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口再生产形势的急剧变化_死亡率论文

俄罗斯人口再生产形势的剧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变论文,俄罗斯论文,形势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1)01-0076-03

俄罗斯是前苏联以及更早期沙皇俄国的主体部分,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占其76.7%,人口占51.2%。在古代,区内人口一直十分稀少,18~19世纪人口增殖加快,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进入20世纪,由于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苏联(俄国)人口增长缓慢,总数从1913年的15920万增至1990年的28960万,期内年均递增率仅为0.78%,大大低于同期世界人口1.32%的增长率,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因此从8%以上锐降至5.5%。外国人口专家指出,如果不是由于苏联(俄国)在20世纪蒙受了一系列重大的人口损失,则其1991年解体时的总人口将比实际的2.9亿多1.5亿[1]。

苏联时期形成的人口学特征,如自然增长缓慢、男性死亡率高、平均预期寿命多年停滞不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苏联解体后,作为其主体部分的俄罗斯的人口状况不能不受到上述因素的巨大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得甚至更加强烈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进入了艰难曲折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期内社会矛盾空前剧化,生产持续大幅滑坡,1998年GDP仅达到1989年水平的46%,降幅竟超过一半,1998年食品总产量亦仅为1989~1991年均水平的56.6%,已由一个发达的超级大国沉沦为世界上一个中低收入的国家。1996年与1992年相比,全国贫困户比重从11%上升至36%,每户平均实际收入下降23%,且不同收入的差距急剧扩大,最高的1/5与最低的1/5的收入差额即比原先扩大了68%,全国范围内失业率急升。这一切均对人口再生产产生巨影响,全国的人口态势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一、人口总量出现下降趋势

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增长势头,即从1950年的10219万增至1990年的14791万,40年中年均递增率达9.29‰,这一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内8.68‰的平均增幅,虽有对前期巨大损耗的恢复性因素,但人口再生产的形势基本是正常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总量从1992年14831万的历史峰值开始减少,1995年为14810万;此后减速增大,2000年仅约14600万人,年均约减少5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左右,预计2015年总人口将进一步减至13870万人。值得指出的是,期内由于原分布在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族人大量返回,每年国际净迁入30~50万人,客观上减缓了上述人口下降趋势,否则降幅将更大。毫无疑问,以上变动不属于正常的人口转变,而是社会经济剧变引发的非常现象。

表1 俄罗斯人口态势的变动

二、出生率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中期,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20‰~25‰的水平上,进入60年代后半期,由于年龄结构的影响(1941~1945年大战期间出生人数较少),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出生率降至14.9‰。此后政府部门强化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学界也提出了“三子女家庭”的倡议,这一切促使出生率稳中回升,至80年代达到16.5‰上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出生率出现断层式剧降,1997年已降至8.6‰,总和生育率也由2.0以上降至1.3以下。究其出现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结婚率降低,离婚率上升,1987年后者相当于前者40%,1995年已达62%,对比之下美国该比重仅为50%。其次是大量堕胎,每年仅合法引流产数即比活产婴儿数多1倍左右,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俄罗斯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剧变关系非常密切,人均收入的锐减,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以及家庭的不稳定,都显著降低了人们的婚育意愿。许多工薪阶层的家庭,愈来愈难以承受添丁加口的经济负担,例如在1992年8月时,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为5600卢布,而四口之家维持日常开销需要20700卢布。尽管生育一胎可获得2700卢布的政府补助,但根本补偿不了父母的开支。故许多夫妻生育意愿低下,这在已生育一胎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15~25岁女性的生育率与其他发达国家大致处在同一个水平上,此后便急剧降低至世界最末几位,充分表明她们不愿再多生育。

为了改变上述不利形势,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一再强化对生育的物质鼓励。从1994年起,规定一岁半以下的儿童每人可领取一份法定最低工资,一岁半至六岁领取最低工资额的70%,6~16岁领取60%,还为有孩子的单身母亲额外补助。但迄今生育态势仍未有所改善。

三、死亡率上升 平均寿命骤减

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一个低死亡率的长寿国家,即使在苏联解体前,社会经济状况比较正常的时候也是这样。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俄罗斯粗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点,为8.2‰,考虑到当时老年人口比重仅为6.3%,则上述粗死亡率仍是明显偏高的。平均预期寿命至60年代达到69.0岁以后即趋于下降,80年代后半期恢复到69.2岁,与60年代相比,增幅极微,而同期内世界平均提高约10岁,发达国家平均亦提高了约4.5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粗死亡率迅速上升,由1989年的10.7‰升至1994年的15.6‰。此后略降,1998年仍达13.6‰,已成为世界上突出的高死亡率国家。美国学者估计,1990~1995年间俄罗斯因危机而造成130~160万人过早死亡,相当于损失2500~3400万人年,这一数字十倍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死亡5.5万人的人年损失,或3倍于同期内美国因艾滋病死亡24万人的人年损失[2]。与此相应的是平均预期寿命骤减,男性由1985~1990年间的64.3岁减至1994年的57.6岁,女性由74.3岁减至71.2岁,降幅之大,可谓触目惊心,其中男性比发达国家平均数低13岁之多。值得注意的是两性预期寿命的差额由10.0岁扩大至13.6岁,而世界这一平均差额仅约4岁,发达国家平均亦仅在7.5岁左右,俄罗斯因此已被称为“男人的坟墓”。

毫无疑问,社会动荡、生活艰难及其所产生的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巨大压力,是促升死亡率的基本原因,相对而言,这些对于男性青壮年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俄罗斯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基本上保持平稳,老年人的死亡率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惟有青壮年,特别是男性,升幅非常惊人。从下表资料中可见,1989~1994年短短5年中,俄罗斯35~39岁男性的死亡率增大了整整1倍,这在一个和平时期的现代国家中,确是十分罕见的。对比之下,同龄组女性死亡率虽也上升,而其幅度明显小于男性。

表2 1989和1994年俄罗斯代表性年龄组死亡率的对比

年龄组所有年龄

 5~9岁

 35~39岁

 65~69岁

男性:1989

 11.1 0.7 5.3 47.8

 1994

 17.7 0.7 10.6 62.3

女性:1989

 10.5 0.4 1.5 22.9

 1994

 13.7 0.4 2.6 26.9

注:1994年是死亡率的高峰年,此后形势略有改善。

资料来源:U.N.Demographic Yearbook.

1994年俄罗斯男性粗死亡率比女性高0.3倍,但在青壮年中,差距竟达2.5~3.0倍(见上表),这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是很罕见的,充分反映出社会的失常。究其直接原因,除了男性在很多疾病的死亡率上都高于女性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入90年代俄罗斯由外因或非疾病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迅速增加,正如美国人口学家所指出的:“俄罗斯的显著特点是极高的事故死亡率,与酒精中毒关系至密,且主要涉及男性。按照我们的数据,包括他杀、自杀以及事故和中毒在内的外因性死亡,在男性的生命损失中占了最大的比重。”[3]据统计,1994年俄罗斯的自杀死亡率为0.418‰,他杀和暴力死亡率为0.675‰,均显著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酗酒的极大危害性。俄国人历来嗜酒,烈性酒的人均消费量居世界最前列,全国有数百万酒精中毒病人和酒精性精神病患者,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直接死于酒精中毒,而因醉酒引发各种事故或损害健康间接促升死亡率就更加普遍了,在乡村、严寒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这样。

还有一点也应予以指出的是,俄罗斯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非常不利,1986年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俄罗斯西部5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类似的核事故在车里雅宾斯克、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地岛等地也曾发生过,而工业污染则更加普遍。至90年代,列为“生态危机地区”的已有科拉半岛、莫斯科地区、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北岸、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流域、乌拉尔工业区、西西伯利亚油气田区、库兹巴斯工业区、贝加尔湖地区、新地岛和诺里尔斯克工矿区,这些地区的高死亡率均与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诺里尔斯克工矿区癌症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数高0.8倍(1989年),科拉半岛上的有色冶金基地蒙切戈尔斯克1992年平均预期寿命仅为全国平均数一半,均为典型的例子。

四、人口的自然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俄罗斯人口构成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性别比极低。俄罗斯0~14岁少年儿童组性别比一直相对稳定,近年略有上升(1990年为103.42,1997年为104.38),可能与生育率下降促升婴儿性别比有关。此外,巨大数量的人工流产可能对怀孕中的女性胎儿更不利。15~64岁青壮年组的性别比多年来一直快速上升,显示过去因战争等因素形成的巨大“男性缺口”被逐渐填补。但进入90年代,形势有所变化,1990~1995年间由93.90升至94.90,5年仅上升1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前几个5年的2.5个百分点,此后性别比反而开始下降,这显然是由男性死亡率过高造成的。大于和等于65岁老年组的性别比在90年代以前一直趋于下降,原因就在于前述“男性缺口”不断进入老年期。到80年代末,二次大战中损失最大的20~30岁男性全部进入了老年,随后进入者未直接参加战争,性别比相对正常,故促使整个老年组性别比从90年代起迅速上升,1990年仅为35.88,1997年已达44.43。另一个促成老年组性别比上升的原因是进入90年代后死亡率急升,寿命缩短,显著减弱了长寿过程中的女性优势。从当前俄罗斯的社会状况判断,上述青壮年组性别比的下降和老年组的上升,可能成为一个较长期的趋势,在世界上仍将是一个较突出的低性别比国家。

俄罗斯人口的年龄结构过去在发达国家中是相对年轻的。90年代以来新的人口形势促使少年儿童比重迅速下降,即从1990年的23.0%降至1997年的20.4%,如果不是青壮年死亡率过高的话,降幅还将更大。同期内老年人口比重由9.9%上升至12.4%。短时间内年龄结构的变动幅度是相当大的。如果青壮年的死亡态势能有所改善,到21世纪中叶,俄罗斯就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经济剧变,确实使俄罗斯的人口态势严重恶化,一下子跌进了人口转变的绝对衰减阶段,并将由此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90年代末,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形势虽然已出现某种好转的迹象,但种种矛盾盘根错节,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据此可以判断以上概括的几点,可能将成为一种长期性的趋势。1998年联合国人口机构对2015年俄罗斯总人口数的中位预测是14295万人,低位预测是13947万人,分别比1997年的实际人数减少2.8%和5.2%,而俄罗斯人口专家的预测仅为13870万人;减幅达5.7%(参见表1)。看来对于本国的人口形势,身临其境的俄国人比外国人更加悲观。照此办理,俄罗斯总人口将在21世纪中叶跌到1亿以下。

收稿日期:2000-03-22

标签:;  ;  ;  

俄罗斯人口再生产形势的急剧变化_死亡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