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_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_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学校德育论文,当代论文,人文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维度之二: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他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他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学校德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在教育发展史上,对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孰轻孰重的纷争从未间断过。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存在和自我发展的价值而否定教育对公众、集体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因而只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有西方学者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的观点,表现出对教育内在价值偏重的倾向。相反,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却一直偏向于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只注重教育对于集体、国家、社会的作用,强调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固有的育人功能,从而不重视教育在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对个体自身发展的意义。我国传统学校德育中具有较明显的“外在价值论”倾向,即以德育的外在价值来决定其自身价值的存在。我们过去的德育绝大多数时候都被看作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一部分,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把德育自身的价值过多地、片面地依附于它以外的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于是,德育成了单纯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工具,其内在的育人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这种“外在价值论”常常导致德育实践的失效或失误。事实上,忽视了德育的内在价值,其外在价值的发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只重视德育的外在价值,那么受教育者很容易成为工具,不能真正获得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充分发展,培养不起个体的自主理性,从而也难以使受教育者成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因此,德育的外在价值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使德育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功能,德育活动本身过多地着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的制约,德育活动便不能按其当下应有的内在方式深入,从而不能使活动过程本身有效地充盈和愉悦。”⑨价值取代内在价值,或过于强调外在价值,实际上是简约了德育的内涵,“淡化了德性的内在精神,最终意味着德育对个人整体生活的软弱无力”。⑩因此,即便就为了更好地发挥德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而言,也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是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德育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维度之三: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

从学校德育作用的维度来看,其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目的价值,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而工具价值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是实现另一个价值活动的手段或工具。学校德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活动,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工具)。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既把自身当作目的,也把自身当作手段(工具),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因此,德育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学校德育要为政治服务,要为国家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这是德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德育的工具理性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德育更本质的目的是建设人本身,是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青少年学生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是学校德育更根本的任务和价值。学校德育一个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即各种德性,这一功能的结果所产生的价值既有工具作用也有目的意义。一方面,德育培养个体青少年学生的德性,可使青少年学生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满足他人、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常说的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改善社会风气,纯洁道德环境,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就是德育工具价值的体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个体的青少年学生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通过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德育目的价值的体现。鲁洁教授很早就提出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1)这是对德育目的价值更高层次的认识。她认为道德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除了发展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功能。即可使个体在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的过程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德育能够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一个人在追求崇高理想,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超越现实的满足,获得崇高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并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目的。传统学校德育更重视工具价值的实现,而未能进一步开发个体对于德性修养的内在需求,未能在更高的层面观照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达到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提升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德育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通过对学校德育价值若干维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德育的价值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价值系统,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德育的价值定位更偏向其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对其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关注不够,甚至忽视。传统德育的这种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德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德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其一,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德育偏重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缺少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它重点塑造的是服务于社会政治所需要的服从、谦恭、无私的形象,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怀疑批判、独自主等现代人格品质却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压抑了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人文关怀理念在德育中失落了。

其二,在目标定位上,传统德育缺乏目标的层次意识,从低到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规定一种要求、一种规格目标,只注重塑造人的共性,只按照社会需要的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差异性,使教育目标成为一种刻板的“圣贤”式的标准。过分注意确立各种受教育者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外在规范,而忽视了现实的层次性要求。诚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德育应有的人文关怀无从体现。

其三,在主体观上,传统德育视教育者为唯一的主体,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夸大至无限,而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的灌输对象,甚至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看不到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性、与教育者完全对等的主体。没有把德育视为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过程,而将其理解为教育者的单向活动。这必然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德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其四,在实施方法上,传统德育过分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行”是长期以来许多德育工作者的行为模式,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的现象较为普遍。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作为国家“驯服工具”来培养,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12)教育者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作有巨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因而往往采用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只能是限制了受教育者自我成长智慧和道德能力的发展。传统德育往往从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爱好出发选择教育方法,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社会规范与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德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原冈。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德育。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存在根本意义上的对立与冲突。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社会所允许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德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不仅是脱离实际的、片面的和不科学的,对实践也是极为有害的。从对德育本质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德育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功能的发挥,都体现在对于人的关注之上,这个“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社会组织的人;既包括个体人的发展需要,也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既包括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也包括人的终极发展目标。德育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哲学。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特征,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这里所说的“人文关怀价值”并不削弱和排斥德育的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但更重视挖掘其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并注重由此来彰显德育内在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种统领各价值的核心价值。只有把人文关怀价值渗透于社会价值、个体价值、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工具价值、目的价值之中,才能真正达到它们的内在统一,即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学校德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它的内在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相吻合”。(13)强调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其实质是强调德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一致性。重视并逐步提高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德育价值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校德育的所有其他价值就会荡然无存。人们对德育价值的追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既体现了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德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是统一的,是人的价值追求在德育领域的对象化。突出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学校德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也就是学校德育在新的形势下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完善自身,使之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更好地发挥独特功能的逻辑起点。(全文完)

标签:;  ;  ;  ;  ;  ;  ;  

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_人文关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