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论文_张佳航,邵忆,李东海,刘珈,于海跃

探讨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论文_张佳航,邵忆,李东海,刘珈,于海跃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2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的74例小儿腹泻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发放腹泻调查问卷表74份,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统计分析小儿腹泻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对策,同时进行观察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本次小儿感染性腹泻29例(40.28%),非感染性腹泻43例(59.72%)。感染性腹泻者中,年龄>3岁者发生率高于0.5~3岁者;非感染性腹泻者中0.5~3岁者发生率高于年龄>3岁者,>3岁患者感染性腹泻发生率高于非感染性腹泻(P<0.05)。根据原因,给予相应治疗对策后,72例患儿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大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积极分析腹泻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腹泻;原因;治疗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74 ca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in February 2013 -2015 year in March in our hospital,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release of diarrhea questionnaire 74,recovery 72 copies(97.30% efficiency),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fantile diarrhea trea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observa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Results:29 cases of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40.28%),non infectious diarrhea in 43 cases(59.72%). Infectious diarrhea,age >3 years ol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0.5 to 3 years old;non infectious diarrhea in 0.5 to 3 years old was higher than the age >3 years,>3 years old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incide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infectious diarrhea(P<0.05).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after giving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the stool frequency of 72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score of stool trai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iarrhea,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to tak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strategy,can get a satisfactory treatment effect.

Children;diarrhea;cause;treatment

小儿腹泻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其发生率占全部儿科疾病的40%,5岁以下者每人每年发生率在0.86~3.90次[1]。该综合征临床多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乳食或黏液为主,若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极易引起小儿脱水、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致使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2]。为掌握小儿腹泻原因,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控制病情进展,本文对74例小儿腹泻者加以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的74例小儿腹泻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实验室相关诊断得以明确。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0.5~7.0岁,平均(3.50±1.00)岁;

体重12~25 kg,平均(18.00±2.00)kg;病程1~8 d,平均(2.50±0.30)d;排便次数4~10次/d;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45例,脓血便18例,黏液便5例,软稀便6例;伴发热(体温37℃~39℃)34例,脱水10例。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1)内分泌、消化系统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2)先天性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存在其他疾病;(3)严重营养不良;(4)依从性差等其他原因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74例小儿腹泻者基本资料,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制作《74例小儿腹泻原因调查及治疗效果观察表》,本次研究前制定统一观察标准,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与督促,要求其详细、规范填写表中内容且由专人对调查中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74例小儿腹泻者,共计发放74份调查问卷,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治疗方法

1.2.2.1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纠正脱水(饮食遵循低糖、低蛋白、低脂肪以及少量多餐原则,过敏者可予以豆制品代替,由稀至稠逐步恢复到普通饮食),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发生。根据腹泻分期,予以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中急性腹泻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迁延性腹泻加强饮食干预和肠道菌群失调的纠正。

1.2.2.2 腹泻分期治疗 急性腹泻者,予以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抗感染治疗,根据脱水情况采用个体化的补液措施,轻度脱水者,口服补液(ORS),轻度脱水予以50~80 mg/kg、中度脱水给予80~100 mg/kg;中重度脱水者,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现象、防止并发症,根据情况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等;抗感染治疗,根据粪便检测结果进行干预,例如对于侵袭性细菌腹泻予以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腹泻,可予以相应支持疗法;轮状病毒感染者可予以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微生态制剂(妈咪爱,1~2袋/次,1~2次/d)以及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1~3袋/次,分3次服用)。

慢性腹泻者,加强饮食调整和肠道菌群失调的纠正、防止脱水,例如饮食上停止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进食米汤或稀牛奶,由少至多、由稀至稠;母乳喂养者缩短喂养时间、延长喂奶间隔;予以微生态制剂(妈咪爱,1~2袋/次,1~2次/d)调整肠道菌群,低镁时,予以25%硫酸镁0.20~0.40 ml/kg,1次/d,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次数、粪便形状、伴随症状、腹泻原因、治疗效果等。大便性状评价:采用Bristol分型第5~7型,即5~7分。第5型(5分):软团、边缘清晰;第6型(6分):绒状物、边缘欠清、糊状便;第7型(7分):水样且无固体物[3]。粪便检测予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利用微生物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包括志贺菌、沙门菌、大肠杆菌等,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利用胶体金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2份小儿腹泻者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调查统计

对72份小儿腹泻者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调查后,结果显示脂肪球检出阳性25例(34.72%),球杆比例失调18例(25.00%)。另外,小儿感染性腹泻29例,非感染性腹泻43例,非感染腹泻发生率高。感染性腹泻者中,年龄>3岁者发生率高于0.5~3岁者;非感染性腹泻者中,0.5~3岁者发生率高于年龄>3岁者。

3 讨论

腹泻作为危害小儿健康的一种综合征,是我国儿童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研究表明,小儿生长发育较快、胃肠道功能仍未成熟,因此易患腹泻病。一旦腹泻发生,极易导致消化道肠黏膜损伤、肠壁通透性增加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不利于小儿的成长[4]。因此积极明确小儿腹泻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方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纠正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变化,从而有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

本文对74例小儿腹泻患儿予以回顾性观察,且发放调查问卷表,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从患儿调查问卷表可知,所回收的72份调查表中小儿腹泻原因包括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例如本次病原学检查显示细菌性腹泻19例、发生率为65.52%,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尤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研究显示,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能够对上皮细胞造成侵袭引起肠黏膜绒毛破坏、充血水肿而诱发腹泻发生[5]。而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为主,共计10例(34.48%)。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原因、喂养不当、环境变化、过敏、菌群失调等,本次研究显示,脂肪球检出阳性25例(34.72%),说明此类患儿存在消化不良,球杆比例失调18例(25.00%)提示患儿菌群失调。综合上述两组数据,结果表明小儿腹泻以非感染为主(59.72%),但按照年龄段来说,3岁以下小儿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所占比例较高,3岁以上感染性腹泻发生率高。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中除了止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外,根据小儿不同年龄段以及小儿腹泻原因、特点,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方能有的放矢,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感染性腹泻,应在明确感染病菌类型后,选用合理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而非感染性腹泻则无需加用抗生素等,所以在本次治疗原则下,予以相应措施能显著减少患儿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微生态的平衡维持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天然屏障的重建,从而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等[6],例如本次所给予的妈咪爱。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腹泻者来说,积极分析腹泻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培茂.124例腹泻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J].药物与人,2014,27(4):183-184.

[2]隋丽丽,乔海燕,单康宁.小儿腹泻的病因及预防浅谈[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28):369-370.

[3]段恕诚.儿科感染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20-629.

[4]张静.小儿腹泻的临床病因分析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41-42.

[5]郑玉强,张鹏辉.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7):844.

[6]卢薇.微生态制剂(金双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3-4.

论文作者:张佳航,邵忆,李东海,刘珈,于海跃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8

标签:;  ;  ;  ;  ;  ;  ;  ;  

探讨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论文_张佳航,邵忆,李东海,刘珈,于海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