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敬业[1](2019)在《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采煤机截齿作为采煤机的刀具,是采煤过程中消耗最大的零件之一,截齿的提前失效不但降低了生产效率,还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本文选用金属型镶铸法制备采煤机截齿,齿头选用耐磨性能优异的高铬白口铸铁,齿体选用兼具韧性和硬度的低合金钢。将齿体金属液浇入预先放置齿头的镶铸模具中,机械加工后进行分段热处理,制成金属型镶铸截齿。镶铸法使得齿头与齿体间能够产生冶金结合,再结合齿头圆台形结构的设计,使得齿头能够牢牢固定在齿体中。本文对金属型镶铸截齿的材料成分、模具、热处理工艺进行了设计,保证制造工艺简单、两种材料的镶铸效果好、热处理后截齿的组织与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对不同热处理态的金属型镶铸截齿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对金属型镶铸截齿进行了采煤现场测试。得到以下结果:金属型齿头的共晶碳化物尺寸远小于砂型齿头。齿头材料在淬火后,组织由奥氏体+马氏体+共晶碳化物转变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经过淬火后,齿头材料的硬度为6568HRC。从930℃升高到950℃,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硬度增加,但增幅不大。相较于不含钨元素的齿头材料,含钨齿头由于钨元素溶入基体和形成碳化物的原因,经过930℃淬火后,含钨齿头中的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含钨齿头的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但是通过分析可知,钨和钼的碳化物会偏聚在基体的晶界处,导致材料部分偏析,并且难以消除。金属型齿体铸态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魏氏组织,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正火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由于铸钢在铸造时冷速过快,导致铸态组织存在大量魏氏组织,降低材料性能,通过淬火和正火处理后,能够消除魏氏组织,经过回火后,淬火组织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正火组织没有变化,是为了消除截齿的内应力,保证材料性能。齿体材料淬火态的硬度为55HRC,淬火+回火的硬度下降较小,正火态的硬度为45.6HRC,回火后硬度基本没有变化,齿体材料的铸态冲击韧性为143,正火态冲击韧性为172,齿体的硬度、冲击韧性均高于《MT/T 246-2006采掘机械用截齿》的要求,能够保证截齿耐磨的同时不发生弯曲或断裂。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结合区的分析表明:结合区处发生了冶金结合,使得结合处有宽度约为17.5μm的融合区,镶铸区域平均剪切强度为188.83MPa。通过热膨胀系数和应力分析表明:齿头材料内应力较小,齿体材料受到压应力。通过对齿头与齿体距端部不同距离的组织分析,齿头材料和齿体材料均呈现出缓慢变化的组织形貌,齿头越靠近端部,其基体、碳化物越细小,组织越均匀;靠近端部齿体出现马氏体组织,距端部越远,马氏体组织越少,直到马氏体组织全部消失,组织位铁素体+珠光体。经过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和鹤岗市的采煤现场测试表明: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齿头不发生脱落,齿头随齿体一同磨损,截齿使用寿命直到齿头全部磨损为止,并且齿体没有发生断裂,仅有少数截齿发生了弯曲。金属型镶铸截齿在高硬度的煤矿中,使用寿命与奥德截齿接近,但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在普通硬度的煤矿在,使用寿命优于传统钎焊截齿。
周翔[2](2018)在《Zr对铁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及相关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基高温合金因其性能优良且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高温服役环境中,高温抗氧化性能较低是影响铁基高温合金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添加合金元素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提高合金性能的方法。Zr是高温合金中常加的合金元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和塑性。Si能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稀土元素Y不仅能净化合金而且能提高其抗氧化性等其它性能。本论文围绕Zr对铁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及相关相平衡展开了研究,实验测定了 Zr-Si-Y 三元系900℃等温截面相关系,研究了 Zr对铁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新型高温抗氧化铁基合金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相关实验数据,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运用平衡合金法实验测定了 Zr-Si-Y三元系900℃等温截面相关系。该等温截面共存在10个三相区,实验确定了 9个三相区,它们分别是:Zr+Y+Zr2Si,Y+Zr2Si+Y5Si3,Zr3Si2+Zr2Si+Y5Si3,Y5Si3+Y5Si4+Zr5Si4,ZrSi+Zr5Si4+Y5Si4,ZrSi+YSi+Y5Si4,YSi+Y3Si5+ZrSi,ZrSi+ZrSi2+Y3Si5 和 Si+Y3Si5+ZrSi2。Zr 在 Y,Y5Si3,Y5Si4,YSi 和 Y3Si5 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2.2at.%,5.Oat.%,4.1at.%,4.8at.%和 2.9at.%。Y 在 Zr,Si,Zr2Si,Zr3Si2,Zr5Si4 和 ZrSi 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2at.%,1.9at.%,4.4at.%,5.1at.%,3.3at.%和 3.4at.%。Si 在 Y 中的最大溶解度为4.1at.%。Y在ZrSi2中的溶解度极其有限。采用恒温试化法研究了 Zr 对铁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设计了 4 组合金Fe-3Si-mZr(m=0,0.5,1,2)。研究表明:Zr元素的加入明显提高了 Fe-3Si合金在900℃空气中的抗氧化性,其中Fe-3Si-1Zr合金抗氧化性最佳。四组合金的氧化速率顺序为:Fe-3Si>Fe-3Si-0.5Zr>Fe-3Si-2Zr>Fe-3Si-1Zr。Zr 元素的加入,细化了 Fe-3Si合金基体组织和氧化物的晶粒,使合金和氧化膜内晶界数量增加,提高了合金内各元素的扩散速率,促进了 SiO2和 ZrO2等活性元素氧化膜的生成,从而提高了合金的抗氧化性。四个合金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均符合抛物线变化规律。
王逊[3](2003)在《Fe-Cr-Mn-C-B系合金的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Fe-Cr-Mn-C系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有优异的耐磨性,Fe-Cr-C-B系合金的抗冲刷腐蚀能力很高,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性能更优越的Fe-Cr-Mn-C-B系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有重要的意义。其合金设计的关键理论问题是B对该多元合金奥氏体体系的影响,以及对含B多元合金奥氏体电子、原子层次的计算研究。通过对奥氏体合金大体系的能量计算,既可以解释B元素在奥氏体中占位、分布、固溶度、与C的替代作用、与其他合金元素的配合对奥氏体的影响,又可进而解释B对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的作用。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精确处理含B小团簇,以半经验原子间相互作用对势处理大团簇,研究含微量B元素的合金奥氏体大体系。对含微量元素小团簇进行局部精确计算,对大团簇采用低精度的计算方法,既能反映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使电子、原子层次的计算处理多元合金大体系成为现实。 改编和编写了相关的通用计算程序。将量子化学从头计算通用程序MQAB-80改编扩充为MQAB-2001,增加了基组种类、数据的输入输出方式、过程控制和时钟指示等,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短小精干,便于实现特殊功能的定制,比同类商业化软件更灵活;设计编写了团簇对称操作表的产生程序SYMMETRY-01,能快速、准确地生成几种团簇的对称操作表。在MQAB-2001的基础上编写了量子化学模型势从头计算通用程序MPMQAB-01,由于其方法的精确和较小的计算量(为从头计算法的1/10~1/100),待所需基组完善后,其应用前景广阔。将分子动力学程序MD改编扩充为WXMD,增加了Finnis-Sinclair多体势和模拟退火方法,程序中采用势函数与力场不完全一致的处理方式,势函数为Finnis-Sinclair多体势,力场为Finnis-Sinclair近程作用和Lennard-Jones远程吸引作用的混合力场。计算得出作用于第i个原子的Lennard-Jones远程吸引力为为Finnis-Sinclair势函数中的参数),计算了几种铁团簇的平衡构型。进一步将WXMD非紧密地嵌入到MQAB-2001(只具备单点计算能力)中,改编扩充为MQAB-2003,具备单点计算能力和键角及对称性不变下的
戴乐阳,戴乐兰[4](2002)在《Fe-C-Cr-Mn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摩擦磨损表层特性》文中指出研究了 Fe- 1 .85 C- 8.0 3Cr- 3.5 5 Mn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摩擦磨损表层特性 ,在较低的摩擦应力作用下 ,表层即可应变诱发α和ε马氏体。马氏体转变量随奥氏体形变量增加而增大 ,硬度也提高。由原奥氏体引起的表面硬度提高的原因 :α和ε马氏体的形成 ;产生大量的位错和层错。在滑动磨损试验时 ,该合金的耐磨性高于 2 5 % Cr马氏体基白口铸铁。
马永庆,张占平,齐育红,戴乐阳[5](2000)在《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 Fe- C- Cr- 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在预先进行合金成分及结构设计计算的基础上,试验了 11种不同成分的合金。在滑动磨损时,这些合金的耐磨性高于 25% Cr马氏体基白口铸铁,远高于 Mn13钢。
戴乐阳,马永庆,尹自斌[6](2000)在《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耐磨性研究》文中认为采用MM2 0 0磨损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Fe C Cr Mn系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耐磨性 .结果表明 :在摩擦磨损过程中 ,表层亚稳奥氏体应力诱发大量的位错、层错和α马氏体相变 ,并且它们与奥氏体组织有很好的强韧性匹配 .从亚表层到磨损表面方向的硬度逐渐增加 ,具有梯度分布特征 ,使材料耐磨性大大提高 ,优越于2 5Cr马氏体基白口铸铁 .
齐育红,马永庆,张占平,黑祖昆,秦颖[7](2000)在《Fe-C-Cr-Mn亚稳奥氏体铸铁磨损表层的TEM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透射电镜观察了 Fe- C- Cr- Mn亚稳奥氏体基铸铁在 80 0 #Si C砂纸上经往复摩擦磨损试验后磨损表层的微观结构 .结果表明 :摩擦表层奥氏体基体的微观组织结构不均匀 ,有位错区、层错区、滑移区和ε-马氏体区 ;此外 ,还观察到了大量的奥氏体变体 ,沿其 [1 31 ]晶带轴旋转 2 5.35°可与基体 [1 1 2 ]晶带轴重合 ;在碳化物颗粒附近只观察到奥氏体变体和层错 .
戴乐阳,马永庆[8](2000)在《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开发》文中提出亚稳奥氏体基加M7C3型共晶碳化物双相结构白口铁基铸造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较高的冲击韧性。利用该理论开发了Fe C Cr Mn系新型亚稳奥氏体基耐磨合金。通过滑动磨损试验发现 ,它们的耐磨性优于传统耐磨材料Cr2 5马氏体基白口铸铁 ,并远高于Mn13。其高耐磨性的重要原因是易于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 ,使基体表层硬度急剧升高。这种新材料的使用对节省能源有重要意义。
二、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采煤机截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 镶铸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铬系白口铸铁概述 |
1.3.1 铬系白口铸铁的分类 |
1.3.2 高铬白口铸铁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1.3.3 高铬白口铸铁的凝固组织 |
1.3.4 高铬白口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
1.4 低合金钢概述 |
1.4.1 低合金钢的分类 |
1.4.2 低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 |
1.5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截齿齿头材料 |
2.1.2 截齿齿体材料 |
2.2 金属型镶铸模具设计 |
2.2.1 齿头金属型模具的设计 |
2.2.2 金属型镶铸模具的设计 |
2.3 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1 截齿齿头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2 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设备及铸造工艺 |
2.3.3 热处理工艺 |
2.4 成分分析及组织观察 |
2.4.1 成分分析 |
2.4.2 显微组织观察 |
2.4.3 SEM及EDS分析 |
2.4.4 电子探针分析 |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
2.4.6 热膨胀系数分析 |
2.5 力学性能测试及采煤现场测试 |
2.5.1 硬度测试 |
2.5.2 冲击韧性测试 |
2.5.3 剪切强度测试 |
2.5.4 采煤现场测试 |
3 金属型铸造截齿齿头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 |
3.1 齿头耐磨合金成分分析 |
3.2 显微组织分析 |
3.2.1 砂型齿头与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2.2 不含钨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2.3 含钨金属型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3.3 物相分析 |
3.3.1 不含钨高铬耐磨合金齿头物相分析 |
3.3.2 含钨高铬耐磨合金齿头物相分析 |
3.4 SEM及EDS分析 |
3.4.1 不含钨金属型齿头SEM及EDS分析 |
3.4.2 含钨金属型齿头SEM及EDS分析 |
3.5 电子探针分析 |
3.6 洛氏硬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金属型铸造截齿齿体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 |
4.1 齿体低合金钢成分分析 |
4.2 显微组织分析 |
4.2.1 砂型齿体与金属型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4.2.2 金属型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4.3 物相分析 |
4.4 力学性能分析 |
4.4.1 洛氏硬度分析 |
4.4.2 冲击韧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部位的成分、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
5.1 显微组织分析 |
5.1.1 不含钨齿头截齿的结合部位显微组织分析 |
5.1.2 含钨齿头截齿的结合部位显微组织分析 |
5.1.3 镶铸截齿淬火+回火处理后齿头显微组织分析 |
5.1.4 镶铸截齿淬火+回火处理后齿体显微组织分析 |
5.2 SEM分析 |
5.3 电子探针分析 |
5.3.1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点分析 |
5.3.2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线分析 |
5.3.3 金属型镶铸截齿结合区面分析 |
5.4 镶铸部位应力及力学性能分析 |
5.4.1 热膨胀系数分析 |
5.4.2 X射线衍射应力分析 |
5.4.3 剪切强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采煤现场测试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Zr对铁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及相关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温合金简介 |
1.2.1 铁基高温合金 |
1.2.2 镍基高温合金 |
1.2.3 钴基高温合金 |
1.3 合金元素对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1.4 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 |
1.4.1 影响合金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
1.4.2 提高合金抗氧化性的可能途径 |
1.5 Zr-Si-Y三元系 |
1.5.1 Zr-Si二元系 |
1.5.2 Y-Si二元系 |
1.5.3 Zr-Y二元系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相图的研究方法 |
2.1.1 平衡合金法 |
2.1.2 扩散偶法 |
2.1.3 计算相图 |
2.1.4 Zr-Si-Y三元系900℃等温截面实验测定方法 |
2.2 高温氧化的研究方法 |
2.2.1 常见的合金抗氧化性的研究方法简介 |
2.2.2 Zr对铁基合金抗氧化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
第3章 Zr-Si-Y三元系900℃等温截面的研究 |
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Zr对铁基合金抗氧化性的研究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1 合金基体组织分析 |
4.1.2 氧化膜形貌和组成分析 |
4.1.3 氧化动力学分析 |
4.1.4 结果讨论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Fe-Cr-Mn-C-B系合金的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亚稳奥氏体基耐磨合金发展现状 |
1.2 合金设计理论简介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合金设计理论方法概述 |
2.1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ab initio calculation)方法 |
2.1.1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简介 |
2.1.2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的应用 |
2.1.3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
2.2 量子化学模型势(model potential)从头计算方法 |
2.3 密度泛函理论 |
2.3.1 密度泛函理论X_α方法 |
2.3.2 密度泛函理论离散变分方法(DV-DFT) |
2.4 半经验原子间相互作用对势方法 |
2.5 原子间相互作用多体势方法 |
2.6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2.6.1 有限差分方法 |
2.6.2 预测—校正方法 |
2.6.3 等温、等压分子动力学模拟 |
2.7 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 |
2.7.1 完全忽略微分重叠 |
2.7.2 忽略双原子微分重叠 |
2.7.3 间略微分重叠 |
2.7.4 改进的间略微分重叠 |
第3章 Fe-Cr-Mn-C-B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及组织结构设计 |
3.1 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设计方案 |
3.2 硼碳化物体积分数的计算 |
3.2.1 碳化物体积分数的解析计算 |
3.2.2 硼碳化物体积分数的经验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B多元合金奥氏体的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与应用 |
4.1 合金的电子结构设计 |
4.1.1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通用程序的改编与扩充 |
4.1.2 量子化学模型势从头计算通用程序的编写 |
4.1.3 几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比较 |
4.1.4 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计算含C、B奥氏体小团簇的电子结构 |
4.1.5 密度泛含理论方法计算奥氏体合金小团簇 |
4.2 原子层次的合金设计 |
4.2.1 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铁团簇构型的研究 |
4.2.1.1 分子动力学程序WXMD的编写 |
4.2.1.2 利用WXMD对几种铁团簇的计算 |
4.2.2 铁团簇的半经验原子间相互作用对势研究 |
4.3 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方法的简单结合 |
4.3.1 从头计算方法与分子动力学的简单结合—MQAB-2003 |
4.3.2 从头计算方法与半经验原子间相互作用对势相结合研究含B奥氏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e-Cr-Mn-C-B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Fe-Cr-Mn-C-B系合金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研究 |
5.2.1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5.2.2 摩擦表面的微观组织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今后工作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程序和软件的流程图及输入、输出界面和结果文件 |
附录B 由Finnis-Sinclair势函数计算第i个原子受到的作用力 |
(4)Fe-C-Cr-Mn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摩擦磨损表层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试验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铸态组织 |
2. 磨损表层组织 |
3. 磨损表层马氏体转变量 |
4. 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
讨 论 |
1. 高耐磨性机理 |
2. 奥氏体基亚稳性初探 |
结 语 |
(7)Fe-C-Cr-Mn亚稳奥氏体铸铁磨损表层的TEM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型镶铸采煤机截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张敬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2]Zr对铁基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及相关相平衡研究[D]. 周翔. 湘潭大学, 2018(02)
- [3]Fe-Cr-Mn-C-B系合金的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 王逊. 大连海事大学, 2003(08)
- [4]Fe-C-Cr-Mn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摩擦磨损表层特性[J]. 戴乐阳,戴乐兰. 新技术新工艺, 2002(10)
- [5]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成分与结构设计[J]. 马永庆,张占平,齐育红,戴乐阳. 现代铸铁, 2000(04)
- [6]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铸造合金的耐磨性研究[J]. 戴乐阳,马永庆,尹自斌.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7]Fe-C-Cr-Mn亚稳奥氏体铸铁磨损表层的TEM观察[J]. 齐育红,马永庆,张占平,黑祖昆,秦颖. 摩擦学学报, 2000(03)
- [8]Fe-C-Cr-Mn系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的开发[J]. 戴乐阳,马永庆. 铸造,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