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用)》(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为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在总结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不仅吸取了原大纲的优点,而且进一步体现了当代社会对新一代的素质要求。《课程标准》的颁发与贯彻,必将推动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下面就《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特点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完善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渐进性
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它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等因素进行科学安排,使之具有连贯性、渐进性、系统性,这样才能收到并巩固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它比起其它学科在传授知识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要更艰巨,更困难,更要求有的放矢。
长期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初中思想政治课一直是各搞各的,造成教学内容脱节与不必要的重复。小学有些偏深的内容,教材难编,课难上,学生难接受。初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小学衔接不够,前后连贯不上,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过着苦难的生活,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这样的内容跳跃性大、涵盖的历史内容多,原作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况且到初中还要重复讲。
《课程标准》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出发,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考虑,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它以“六·三”学制为基础,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来规划,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这既适应了当前小学与初中多种学制并存的现状(“六·三”学制,“五·四”、“五·三”学制都适用),又保证了教育的自然衔接。
《课程标准》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教学阶段分层次的具体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其总目标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总体目标,按四个教学年段规定了具体层次目标:小学思想品德课,一、二年级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起步;三、四、五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基本品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六年级较为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一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二年级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三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教育。这样,把总体目标贯穿在各层次要求之中,通过分层次达标,即可逐步实现总体目标。
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所设的德目来看,也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连贯性与渐进性。
一至五年级共有德目内容: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勤俭节约、遵守公德、热爱生命。在这些德目中,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随着年级的升高,另设一些不同的德目,也体现出层次和坡度。一、二年级设“好好学习”;三、四、五年级上升为“勤奋学习”、“热爱科学”。一、二年级热爱集体的教育含在“团结友爱”德目之中;三、四、五年级增设了“关心集体”德目,强化并深化集体主义教育。一、二年级有“诚实勇敢”德目;到三、四、五年级上升为“诚实守信”、“勇敢坚毅”、“自尊自爱”。
六年级则在低、中段的基础上,按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设五个栏目。它对低、中段的教学内容起着总结、提高、系统化的作用,并与初中思想政治课衔接。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又有其一定的内部结构,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二、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注重时代性与针对性。所谓“时代性”,包括两重涵义:一是指思想品德课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和客观要求;二是指思想品德课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当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践行。所谓“针对性”,是指思想品德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时代性和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也是衡量思想品德课是否见成效和成效大小的标准。
《课程标准》根据新形势的需求和当代儿童思想品德成长的需要,强化了时代性与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贯穿了“五爱”教育
以“五爱”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坚持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核心,并贯穿始终,既体现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又体现21世纪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迎接21世纪机遇与挑战的历史任务。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个体道德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标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都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21世纪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新形势的要求,《课程标准》贯穿着以“五爱”为核心,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怀的教育。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五爱’可以常学常新,关键在于联系实际。”随着形势的发展,《课程标准》的“五爱”教育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爱祖国的教育,不仅要讲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而且要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讲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许许多多为国争光、创造光辉业绩的英雄模范人物。使学生懂得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他们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
根据今天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标准》把“五爱”具体化,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有些内容和要求看起来很小,其实意义重大,它是“五爱”的具体体现。例如:要爱祖国,首先要爱国旗,尊敬国旗,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要爱人民,首先要爱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要爱劳动,首先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当好值日生;等等。
总之,根据时代的要求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课程标准》贯穿了“五爱”教育,生动具体地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观念,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来,勇于接受挑战。
(二)突出了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是最基础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既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精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又适合现代社会竞争和发展的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为使学生在新形势下做个好公民,为帮助他们参与21世纪公民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课程标准》突出了社会公德教育。它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持环境卫生、保护环境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入手,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它强调从点滴入微的教育开始,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等方面,唤起学生心中的道德自律,教育他们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
(三)加强了心理品质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今天的小学生比过去的小学生生活在更现代化、更富裕、更丰富多彩的时代,他们的心理素质总体来说是好的,朝气蓬勃,开拓进取。但是,也应该看到,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小学生,不少人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依赖性强,自制力差,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然而,他们面临的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它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小培养,不断加强教育。《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学生顽强意志、勇气、毅力、恒心、诚实、勇敢、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心理品质的培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按年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一至六年级增设了“热爱生命”德目;三至五年级增设了“诚实守信”、“勇敢坚毅”、“自尊自爱”德目;六年级强化了“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教育。这些都为初中一年级集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三、优化了规范方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委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它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和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身体的发育状态、心理特点、智力发展水平及潜在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有关知识领域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找准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编排了一整套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序列。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先按年段规定总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再采用表格形式,按德目规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左栏为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排列、组织的教育点和知识点。
右栏为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具体操作要求。它严谨地界定教学内容的范围、程度,为编写教材、规划评估教学,以及成绩考核提供了具体、确切的标准,可操作,可检测。它包括应知、应懂、应做的要求,分为认知、行为两个部分。
认知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要求。
一、二年级包括“知道”——故事,浅显的常识,浅显的道理;“分辨”——几种不同的行为;“说明”——举例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
三、四、五年级包括“知道、了解、熟悉”——故事、事例、事迹、政治常识、格言等;“辨析、分析、比较”——现象、行为;“懂得、说明”——道理。
六年级包括“知道”——事迹、道德概念的基本含义、道理;“说明”——比较正反事例说明、举例说明、结合自己的体会说明道理;“解释”——道德概念含义。
随着年级升高,认知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行为部分是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体有四个层次:做到——学着做——努力做——自觉做。
随着年级升高,行为能力级别要求逐步提高。
新的规范方式有以下优点。
(一)有系统、有步骤地编排应传授的基本知识、应培养的能力及应渗透的思维方法,使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系列。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不断扩展的规律鲜明、突出,实效性强。
(二)具体条目表述简洁、严谨、准确,表明的程度和范围的限定清晰,可操作性、适用性强,为编写教材、指导教学,以及考核和评估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三)体现了明理、激情、导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激情、明理、导行是融为一体的,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指导行为实践。如果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和影响,或者不问具体情况,机械地按照认知、情感、行为的顺序来实施教育和影响,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甚至不能奏效。《课程标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激情、明理、导行的统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之中。虽然教学基本要求分为认知、行为两个部分,但道德情感的培养寓于其中。
例如,一、二年级“热爱祖国”德目中,教学内容是:“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基本要求“认知”部分中,“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3.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并敬爱他们。4.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并愿意向他们学习。5.知道国旗代表国家,应当尊敬国旗。”“行为”部分中“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行礼”都含有道德情感的要求。
面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面对教育领域的新变化,《课程标准》的颁发与贯彻,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然而,落实《课程标准》,把它贯彻到教材与教学之中,需付出更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