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与农村问题的调查之一——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乡镇论文,制度创新论文,农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很快,为繁荣农村,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当前乡镇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外部大环境,也来自乡镇企业自身。从宏观环境看,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短缺型进入相对过剩型,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必然十分激烈。而且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各类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乡镇企业已不再具有明显的机制、政策等优势。从内因看,乡镇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及装备上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一开始就处于劣势。过去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未搞活的条件下,乡镇企业靠拾遗补缺,尚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村领域,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变窄。有的企业甚至处于被淘汰、难以生存的境地。从我们调查的襄阳县泥咀镇来看,该镇镇属企业帐面总资产为4303万元,评估值为4997.5万元,总负债帐面为6779.5万元,评估值为6779.5万元,净资产帐面值为-2476.5万元,评估值为-1782.1万元。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发展后劲不足,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减弱是一个普遍现象。
二、问题与原因
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乡镇企业大都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对乡、村各级政权有着较强的依附关系,这是导致乡镇企业机制不活、产权不清等问题的直接原因。乡镇企业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主体。乡镇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直接由乡镇干部兼任企业法人代表。如襄阳县伙牌镇1997年18名镇四大家领导中,有12名分管乡镇企业,有三名领导直接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此外,乡镇政府还存在平调乡镇企业资产现象。由于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企业缺乏活力,经营者缺乏动力,劳动者缺乏向心力。
2.机制在退化。乡镇企业曾以机制灵活著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乡镇企业机制优势不断弱化、退化。有些乡镇企业捡起了国有企业的旧机制,乡企国企化现象普遍。一是投资机制上,比照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由政府担保。二是在用人上,企业负责人实际上由乡镇政府指派,有的甚至搞家族式经营,工人大部分是乡镇干部的关系进厂,形成能进不能出现象。三是内部管理国企化,实行固定工资标准,在分配制度方面向老制度靠近,在内部科室设置上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大了管理成本。
3.改制不规范。当前乡镇企业中相当部分进行了改制,但其中有些改制很不规范,在改制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在认识上,由于乡镇企业是乡镇财政的重要来源,有的乡镇领导把企业当成自留地,因此不愿真正彻底实行股份制改造;有的厂长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政府,没有钱找政府,产品卖不出去找政府,担心改制了,领导就不管了,也不愿真正实行股份制改造。二是在操作上,挂股份制之名,行租赁经营之实。目前部分乡镇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限期定量完成的,采用行政手段实行资本与劳动的撮合。有的乡镇对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仍然实行旧式管理,仍然下达产值、产量指标。
4.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偏重于一、二产业,在产业内部,又偏重于资源的初级加工,科技含量低,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次的产品比重高、名牌精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如襄阳县伙牌镇企业基本上是土变砖、水变电、稻谷变成米、小麦变成面、芝麻变成油、籽棉变皮棉的加工型企业,这一结构模式在乡镇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由于乡镇自然资源的相同或相近,加之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受地方利益驱动,乡镇企业大量重复建设,形成村村冒烟、处处点火的局面。如襄阳县是农业大县,每年粮食收购量约100万吨,而粮食部门加工企业加工能力约60 万吨,乡镇粮食加工企业加工能力约100万吨, 两者相加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5.原始积累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乡镇企业产品方向一般为两种:一是与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二是以农业资源加工为主。前者根据城市工业的需要进行生产,受大中型企业影响较深。由于当前国有企业比较困难,大面积亏损,这部分企业也难以为继。以农业资源加工为主的企业,由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因此,受国有企业冲击较小,能够比较稳定地发展。但是由于形不成规模,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乡镇企业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低,自身无法完成原始积累。而靠外部筹措资金和贷款都很困难,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企业缺乏发展后劲。
三、建议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同时要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1.制度创新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乡镇企业不应该是一个所有制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地域概念,乡镇企业作为企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所有制结构而言,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对规模较大、经营情况又较好的骨干企业,要实行比较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第一,要坚持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兼顾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要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确保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群众行使所有权,由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构行使经营管理权,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理顺和规范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行政干预,也不能视乡镇企业为自留地,随意平调企业产品、资金。
第二,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乡村集体中小企业的改制,要形式多样。可以继续实行承包责任制;可以实行租赁制、委托经营;也可以实行其他形式。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比较适用于一般企业,可作为改制的首选形式。可以先售后股、先租后股、先包后股,也可以量化配股,还可以实行现金购股、分配转股和债务转股等办法,扩大职工持股比例,增强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办企业的利益关联度和责任感。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可以实行卖断制,实行民营化,用民营机制“嫁接”乡镇企业。
2.坚持完善和创新乡镇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这是提高乡镇企业竞争力,促进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发展改制成果的重要环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对改制后的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完善创新。一是在决策上,通过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主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企业开拓市场、调整结构、开发产品的能力。二是在用人上,体现竞争择优原则,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三是在事业发展上,建立自我积累和广纳“外资”的机制,加速企业的资本扩张。四是在依靠科技上,建立完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科技兴企的机制,使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创精品、优品、名品,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五是在分配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企业、职工、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保护群众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要着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发展方向。
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依托农村资源、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乡镇企业,多数办得比较好;凡是与城市技术先进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趋同的乡镇企业多数比较困难。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必须引导乡镇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方向,把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主攻方向。这是当前和今后乡镇企业摆脱困难局面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