画)每个孩子都会不一样,但都能抓住雨点由涡轮线组成的特征。
五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以下几种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熏陶和指点的关系,也就是日常的感性经验积累与一定时机的理性点拨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者要创设艺术气氛浓郁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表现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由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幼儿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审美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选择、概括和判断。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的自发积累中,增加自觉体验的成分,从而更敏锐地去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审美因素。
(二)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当审美主体与不同的审美客体相互作用时,需要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求有敏锐的视觉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求有敏锐的听觉审美能力;在语言文学的欣赏活动中,要求有丰富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能力。在艺术创造活动中,需要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技能。这些都应该在分领域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各种艺术形式的统一性发生在艺术形态结构和审美情感的层次上。因此,各种艺术活动的综合,并不意味着用不同的符号形式表现同一事件,而是去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与艺术形式的结构形态上的沟通。由于情感融于内容,所以要求不同艺术符号在相互转换时,既要传递事件的信息,更要传递情感的信息。这一点也是本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综合课程模式的主要区别所在。
(三)审美经验、认知经验、伦理道德经验三者的关系。儿童的早期审美经验,很难与认知经验和伦理道德经验截然分开。认知的目的在于求真,必然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伦理道德在于求善,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只有审美才能更充分地实现心灵上的自由自在的快乐。以美引真导善,是“寓教于乐”,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反过来,求真求善的经验又是幼儿“加工”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的前提。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艺术创作要源于生活,艺术欣赏也需要有生活基础。因此,生活经验相对贫乏的幼儿,其各种审美经验的相互迁移就显得较为困难。为此,我们把“幼儿生活艺术化”、“幼儿艺术活动生活化”作为本研究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探索以艺术领先的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这一课题。
(本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屠美如、楼必生、许卓娅主持,南师大王宁、张金梅;南京白下路幼儿园马剑宁;河海大学幼儿园孙剑、刘海燕、陶芳;南师大附幼庞欣、朱南松、谈亦文;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三幼儿园姚念文参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