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物流的决策问题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庞大的成本环节,物流在最近数十年得到了人们的空前关注,而国家不断出台的物流行业规范以及相关法规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物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然而,这里人们所说的物流通常指的是正向物流,即产品从制造商经供应链到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而与之相对的逆向物流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而为企业所忽视。最近几年,许多知名企业和社会团体纷纷积极投身于逆向物流活动:美国内达华州成立了逆向物流协会(RLEC),欧洲于1998年成立了逆向物流研究小组(RevLog),诺基亚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设立了一个亚太地区逆向物流中心,同时在周边各国的首都或者地区中心设有25个“客户关怀中心”,Sun Microsystems公司建立了国际零部件翻修中心[1]。并且许多公司已经从逆向物流实践中获益匪浅,像Philips从1998年开始推行逆向物流,到2003年时,公司每年减少退货50万件,价值超过1亿美元。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UPS也已经开始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目前,逆向物流战略已经成为国外许多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物流的战略价值可见一斑。
然而在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即便是少许开展逆向物流的企业,也仅仅局限于包装及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活动,而且经济性和稳定性极差,许多企业甚至还没有逆向物流的意识。基于此种状况,本文从逆向物流的实施入手,以降低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出发点,探讨了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决策问题分析框架,希望能给那些致力于开展逆向物流活动的国内企业以些许的启示。
关于逆向物流决策问题的研究,国外已经很多,像G.P.Kiesmullert[2]研究了基于不同订货提前期的逆向物流库存决策问题,De Brito and Dekker[3]研究了经济、法律和环保等因素在逆向物流决策中的影响,而Dennis W.Krumwiede[4]等则深入探讨了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决策问题,还有Kaplan and Norton[5]等人关注了逆向物流的财务决策问题。
但国内对于逆向物流的关注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只有付丽蓉[6]、岳辉[7]等人分别从运作模式选择、外包决定及渠道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关于逆向物流
关于逆向物流的定义,不同的团体、学者及企业有不同的观点。
最早的逆向物流的概念由Stoc[8]提出,他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报告中,将逆向物流定义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随后于1999年,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The 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主任Rogers博士和Tibben-Lembke[9]博士出版了第一本逆向物流著作(Going 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 and Practice)。他们对逆向物流下的定义是:为重新获取产品的价值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理,产品从消费地到来源地的移动过程。他们认为逆向物流的配送系统是由人、处理活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承运商组成的集合。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标准),在标准中也对逆向物流作了简单的界定[10],标准将逆向物流分为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个部分,并分别定义如下:
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上述定义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关于逆向物流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其内涵可以从逆向物流的作用对象、流动目的和活动构成等方面来说明:从流动对象看,逆向物流是无用产品、包装运输容器及相关信息从他们的正向目的地沿供应链渠道的“反向”流动过程;从流动的目的看,逆向物流是为了重新实现废弃产品或缺陷产品的再增值而对其进行的正确处置;从物流活动构成看,为实现逆向物流的目的,逆向物流应该包括对产品或包装物的回收、修复、再加工、再制造及垃圾填埋等形式[11]。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逆向物流的实际实施情况,本文在此将逆向物流定义为:“逆向物流是正向物流的反向,它是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原料和降低污染而对产品生产制造,、销售、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产生的废弃、闲置和缺陷物品进行的收集、整理及再处理活动。”
二、逆向物流的构成
按照上述定义,笔者认为逆向物流应该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收集、逆向分销和再处理。这些过程与正向物流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流程(见图1)。图形中的实线表示正向物流,虚线表示逆向物流。下面分别对各个环节作个简单的介绍:
1.收集
收集是逆向物流的基本功能,其成本占据了逆向物流中成本的重要部分。由于逆向物流作用对象的繁多,并且来源比较分散,各个对象的性能状况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在收集环节上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2]。同时,收集阶段是后续环节的基础,做好收集工作才能保证逆向物流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回收物品导向技术并尽量扩大回收范围,以保证收集工作的效果。
2.逆向分销
逆向分销工作包括检测分级与运输。由于回收物品种类繁多,各个物品的性能状况与价值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类才能进行后续处理。检测分级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将由于顾客偏好或多余库存而不是质量原因带来的回收物直接分出重新出售;另一方面对于确有问题产品,根据利用价值大小分类存放,以进一步处置。
运输主要是将需要再处理产品按照处理指令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而对于确无利用价值的物品,则按照丢弃指令运往指定地点,统一作掩埋销毁处理。
3.再处理
逆向分销完成以后,部分物品进入再处理环节。根据Thierry[13]等人的观点,回收物品的再处理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再利用(Direct reuse)回收的物品不经过任何修理直接使用。(2)修理(Repair)通过修理将已坏的产品恢复到可工作状态,但质量有所下降,如家用电器的返修。(3)再循环(Recycling)只是为物料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而不再保留回收物品的任何结构,如从边角料中回收金属,纸品再生利用等。(4)再制造(Remanufacturing)保持产品的原有特性,通过拆卸、检修、替换等工序使回收物品恢复到“新产品”的状态,如飞机发动机的再制造,复印机的再制造等。
经过再处理后的产品根据修复状况再被配送到指定的地点。一般而言,可再利用包装被直接送到包装使用地(通常为供应商或者制造商的配送中心)。可再利用零部件被送往制造商或者供应商处。经再制造后,质量比较好的商品被送往配送中心或者零售店进行二次销售、配售或者专供促销使用,而质量较差的商品则往往送到二次商店以打折形式出售。
图1 基于逆向物流的供应链流程
三、逆向物流决策问题分析框架
关于逆向物流的决策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是否应该实施逆向物流?(2)企业如果实施,应该在何时实施?(3)是自营还是采用外包的形式?(4)逆向物流应该在企业的管理中扮演着何种角色?(5)如何有效降低不确定性以保证逆向物流的顺利实施,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在逆向物流正式实施以后,如何及时准确地对此业务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和准确度?前四个问题属于事前决策范畴,第五个属于事中决策,第六个是事后决策。下面按照决策时间顺序,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决策分别展开讨论。
图2 逆向物流实施的战略决策模型
1.事前决策
对于事前决策,应该深入分析企业开展逆向物流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对开展此活动的经济性作简单预测,并在保证经济性和高效率的前提下做出相应的决策。基于此种考虑,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我国逆向物流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做逆向物流实施决策时,可以按照图2所示模型进行。
按照这个模型,企业在决定是否开展逆向物流时,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关理论的研究。相关理论的研究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通过理论的分析,企业可以对该活动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同时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接下来是对企业环境的分析。对于环境的分析包括内部环境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两部分。外部环境分析主要考虑环境法规的严格程度、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于企业的影响度。如果法规较严格,并且消费者环保意识也很强,而环保声誉对于企业而言又是至关重要的,则企业必须开展逆向物流活动。反之,则应进一步考虑逆向物流对于企业自身效率的改善,如果开展逆向物流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能让某个关键流程环节得到极大优化,那么企业依然应该开展逆向物流活动。而对于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企业,只要逆向物流不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宽松,都应开展逆向物流。在比较了内外部环境后,在综合考虑各方利害关系的基础上,企业便可以决定是否实施逆向物流了。如果确定要实施,则应该进入下一个环节:选择自营还是外包。
自营与外包各有优劣。企业在做此项选择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注意逆向物流对于企业的重要程度及可控性。如果逆向物流是企业竞争对手的利器,并且外包的话,控制的难度很大,则不管是否有效益都应该自营,或者部分自营、有选择的外包。
至此,企业便可以对逆向物流进行战略定位了,即确定企业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
2.事中决策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逆向物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按照Fleischmann[14]等人的观点,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逆向物流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是决策的主要内容。
信息不对称源于三个环节:收集过程、逆向分销过程及再处理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决策的内容也会不同。下面按照实施先后顺序讨论一下各个环节中的决策问题。
(1)收集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收集过程的决策主要涉及到回收形式的选择和回收网络设计。回收形式有三种:第三方回收、生产商回收和零售商回收。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对于其选择问题,姚卫新[15]在“再制造条件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研究”一文中作了深入探讨。他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及实例研究,从激励效果、经济性和回收率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零售商回收是最佳回收模式的结论。对此,笔者表示赞同,但同时考虑到回收活动的范围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因素,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多项组合的回收方式,这样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收集废弃物品,减少环境污染,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于企业也是有利的。
图3 纵向回收网络结构图
回收网络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应该用纵向回收网络还是横向回收网络。纵向回收网络通常如图3所示:
在这种结构中,专业化回收中心是关键节点。作为处理回流物品的第一个节点,专业化回收中心相当于一个信息处理中心,对即将进入逆向物流渠道的回收品、残次品、废品进行检测,分析其相关信息,并在逆向物流渠道中进行恰当的分流处理,因此它应该具有强大的分类、库存调节功能,它所设置的分流节点,应该能从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角度对回流物品的处理方式做出决策,这是逆向物流活动能否实现收益的关键所在。
这种纵向回收模式能最大限度保证收集的全面性,并且容易通过规模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为国外许多企业广泛采用,像耐克、福特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而横向回收网络则是指各个回收节点都是独立实体,可以独立完成逆向物流的全过程。生产企业只是提供回收建议。这种模式决策速度较快,运作效率较高,但是单位回收成本较大,而且企业对于逆向物流活动的控制力较弱,因此只适用于少数废弃物品的回收。
(2)逆向分销过程中的决策
逆向分销过程决策的主要内容是分拨点的确定。分拨点不仅承载对物品进行整理、分拣及运输调度的功能,还要负责对回收处理后物品进行二次分销与处理。因此,在设置分拨点时,不仅要考虑处理活动的经济性,还要考虑运输的便利性。对于储存期比较短的物品,还要考虑产品的保质问题。
(3)再处理过程中的决策
再处理过程决策主要是对处理模式的选择。这一点要根据企业回收物品的类型作相应的选择。对于食品和化工行业里的包装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罐和托盘等,可以重新利用,只要经过清洁处理即可进入再使用环节。而对于汽车、飞机等贵重部件、工具、复印机和计算机部件等,则应该经过检测拆分后进行再销售。对于典型的回收物品如纸张、玻璃、地毯等,由于其处理设备较昂贵,且处理量较大,则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交由第三方处理。
3.事后决策
逆向物流的事后决策主要牵涉到对逆向物流业务的绩效评估问题。由于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有必要多角度、全面性的统筹考虑,以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指标体系问题,Rogers和Patricia J Daugherty[16]等曾先后进行了一定的研究。Rogers et al.强调了绩效衡量重要性,并建议将回收率和回收的财务效应作为绩效指标,用EVA方法对回收品的财务效应进行评估。Patricia J Daughterty[17]等人则提出了由资源约束、IT能力、经济绩效、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组成的逆向物流评价体系,并用Lisrel8.53对该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闭环供应链出发,结合国内实际,建立了以下指标体系(见表1),仅供参考。
关于逆向物流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具体应用于逆向物流时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采用。在对逆向物流运作状况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还应该及时查漏补全,对于体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有序运行。
表1 逆向物流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四、结束语
在分析了逆向物流构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逆向物流决策问题的分析框架。但这只是逆向物流决策问题的冰山一角,仍有许多相关问题,诸如基于信息整合的逆向物流有效决策、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逆向物流有效实施以及逆向物流中的库存控制问题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在逆向物流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相关的决策理论和技术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