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论文_周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论文_周旋

----谈义务教育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周旋 宝鸡文理学院 教务处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要:语文是语言与思想的有机结合,应掌握语言文字的准确用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首先它是一门工具,就要掌握它的用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故要注重其实用性。同时要与“人文”并重,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 双重功用

作者简介:周 璇(1988-),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助教,硕士。

新课改以前,义务教育中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实际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状态一样,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仍然是普遍现象。新课改以来,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想敢说。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精彩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时不时有独到见解、“惊人之语”出现,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于是无形之中,课堂是否精彩成为衡量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课堂精彩,老师费尽心思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向外联系,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可谓“入木三分”,整堂课精彩纷呈,而对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教学,要么轻描淡写带过,要么弱化,甚至舍弃,布置给学生课外自行解决。普遍认为字、词、句的教学“吃力不讨好”,不能给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语文教学出现了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本该是两个并重的任务,“工具性”还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求,应该循序渐进逐项完成,现在重心发生了偏移,语文教学成了“空中楼阁”。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字、词、句的学习掌握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少了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撑,哪怕分析再透彻,认识再深刻,却不能准确简洁表述出来;说得滔滔不绝,但写下来却是错字连篇。这样畸形地发展,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交流交际的工具,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和提高使用这一工具的能力,而语文教学就承担着这一重任。鉴于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语言知识、优秀范文的学习,对语言运用的实践,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的用法,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应是一门工具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语文不是简单语言文字符号的堆砌组合,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感情,是鲜活的语言,不是呆板的符号,尤其是一些经过时间检验流传千百年的名篇,更是浓缩了民族的精华,凝结着作者的智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 、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其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年轻的心灵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学应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应让学生摈弃假丑恶,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应该兼顾人文性,担负起教育任务,传承文明成果。

语文教学要注重实用性,首先它是一门工具,就要掌握它的用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以字、词、句、篇为基础,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并重,为学生会用提供必需的知识技能储备。同时利用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素材,努力挖掘、提炼,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昂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双基”是“经”,“情感”是“纬”,这样织成的语文网络才牢靠结实。同时,语文教学应首先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这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字词,弄懂文意,理清脉落层次,理解中心主题,在此基础上,可紧扣文本适当向外拓展延伸,挖掘文本所传达、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中,感受人文之美。但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上,以对语言文字的掌握、文本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而热衷于挖掘人文因素,认为这样才是创新,这样才是新教法,甚至拓展太远而纯粹脱离文本,让学生摸不清到底学的是什么。语文姓“语”不姓“政”,切不可忽略语言美的感受而大肆进行道德说教,把语文上成了思品,但也不能是单纯的文字解读,缺少个性分析与人文色彩。二者应有机结合,但要主次分明。

新课改后,要求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有个性地学,让课堂动起来。于是一些教师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认为字、词、句学习中答案较唯一,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小,上起来枯燥乏味,不如发掘文本的人文因素向外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出彩,于是抛弃或不重视字、词、句的教学,把重点放在拓展上。且不说这些拓展是否有些牵强附会,单就这些做法就与语文学习的初衷相去甚远。语文课应经过一番“过滤”,去掉这些表面的浮华,按照语文特点,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学习,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一样,要打好“地基”,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建成空中楼阁。一篇文章中蕴藏着无群的奥秒,不同的人读了有不同的认识、感想、收获体会,在教学中提倡个性阅读,把个人的独特感受融入到文章中,读出别样的韵味。但这种阅读不能脱离基础,即对最基本的字词句的理解掌握、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支撑,个性化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知半解或是错误认识,这也就达不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语文是语言与思想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要二者兼顾,以掌握语言文字的准确用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并重,二者和谐统一,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教学沿着正常、正确轨道前行 ,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学好语文。

论文作者:周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论文_周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