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食生产的状况如何?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等等,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对我国粮食状况的基本估计
我国的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把关注的目光停留在中国的粮食问题上。自去年8、9月份以来,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谁将向中国提供粮食》等文,提出了他的“未来中国粮食观”,其主要观点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到2030年,中国粮食将不能自给,供求缺口很大,超过了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以致于所有粮食出口国都不能养活中国,中国粮食问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布朗的观点在国际国内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在国际上,一些学者不赞同布朗的观点,如科鲁克、白石和良、戈德堡、丘尔贝亚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布朗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1〕〔2〕许多专家认为,对中国未来粮食的预测上, 布朗引用的基本数据有误,他采用的平均计算法,得出35年后中国粮食总产量将低于目前水平,是布朗观点的明显缺陷。〔3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官员段志煌认为,中国粮食生产的潜力还很大,如果农业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进程顺利推进,中国农业的长期前景也是光明的。海外大可不必为下世纪谁来养活中国16亿人而庸人自扰。〔4〕
国内学者基本上认为布朗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基于对我国未来40年内粮食产量将平均减少0.5 %的估计而得出的悲观结论是完全不可信的。他们认为,我国存在着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尽管这些增产潜力的开发难度很大,但经过努力,我们还是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满足自己的基本粮食需求。〔5〕一些学者认为, 我国粮食单产潜力相当于现有实际单产二三倍,假定粮食面积保持不变,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能高于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粮食作物的单产潜力足以应付今后50年的需求。如果今后每年投资1.3亿元进行品种改良, 我国粮食单产可大幅度提高,即使粮食面积不增,粮食总产仍可翻番。〔6〕 还有的学者认为,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中国粮食需求将大于供给,但经努力可以达到基本平衡,少量进口仍然会有,但只是作为品种调剂,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对粮食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但也不必盲目悲观。〔7〕
二、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困难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从近期看,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地区、品种、品质等)结构性问题,但从长远看,我国的粮食供求,既面临总量不足问题,也存在结构不平衡问题。从未来粮食供求总体趋势上分析,我国粮食供给小于需求的缺口将被拉大或强化。〔8〕
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理论界对此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剖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增长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据测算,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不增加人均消费量,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13亿,粮食需求绝对将增加350亿公斤; 到2010年人口达到14亿,粮食需求将绝对增加近8000亿公斤。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大值的转折点以前,人口压力都将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9〕
2.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从1958—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亩,自1991年以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广东、海南、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耕地面积减少更快,而这些地区多为二至三熟且单产较高,因而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10〕
3.播种面积红灯示警。国家制定的《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6.5亿亩,并以此作为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警戒线。但是,由于一些地方耕地抛荒情况严重等原因,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6.4亿亩,首次亮起了粮食生产危机的示警红灯。〔11〕
4.粮食种植比较利益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能同步增长,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种粮比较效益明显下降;(2 )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不如种油料,种瓜菜。许多农民已自动把种粮改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这些都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2〕
5.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由于比较利益差异的驱动,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发生了明显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其一,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先向农村工业转移,在劳动力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首先不利于农业,从而导致粮食生产率的下降;(2)农村资金向农村工业倾斜, 农户资金向非农产业生产倾斜,农业生产资金向非粮食作物倾斜,导致粮食生产投入不足;(3)农村工业过多占地导致耕地面积下降。〔13〕
6.农业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尽管我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由于国家财力不足等原因,农业投入不仅偏低,而且其比重显现逐年减少之势。由于农业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且造成农业科技的严重削弱。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处于“有钱养民,无钱打仗”的状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也在各地不同程度地陷入“断奶、网破、人散”的困境。科研、中试跟不上,农技队伍散失,依靠科技兴农难以落实。〔14〕
7.缺乏保护粮食生产的有效政策。目前粮食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供求关系交替变化,时而“卖粮难”,时而又“收粮难”。国家缺乏保护粮食生产的有效政策,粮食生产在低效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风险大的问题,造成粮食生产徘徊。〔15〕
8.食物结构改变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食物结构开始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即在食物消费的总体中,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减少,相对份额下降,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增加,相对份额上升。食物结构高级化的结果,不是粮食需求量的减少,而是粮食需求量的更大增加。因为对粮食的间接消费主要表现为对动物性食品和酒类的消费,而粮食向动物性食品和酒类的转化,在数量上不是简单的1:1 的关系,可能是2:1、4:1或7:1的关系。今后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 食物消费结构改变将会取代人口增长而成为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增加的首要力量。〔16〕
9.粮食单产提高存在着障碍。这些因素主要有:(1 )新技术突破和应用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将会越来越慢,其艰巨程度将会越来越大。(2 )非农产业与农业争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灌溉用水已开始大量非农业化,灌溉用水的减少,将直接制约着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3 )化肥使用出现报酬递减趋势。如果没有新的对化肥反应能力更强的品种的发明和推广,化肥对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小。(4 )水土流失和农田的盐碱化对粮食单产提高的制约作用已变得日益明显。(5)工业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已开始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构成威胁,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6 )全球气候变暖从整体上不利于粮食生产。〔17〕
10.粮食消费惊人。我国一方面存在着粮食紧缺的情况,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惊人的粮食浪费现象。我国每年在生产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损耗的粮食达788.5亿公斤,每年仅狗耗粮就达270多亿公斤。〔18〕
11.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这主要有:(1 )全国水资源短缺。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北方干旱区缺水量达600—700亿立方米;(2)科技成果转化慢,科技力量薄弱,每467公顷耕地才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3)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三废影响粮食增产和品质改善;(4)自然灾害频繁,病、虫、旱、涝、风、 雹等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19〕
12.国家有关粮食政策往往未能落实, 实施政策中的梗阻现象十分突出。有些政策多变,挫伤粮农的积极性,这是影响粮食全局的大因素。〔20〕
13.粮食生产规模过小。在目前全国2.3亿个农户、户均6.3 亩耕地的状况下,粮食生产的效益很难提高。〔21〕
三、关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粮食供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理论界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牢固树立优先发展粮食产业的思想。因为(1 )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2) 粮食产业是亿万农民就业的基本保证;(3)粮食产业的萎缩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 协调发展;(4)中国的粮食产业是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如果不是优先发展粮食产业,那么其替代成本将是极其高昂的,也是中国经济所无力承受的。〔22〕
2.将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放在农业政策的首位。〔23〕其具体措施是:(1)切实保护耕地, 彻底杜绝不合理因素对耕地的占用,即使是合理因素,也要本着节约有效的原则,使其对耕地的占用达到最低限度。(2)提高耕地利用率,主要是增加复种指数。 但复种指数的增加要适度,要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和农地制度创新来消除撂荒现象。(3)开发耕地资源。 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增加耕地保有面积;另一方面应重视土地复垦。〔24〕
3.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长期对策和主攻方向。具体对策有:(1) 增加政府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在科研体制改革和转轨过程中,不能把农业科研彻底推向市场。(2 )农业科学研究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增加对土地替代型技术的供给。在这样的安排下,品种技术的突破就成为我国科研的核心所在。( 3)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如果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今后几年内能提高20~30个百分点,将明显促进单产水平的提高。(4)改造中低产田。 在没有新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应该成为我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通过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点。(5 )提高化肥和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积极治理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生产的危害。〔25〕
4.政策选择应采用标本兼治,不断向治本倾斜的思路。过去提价与保护价措施,属于治标的办法,应有控制地使用,同时应提出治本的总体宏观思路,比如粮食规模经营问题,人口转移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乡镇企业的问题,城市化、工业化问题,商品粮基地问题等。这些问题应当总合起来,从国民经济的整体上加以考虑。中国的粮食问题早已不是粮食本身甚至也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它已经上升到一个关系全局的整体问题。〔26〕
5.重建粮食生产经营的微观组织。第一,重新审视农业产权关系,确定农民有限个人所有制。其办法是:以农民现有的“拥有经营权”的土地为参照,从法律上将这种权能作一次转换,使农民成为“有限所有权”主体。以便于土地资源的权能转移和重新配置,从而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第二,正确认识合作制,建立农民自己的合法经济组织。〔27〕
6.增加国有投入与提高农民自身积累水平和投入能力并举。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加投入是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财政是主要来源。《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考虑到我国国家大,财力薄的特点,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要注重发挥乡村集体和农民自己的力量。其办法有:(1)发展多种经营,增强农民积累能力;(2)发展乡镇企业,直接、间接地支援农业;(3)以城带乡、共同发展;(4)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增强农村资金积累能力;(5) 以劳动替代资本,增加活劳动积累。 〔28〕
7.明确政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其主要内容有:(1)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 它以完善粮食收购与保护价制度为基础,重建粮食收购与价格支持系统。(2 )建立消费者目标补贴制度,低收入阶层应当得到政府的法定补贴。(3) 改进粮食储备调节系统。其一,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堵塞国有储备库存流失的漏洞;其二,合理定粮食储备的规模、结构、品种及区域分布,以确保储备调控功能的正常发挥;其三,重新制订粮食储备的管理制度与决策程序,确保粮食储备的安全性与灵活性;其四,在建立粮食市场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将粮权、财权统一集中到粮食行政部门。(4 )重新建立粮食财政支持系统。可以考虑设立a.粮食生产风险基金;b.粮食生产的价格补贴基金;c.粮食市场风险基金;d.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目标补贴基金。(5 )改进粮食出口营运系统。其基本目标是:a.利用国际廉价粮食资源补充国内粮食供给缺口;b.将进出口系统与粮食储备系统及批发市场系统联结起来,灵活调节国内市场供求;c.提高粮食进出口系统的效率、降低营运成本。〔29〕
8.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消除粮食生产中的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以保护粮农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一些同志认为,对粮农利益的保护,应当是建立在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吻合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仅仅起到保护眼前利益,保护超小规模经营的长期稳定存在和保护土地福利制度的作用。〔30〕
9.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以适应粮食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第一,应调整直接消费部分和间接消费部分的比例关系,不断提高间接消费部分的比重。在粮食生产结构的安排上,应适当不断增加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饲料作物的生产量,使粮食生产田口粮为主的单元结构模式转向口粮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双元结构模式。第二,在粮食的直接消费总体中,应调整不同品质粮食的比例关系,不断增加优质粮食的生产量,提高优质粮食的相对比重。〔31〕
10.坚持大粮食观念,继续开发利用整个国土资源, 发展粮食以外的食物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国耕地少,但非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食物生产的前景是广阔的。在生产的布局上要提高西北、西南省、区的粮食自给水平。〔32〕
11.理顺粮食生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1)治本之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政策;(2 )治标之策:鼓励区际之间公平合理的粮食贸易,并对粮食生产区实行适当的利益补偿;(3 )特殊政策;市县直接挂钩,建设粮食专业县,实行粮食生产区与销区以粮食为中心的全面经济合作。〔33〕
12.发展大服务,优化大环境。要振兴粮食大产业, 需要为农民排忧解难,提供社会化大服务,优化大环境。社会化服务包括:及时提供可靠市场信息服务;提供农用生产资料服务;与农技部门合作提供科技服务;提供收购和销售服务;提供加工、储运服务;提供咨询服务等等。〔34〕
13.国家要有长远规划,制定长期稳定的粮食发展规划, 保证粮食生产有一个较好的、稳定的发展环境,能够持续稳定增长。〔35〕
14.应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我国每年人口净增规模很大, 对粮食的压力也很大。因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更应该加强和管理好计划生育工作。〔36〕
注释:
〔1〕 《对〈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的不同看法》《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5期。
〔2〕东佳:《“布朗报告”回波》《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 3 〕丁士、 吕强:《粮食:世界沉甸甸的话题》《经济日报》1995年9月27日。
〔4〕胡舒立:《基点与突破——95 “农业热”背后的不同思路》《改革》1995年第3期。
〔5〕〔9〕〔16〕〔17〕〔24〕〔25〕〔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论我国的粮食增产潜力及战略对策》《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
〔6〕林毅夫:《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潜力与增产前景》 《人民日报》1995年3月10日。
〔7 〕隋松岩:《中国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志仁研究员访谈录》《经济日报》1995年6月1日。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我国粮食问题的宏观剖析》《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2期。
〔10〕〔36〕周民良:《我国粮食问题的矛盾与对策》《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11〕〔14〕〔18〕江宁:《缺粮: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
〔12〕陆子修:《粮食产区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证结问题与若干对策》《农村经济与社会》1994年第5期。
〔13〕〔15〕〔21〕张明亮:《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萎缩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3期。
〔19〕〔20〕〔34〕丁声俊:《我国粮食的现状、预测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8期。
〔22〕〔27〕〔29〕曹宝明、李全根:《促进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平稳增长的对策措施》《经济纵横》1994年第9期。
〔23〕中国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组:《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中国科学报》1995年3月6日。
〔26〕〔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粮食课题组:《价格趋势性上涨:中国近中期粮食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经济》 1995年第5期。
〔28〕〔 32 〕杨雍哲:《我国粮食生产的成就与前景》《求是》1994年第19期。
〔33〕陈文科:《关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6期。
〔35〕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我国当前粮食生产形势及建议》《人民日报》199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