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独立以来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措施_农民论文

浅析印度独立以来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措施_农民论文

浅析印度独立以来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贫困论文,独立论文,措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困是印度获得独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依靠农业生存的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农村的贫困又是这一首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经过英国近200年殖民统治的疯狂掠夺,印度经济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为畸形发展的殖民经济,印度广袤的土地变成宗主国英国的原料生产基地、商品倾销市场、资本输出目的地,成为典型殖民地国家。殖民者在摧毁印度文明的同时,将印度人民推入赤贫的境地。独立前夕,印度饥荒频繁,饿殍遍野,粮食奇缺,民不聊生,农村的状况更是不堪入目。同时,农村里的不平等与剥削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农村中不到人口总数15%的地主占有全国土地的85%,其中不到2%的大地主占有全部土地的70%。此外,农村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在未解决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殖民者的趋利本性将大量良土用于生产经济作物,农、林、牧、渔、副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更谈不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牵涉到农民,更成为印度独立后整体经济改造、恢复和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最紧迫任务。独立后,国大党政府即把发展农业作为拯救印度的首要工作,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最主要的发展指标。

一、独立后印度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

印度独立时共有人口3.3亿多,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以上生活在农村,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型农业国家。加上殖民者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农业受季风气候左右,印度的粮食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粮荒十分严重。因此,印度农村贫困问题实质上就是粮食问题,印度政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围绕“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这一目标来制定的。所有这些政策的最大特点,或者说有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处在于,印度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在国家的高度控制之下通过严格的计划来逐步推进的,而不是按市场经济法则、利用经济杠杆来完成的。

(一)独立初期对粮食采取定量配给制。这是对1943年孟加拉饥荒造成数百万人饿死后所采取措施的延续,由于粮食处于全面匮乏状态,根本无法保障所有人都可得到充足的粮食。独立初期,印度政府在增加进口粮食的同时,对粮食进行管制和实行配额,以尽可能公平分配短缺的粮食,尽量预防因饥荒的出现而造成大量的死亡。这虽然是一种暂时措施,但无疑缓解了分配不公。囤积居奇等可能造成的进一步贫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粮荒而可能出现的更为恶劣的种种后果。

(二)扩大增加耕种面积,开展土地改革。统计表明,在1901年至1946年之间,印度人口增长了38%,而土地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3%。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要根本改善印度粮食总产不足的状况就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面积。从1949~1950年度至1964~1965年度,印度主要作物耕种面积由12200万公顷增加到19100万公顷,将耕种土地扩大到边际土地和休耕地,有的地方甚至还扩大到荒地和林地。耕种面积增加,使印度的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5500万吨增加至1965年的8900万吨。虽然这一时期印度人口也增至近5亿,但总体说印度农业向前发展了,农村的贫困状况特别是饥荒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贯穿这一过程的另一项政策是实行上地改革。农村的关键问题是土地问题。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形成了“柴明达尔”等土地制度,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广大农民缺少起码的生活来源,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十分突出,任由地主盘剥。独立后,印度政府认识到,这种土地制度直接导致了印度农村的贫困与社会不平等,必须改变原有的土地占有关系。1948年,印度各邦开始执行早已制定的废除中间人(柴明达尔)制度。政府以补偿金的形式接管柴明达尔等大地主的荒地、森林和部份耕地,有条件地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到1959年,在全国38%的土地面积上取消了大地主特权,将620万英亩耕地分给了大约300万佃户和分成农。后来进一步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对每户家庭占有土地的面积进行限制。政府又以补偿的方式接管大地主多占的土地,以把印度农村最缺乏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土地分配给实际耕种者。据估计,如果严格按照限额法来执行,政府应该接管剩余土地3000万英亩,而实际只获得了734.8万英亩,而其中又只有449万英亩分配给了约415万人。尽管如此,土地改革使许多无地佃农有了基本的生活来源,改变了这些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而也改善了他们的贫困面貌和贫困性质。

(三)发展技术农业,实行“绿色革命”。耕种面积不可能持续增加下去,而人口和人民的消费需求却在双增长。在1965~1966年度,印度进口粮食达到了1033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印度政府认识到,建立在依赖进口粮食(特别是美国粮食)基础上的粮食政策必须检讨,必须实行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新方针,开始实施“绿色革命”。即在一些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建立“农业精耕县计划”和“农业精耕地区计划”,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率来增加粮食产量,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转变了印度粮食产量的增长形态,即由通过增加耕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转变为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增长率来提高粮食产量。广泛推广复种技术、使用化肥、开发高产品种、提高和普及灌溉技术,印度的粮食生产有了大大增长,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1.319亿吨,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粮食自给。

(四)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经过独立后30多年的努力,印度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吃饭问题,但农村的贫困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片面强调发展种植业,林牧渔副等产业未得到综合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十分困难。为了真正消除农村的贫困,印度政府开始实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在发展农业副业的同时,努力促进农村工业如手织机工业、农产品加工业 传统手工业等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建立农村商业体系,发展服务业。试图在农村建立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机制。这些计划的目标,是要使1979年仍生活在贫困线(人年均收入700卢比)以下的农村人口由2.72亿(占农村总人口的52.3%)下降到本世纪末的10%以内。

印度政府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是通过不断扩大对农村的投入来实现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期间,印度对农村的投资额为60亿卢比,占计划总投资的31%。到了“八五”计划(1992~1997),这一投资额已增至8941.8亿卢比。没有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印度农村的面貌就不可能有大的改善。

二、印度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印度通过国家控制下的有计划发展农业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农村及农业的基本问题——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印度粮食总产量由独立初的5000多万吨猛增至目前的约2亿吨,养活了世界近1/6的人口,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其次,农村基本设施日益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有了较大提高。现在,印度农村的交通、通信、电力、用水、医疗卫生、住房等条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绝大多数农民摆脱了大地主的赤裸裸的剥削,农村的平等状况有所改观,农民的人身自由、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不仅如此,还彻底摆脱了殖民地经济的阴影,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第三,农村多种经营和第二、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在,印度农村非农业从业人口已达到25%左右,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向30%的目标迈进。

但是,印度过去50多年的农村发展计划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土地改革不彻底,改革的成果为农村新兴地主和富农夺走。进入70年代后,印度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占地4公顷以上的新兴地主和富农手中,他们拥有农村土地的近60%,农村存款的100%。另一方面,小农丧失土地的趋势却在增长,60%的农村家庭没有或仅有少而破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其中有22%的家庭没有任何土地。无地农业工人增加很快,1981年已达到5900万,占农村家庭的25%。1988年,农村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41.7%,绝对数更是增加到2.5亿人,印度农村总体上仍处于贫困状态。其次,农村各阶层,不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公正”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农村中占人口20%的底层只占总收入的9%,而最上层的5%的人口占总收入的17%。第三,政府援助农业计划未得到全面落实。由于农村地区各级官员、地主、商人相互勾结,挪用政府农村发展资金,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因而也未能摆脱贫困。第四,政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转变农村思想观念的工作力度不够,致使大量农村人口对政府的有关计划不热情,更不主动施加压力推动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甚至有不少好计划在地主或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又得不到农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无法彻底贯彻、实施。

三、印度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几点启示

印度过去50年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和借鉴。首先,土地问题是农村的根本问题。不改变封建的或者殖民型的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资料真正为实际耕种者所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不可能提高,农村的面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用土地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前提条件。其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与加大对投入的监管必须同时并举。农村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农村要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来发展自己是十分困难的,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但政府投入必须真正用于建设而不被挪作他用或是被贪污。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投资的监管措施,使农村投入资金发挥最佳的产出效应。

第三,减少对农民的盘剥,切实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各项农村发展或援助计划,在理论上虽然可以计算出能使农民增收的具体数目,但是伴随计划实施而出现的,往往是农民负担的增加。这样就造成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农民购买力自然降低。而且,将农村发展计划蜕变为农村减负斗争,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第四,农村法治建设与宣传尤为重要。农业建设的成果必须通过法律来加以承认、分配和固定,各项计划的实施必须由法律来提供保障。由于生产落后,文化素质低,制度不健全,农村中各种违法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不仅难以享受到各种发展计划带来的好处,而且连基本人权都普遍得不到保障,严重损害了在农村实现平等、公正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建设是实现农村摆脱贫困后达到真正平等公正的最终保障。

标签:;  ;  ;  ;  ;  ;  ;  

浅析印度独立以来解决农村贫困的主要措施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