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如何转型——完善经济制度,吸纳专业人才,深度融入内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专业人才论文,深度论文,经济制度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经济的困难,部分是短期的。世界经济衰退对香港这一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这一影响,特区政府必须不遗余力地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纾解。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行的就是要加快进行一大批已经计划要做的公共投资项目。譬如,修公路,修地铁,建公共信息服务。已经订了合同书的,可以协议重订,以便加大前期投入,以解燃眉之急。这么做,并不违犯市场体制原则。事实上,合同双方因外部环境变化,重新谈判,合理补偿其中一方,以求双赢,这是市场经济中天经地义的事。
香港经济更多的困难,是根本性的,是整个香港经济转型所带来的,这不可能靠政府的短期政策来解决。香港经济的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重新确定它在大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简单的中间贸易转向最高附加值的服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不认为政府应该和有能力挑选、扶持或直接投资于某些所谓重点行业,因为历史证明这样的政策往往是一败涂地的。
制度和人才:香港经济的两大法定
综观香港历次经济转型的成功,其两大法定就是香港相对于周边经济的制度优势和人才优势。所谓制度优势就是香港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支持体系,比如,政府干预少而透明,税率很低,市场配套完善。所谓人才优势是说她有大量勤奋工作、懂得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当然,许多人才是若干次历史动荡时期从内地移民来的(包括1949年左右及“文革”结束时期)。这就造就了港人的特殊文化,特别有利于经济繁荣:他们拼命工作(平均每人打1.5份工),工作让位于生活(港人结婚年龄为世界最晚之一,办公室恋情恐怕也是最少的),即使自己不成功也极少造反,极少怀疑经济社会制度,顶多去“烧炭”(自杀)。
两大法定面临挑战
令人担忧的是,这次经济转型,香港这两大优势已不明显,因为内地的经济改革步伐极大,在很多方面其经济制度已优于香港。
比如,香港虽然以发达的房地产业著称于世,但令人吃惊的是50%以上的居民享受(租或买)由政府建造的福利房。历年新建居住面积中1/2到2/3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福利房。当然分配是以居民收入为基准,房租或房价远远低于市场价。香港的医疗制度更是问题重重:大多数居民没有医疗保险,有病怎么办?去政府办的公立医院,看病和买药都是有极大补贴的。有医疗保险的也可这么干。更荒唐的是急症看病和取药都不要钱!巨大的浪费,难以想象。
至于人才优势,香港也面临内地的挑战,许多海归人士绕过香港这一站,直接回内地工作或创业。更不用说内地的高等职业教育(MBA,法律等)近年来高歌猛进,正在蕴育着大批市场经济人才。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阶层的香港人士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制度上的问题及其恶果(港人极少怀疑制度的合理性),所以改革的步伐极为缓慢。在我这个局外人(从内地出国留学,居港两年余)看来,香港顶着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的大名,恐怕是有点当之有愧,必须急起直追。
当务之急:理顺制度,吸引人才
我以为,香港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做的,可以总结为苦练理顺经济体制的内功,顺应市场潮流,为市场服务。
首当其冲的是要改革各种方式的住房补贴和福利医疗体制。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我认为香港应以中国经济改革为榜样,拜内地城市为师。对于大规模的实物性福利补贴,先是要变实物性的暗补为货币性的明补,然后新人新办法,逐步减少对新人的补贴。比如说发收入补贴,让福利群体去租商品房,政府逐步私有化福利房。医疗问题,须强制全民买受政府管制的保险(这样保费才低),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给收入补贴,逐步退出对医院的所有权和直接管理。这些改革之后,所谓结构性财政赤字问题,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低福利移民的压力,促使在今后香港经济中没有竞争的福利阶层往内地移民,因为货币化的福利可带走,不在香港享用。这部分人的福利收入少说也是3千到5千港币,在内地可以是中产阶层了,这也繁荣了内地经济。
与此相关的是港深两地的二十四小时通关。此事势在必行,不应拖延。全时通关之后,一定是低技能,低收入和福利阶层择内地而居,而高技能,高收入者由于工作关系,仍以港为基地,这对香港经济内需的冲击,绝非想象的那么大。
再者,要为人才流动大开绿灯。因为香港经济转型,说到底,是个产业升级的问题,而产业升级的本质,就是人才的升级。人才升级,光靠本地的高等教育,是等不及的。古人云:十年栽树,百年育人,正是此理。香港的各公司,各大学,各机构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高级人才,他们最清楚怎么吸引外地人才。政府的移民政策必须顺应其需要,而且要配套,眼下的政策不让专业人才的配偶和子女随即居港,让人啼笑皆非,负面影响很大。
在为大中国经济更好地服务中求发展
香港政府必须和内地各级政府反复沟通,要把“祖国好,香港坏不了”这句话反过来讲:“香港好,祖国更加好”,意思是说香港可以发挥其优势,为大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最为直接有力的支持。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心病就是缺少世界级的大企业,尤其是民营大企业。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配套服务,如有效的证券市场,高效的商业银行,有公信力的会计审计公司。而这些恰恰是香港的优势行业。内地必须有点远见,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所左右。比如在不违背人民币非完全兑换的前提下,采取技术措施,让部分内地资金投资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这可以帮助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对于内地投资者、上市公司,及政府是个多赢的局面。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内地商业银行业已是千疮百孔,不仅拖着内地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酝酿着危机。而香港的商业银行在世界上极具竞争力,为内地的商业银行改造可助一臂之力。
抛弃高科技幻想与深圳深层融合
回归以来,香港政府提出要把香港经济转型为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经济。近五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梦想实为幻想,圈地搞的几个高科技园区没有一个成了规模,都沦落为房地产开发区。这也许是因为香港实在是太缺高科技人才了,实在是太没有高科技文化氛围了,实在是太难吸引国际高科技公司以香港为研发基地了。
也可以说深圳在这方面太强了,在30公里外的香港再建立一个高科技产业基地是违背基本的市场规律的。这当然让个别领导人脸上无光,但从大的格局上讲是好事。香港完全可以和深圳的高科技经济深层融合,比如,为高科技公司提供基础研究服务(如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风险融资,创业板上市,等等。香港和深圳应该成为旧金山和硅谷的关系,高度融合,相辅相成,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