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地名宣传中树立新品牌论文

在强化地名宣传中树立新品牌论文

在强化地名宣传中树立新品牌

□ 甘肃省民政厅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大省,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地名传统,许多地名中都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和深邃悠远的人文精神。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省民政厅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通过地名普查,摸清了全省地名信息的详情,处理了一批不规范地名,让地名管理规范化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省民政厅还十分重视地名文化的弘扬和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总结地名普查成果,宣传地名文化精神,尤其注重弘扬地名中承载的中国精神和陇原品格,让更多人民群众重视地名工作,并通过地名文化唤起一份乡愁、守住一份从容。作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省民政厅创新工作方式,出品和拍摄了六集纪录片《丝绸之路·甘肃地名印迹》。这部作品公开播出后,受到地名专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许。综合相关专家和观众的意见,这部作品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甘肃省地名文化十分丰富,但是纪录片篇幅有限,不可能全部呈现和反映出来,这部作品没有面面俱到和平铺直叙,而是紧紧围绕丝绸之路这一主线,清晰地介绍了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的几条主要线路,以及经过的节点性地区。尤为难得的是,这部作品不仅注重故事性和观赏性,还十分注重挖掘包容开放、和平交流的“丝路精神”,通过许多地名故事来折射渊源流长的精神品格。比如,本片通过武威磨咀子汉代古墓中保存完好的丝绸,证明了西汉末期丝路贸易的繁荣。在介绍河西地名的时候,通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典学者斯文·赫定考察河西走廊后,创作出版了《丝绸之路》一书,证明早在八十多年前,西方学者就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复兴丝绸之路,可见“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继承历史底蕴,顺应时代潮流。因此,这部作品不是地名文化的零散介绍,而是有主线、有主题,能够深入把握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根据种子大小分为大、中、小三个粒级水平。用千粒法测得种子千粒质量,分别为:大粒3419±47 g·千粒-1;中粒2878±18g·千粒-1;小粒2056±41g·千粒-1。

二是充满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自然实体标记,更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最美乡愁。本片尝试着挖掘地名背后的人文气息和情感温度,让观众认识到,地名不是一个干瘪的名字,每一次命名和变迁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波澜壮阔、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寓意着国家和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历代人们在这些地名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沉情感。在讲到兰州的时候,通过西晋时期的一组粟特文信札,反映了当时在这里友好经商的景象和对未来局势的担忧,兰州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的地位就变得鲜活起来。再比如在讲到关城和津渡时写道:“遥远的边关孤悬于塞外,静静地守候着岁月,在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中,唤起无限豪情和悲壮。”就能唤起无数人对于出关远行、建功立业的情感共鸣。

三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情感归属。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地名中饱含的悠久传统和品格,让许多人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国家的人口流动日益变大,许多人通过家乡的地名和自己的籍贯,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共识感,并最终汇聚起建设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对于甘肃人而言,许多人并不知道,“甘肃”作为地域名称,首次出现在北宋和西夏对峙期间。作为甘肃省会,兰州最初叫金城,得名于西汉时期,隋文帝时期改为兰州,清代时是陕甘总督驻地。这些地名故事,就很能增强当代甘肃人的认同感,从而激发起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愿望和力量。

[6][12][17][22] 阿兰·罗伯-格里耶:《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余中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91、95、98、109-110页。

纪录片《丝绸之路·甘肃地名印迹》既是地名普查成果的一次创新性转化,是弘扬宣传地名文化的有益尝试,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必须重视地名工作的理念,尤其需要加强地名管理,让那些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的地名得到清理整治,让一个个有传承、有底蕴、有温度、有底气的地名,成为当代陇原儿女的情感归属和乡愁记忆。甘肃省民政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地名管理,在地名的规范有序中,扎根浩荡绵长的陇原精神之中,从容坦荡,自信豪迈,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恢弘征途中。

标签:;  ;  ;  ;  

在强化地名宣传中树立新品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