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_板蓝根论文

板蓝根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_板蓝根论文

板蓝根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板蓝根论文,病虫害防治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板蓝根属十字花科2年生草本作物,也称菘蓝,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疫病,是常用中草药之一,市场销售量较大。板蓝根以地下根入药,故为板蓝根,地上叶入药称为大青叶。种植板蓝根每公顷可产干叶750~1500kg、干板蓝根3000~5250kg,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中草药植物。

1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1 生物学特性 板蓝根株高40~100cm,主根长圆柱形,肉质肥厚、呈淡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茎生叶有柄,矩圆形或披针型全缘,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角果矩圆形,花期3月、果期4~5月。

1.2 生态学特性 板蓝根是越年生长的长日照型植物,喜温凉环境,耐旱、耐寒、忌积水,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2 栽培管理

2.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良好、肥沃、土质疏松的沙质壤土,深翻40~50cm,以上措施结合整地过去时行。每公顷施农家肥2.25万~4.5万kg、草木灰1500kg、复混肥375~450kg、磷肥300~450kg,再浅耕1次,然后耙细整平,做成长130~150cm、高15~20cm的厢面。春播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前将种子用30~40℃温水浸泡2~3h,捞出晾干,按行距25~30cm开沟、沟深2~4cm,将种子拌细沙土均匀撒播在沟内,覆土后稍镇压、保持厢面土壤湿润,7~10d即可出苗。每公顷用种量22.5~30kg。

2.2 田间管理

2.2.1 间苗。苗高3~8cm时开始间苗,苗高15cm左右,按株距7~10cm定苗。

2.2.2 中耕除草。苗出齐后及时进行1次中耕除草,以后间隔10~15d除草1次,要保持田间无杂草,以有利于植株叶片的生长,当叶长大封行后,只拔除大草,不再中耕。

2.2.3 追肥。在5~6月每公顷沟施人粪尿7500~15000kg,或尿素150~225kg,并加施磷肥180kg,混施。每次采叶后每公顷追施1次人畜粪水3万kg、硫酸铵75~105kg。

2.3 水分管理 夏季天气干旱,要及时淋水,应注意开沟排水,以防止烂根。

2.4 采收加工 春播板蓝根于6月中旬至9月中旬收割叶子2~3次,夏播板蓝根采收叶片3~4次。秋播第2年3~4月种子成熟时将地上部割掉,挖取地下根部时,先在畦边用铁锨挖60cm深的沟,仔细顺沟方向将根刨出加工。将采收的根洗净,晒至70%~80%干时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2.5 繁殖及留种采种

2.5.1 种栽留种。10月份植株地上部分黄时,挖取全根,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型好的植株留作种株,置于低温处理的土壤中保存,待翌年春季栽种时及时浇水,按行距40cm、株距20~30cm定植,加强田间管理。4~5月种子成熟时,分期采收、晒干、脱粒备用。

2.5.2 直播采种。分为春播和秋播,春播是在生产田中选择健壮植株,最后1次收割叶子后不挖根,使其长出新叶越冬,待第2年返青、抽薹、开花结果后收获种子。秋播在当年9~10月份播种出苗后,不收叶子,使其于露地中越冬,翌年返青开花结实后收获种子。

3 病虫害防治

3.1 霜霉病

3.1.1 症状。主要为害板蓝根叶片,也可侵染茎、花梗及角果。发病初期叶面边缘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呈淡黄色至褐色;叶背面相对应处生有白色至灰白色霜霉层,为病原菌游动孢子囊,严重时植株叶片干枯,茎、花梗、花瓣、花萼及角果被害后呈现褐色,上面长有白色霉层,并引起肥厚组织变形。

3.1.2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及肥厚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越夏。生产上板蓝根生长周期衔接,或早晚茬口重叠,因此病菌能以菌丝体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越夏。病菌的卵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多次侵染。气温较低、温差大、多雨高温或露水较大时有利于发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4~6月发生较严重,9~10月病情又继续扩展,冬暖春寒、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抽薹至开花期有利于病害发生。

3.1.3 防治方法。入冬前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选择干燥地块栽植,与十字花科以外的植物轮作,低湿地作高畦栽培,合理密植,适当调整播种期,增施P、K肥,适时浇水。发病初期喷洒58%代森锰锌600~800倍液、70%百菌清800倍液、28%甲霜灵600倍液等药剂喷施,间隔10d左右再喷1次,连喷3~4次。

3.2 板蓝根灰斑病

3.2.1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两面生圆形病斑。直径2-6cm,略凹陷,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变薄发脆,色裂或穿孔,潮湿时其上生褐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老叶先发病,自下而上蔓延,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愈合,使叶片早枯。

3.2.2 发生规律。病原为尾孢属真菌,病原随病残组织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源,或以种子带菌在新栽培区传播蔓延,日平均温度在23~25℃时有利于发病,病害蔓延迅速,7~8月为发病盛期。

3.2.3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和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封垄前进行2次中耕除草,雨后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万霉灵5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等喷施,间隔10~15d再喷1次,连喷1~2次。

3.3 板蓝根黑斑病

3.3.1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花梗及角果。叶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呈黑褐色至褐色,直径3~10mm,周围有褪绿晕圈,后期病斑正面生黑褐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面卷缩枯死。

3.3.2 发生规律。属于真菌性病害,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多次再侵染,多于雨露、缺肥及老弱组织中发病,5~10月发生危害,如果7~8月高温多雨则发病严重。

3.3.3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P、K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可选喷1:1:100波尔多液、50%代森锰锌600倍液等药剂间隔10~20d喷施2~3次。

3.4 菌核病 为害板蓝根全株,主要由土壤传播,下部叶片首先传染,然后逐渐向上为害茎、叶、果实。发病初期植株呈水渍状,以后变为青褐色,最后全株腐烂。茎秆发病后布满白色细丝状物(菌丝),茎中空,内有许多黑色菌核,使植株倒伏死亡,种子不能成熟,造成绝收。进行合理轮作,早期增施P、K肥,增强抗倒能力、减小湿度、排水防涝,在植株根部喷施1:1:150的波尔多液。

3.5 白锈病 使发病植株叶片上出现黄绿色小斑点,叶背面生长出一个突起的白色脓泡状斑点,外表有光泽,成熟后斑点破裂,散出许多白色粉末状物。叶片亦畸形,后期全部植株枯死,一般发病在6~7月。不能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发病初期喷施1:1:120的波尔多液。

3.6 根腐病 造成发病植株根部腐烂而死亡,通常多雨季节发生较为严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淋根部,并及时拔除烧毁病株,然后灌注上述农药杀菌。农业防治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清除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的病残株,以减少病源,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3.7 蚜虫 是板蓝根常发性干旱型害虫,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被蚜虫危害的板蓝根植株严重失水、卷缩、扭曲、变黄,降低了产量和药用价值。合理规划种植板蓝根,选择远离十字花科作物,以及桃、李、果园,以减少蚜虫迁入,消除田间杂草,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残叶,打去老叶黄叶,间除病虫苗并及时处理,以减少虫源,药剂防治选用如吡虫啉等高效低毒菊酯农药。

3.8 菜粉蝶 为害板蓝根较严重,其卵长瓶型、浅黄色、春夏孵化,以幼虫咬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而出现大片孔洞,6~7月危害较为严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氯氰菊酯进行喷施。菜粉蝶应适时用药,在幼龄期其抗药性较弱时进行防治,通常幼虫孵化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及时进行防治。

联系电话:0851-3760779

标签:;  ;  ;  ;  ;  

板蓝根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_板蓝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