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中医医院 四川内江 64245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后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剖宫产后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伤口愈合良好,在手术中病灶位于皮下的有5例,(42%),位于筋膜层的有3例(25%),位于脂肪层的有1例(8%),位于肌层的有2例(17%),位于腹膜层的有1例(8%)。对于切除的病灶,通过肉眼观察为蓝紫色,有深褐色的结节,经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经过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没有患者出现复发情况,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切除治疗是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可以有效预防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效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患者的子宫内膜腺体在子宫外的其他部位,例如卵巢、子宫直肠等,发病率较高[1]。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一种,是子宫内膜组织且具有生长功能出现在腹膜外的腹壁组织中生长的现象[2]。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为在疤痕处有肿块,疼痛以及体积增大等。不是所有的患者均表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在临床中常被误诊为脂肪瘤、血肿等,不仅耽误了治疗的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本次研究共选取12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剖宫产后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5-3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9.7±2.4)岁,所有患者经过病理证实均为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术。
1.2临床表现
患者在剖宫产后的3个月至3年内在腹壁切口处出现了疼痛的肿块、该肿块在患者经期前后会增大,肿痛明显,在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检查患者身体,没有出现红肿、疼痛等现象,经过临床检查,大多数的切口包括在患者的皮下,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不规则、其边界稍不清晰,活动性较差。在患者治疗前经过彩超检查发现其病灶的径线在1-3cm之间,在经期最明显。
1.3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在腹壁刀口瘢痕处有实性包块,为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光点密度呈点状,包块的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态不规则。
1.4治疗方法
12例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予以手术切除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的3-5d内实行,在手术过程中显示,患者的病灶有部分累及脂肪层,部分病灶累及肌层,部分病灶累及筋膜层,严重的患者病灶累及至腹膜层。切口部位在距离肿块的1-3cm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实验中的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12例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伤口愈合良好,在手术中病灶位于皮下的有5例,占总比例的42%,位于筋膜层的有3例,占总比例的25%,位于脂肪层的有1例,占总比例的8%,位于肌层的有2例,占总比例的17%,位于腹膜层的有1例,占总比例的8%。对于切除的病灶,通过肉眼观察为蓝紫色,有深褐色的结节,经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经过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没有患者出现复发情况,恢复良好。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目前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可以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因剖宫产因素导致的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高达6%。据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剖宫产后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4]:①在手术时没有保护切口的场面。②在手术结束时没有对创面进行清洗。③在手术中对宫腔擦洗的次数过多。④在缝合时穿透了子宫内膜。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两种,一是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治疗,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剖宫产后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其原因是异位内膜病程长,具有侵袭性。相关研究认为如果手术的中切除的组织多,不仅影响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还容易复发,严重的会导致恶变的发生,因此在手术时要切除病灶周围的一小部分正常组织,将边缘完全切净,以防复发[5]。除了有效的治疗外,还要做好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工作。在预防方面主要包括:①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孕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②在手术中要保护好手术切口,严禁多次擦拭宫腔。③在缝合时要防止穿透内膜,仔细清洗创面。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2例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伤口愈合良好,在手术中有5例患者的病灶位于皮下,占总比例的42%,有3例患者的病灶位于筋膜层,占总比例的25%,有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脂肪层,占总比例的8%,有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肌层,占总比例的17%有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腹膜层,占总比例的8%。肉眼观察切除的病灶为蓝紫色,有深褐色的结节。经过术后的随访,患者无复发情况,恢复良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手术切除治疗是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或者在手术中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能有效预防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孙阳春,王宏宇.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0(05):804-805.
[2]卢月琴.15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8(20):117-118.
[3]熊俊香,贺秀锦.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0(17):180-181.
[4]宋海霞.28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7:80-82.
[5]洪彩萍.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3(15):2388-2389.
论文作者:董碧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腹壁论文; 内膜论文; 切口论文; 瘢痕论文; 患者论文; 病灶论文; 异位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