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与小说的对话——话剧《生死场》观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剧论文,生死论文,舞台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是将“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的话,那么由田沁鑫编导、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根据萧红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生死场》,则是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舞台形象,把“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生死场》故事性较弱,具有很强的散文化色彩,这对以表现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来说,改编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喜的是,话剧在保持和深化了原著创作主旨的前提下,将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增删,将情节重整合,构筑起了新的人物关系,使线索变得清晰,情节得以连贯,人物形象更趋鲜明,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从而带给观众比读小说更为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小说《生死场》的语言是平谈舒缓的,话剧的语言则要求性格化和具有潜在的行动性。这点无疑也给《生死场》的改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看完全剧,我感到编导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在话剧中,人物语言极其鲜明,极具个性,与人物性格相吻合,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例如:剧中二里半到赵三家为成业提亲这场戏中,二里半关于“胆子大”的一段话,既反映出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但又不得不去“攀赵三高枝”的矛盾心理,同时还映现了他自己想成为强者而又不能且长期处于被欺辱境地的自卑心态。而剧中在赵三误以为杀死了地主“二爷”,以及后来当地主“二爷”又出现后,赵三前后判若两人的台词和神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赵三“先是铁,后是泥,由铁而泥”的转变过程。所有这些,都为话剧的演出在语言上创造了塑造形象的广阔空间。
小说《生死场》的结构是松散的,而戏剧结构则要求紧凑,矛盾突出。这点在改编中也做得较好。在演出过程中,多次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使观众的心始终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相关联,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戏的开始,赵三杀死了“二爷”,受到众村民的拥戴。随后,通过赵三的回想,讲述了赵三同“二爷”的矛盾根源,以及众村民对赵三的鼓动。这样,既讲明了赵三杀“二爷”的因,又为后面真“二爷”出现后剧情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有,剧中二里半追上私奔的成业和金枝后,通过倒叙,把二里半提亲的过程全部展现了出来,从而使观众对二里半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二里半与赵三间的矛盾也进行了揭示。倒叙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该剧的演出形式,使整部戏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此外,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为该剧的改编增色不少。在剧中,赵三先是敢于跟“二爷”作对,要“整二爷”的“铁”的性格与后面对“二爷”感恩戴德的屈服后的“泥”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众村民先是对赵三敢于同“二爷”做对给予支持和鼓动,继而在“二爷”面前“臣服”的表现同样构成了对比。而赵三的婆子—王婆开始时对丈夫很是崇拜,认为丈夫是“高高的”,但当她看到丈夫在“二爷”面前的委琐求饶的样子时,对丈夫彻底绝望,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服毒。在剧终,当泥墙裂开,翠绿的青纱帐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形成明朗亮丽的色彩与全灰暗、沉都的氛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振奋。可以说,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戏剧矛盾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纵观全剧,演员的表演极见功力。这也是该剧对于小说改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二里半的扮演者倪大宏,他对于二里半的把握极为准确,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将一个老实巴交,身有残疾,受尽屈辱而又心有不甘的北方农民的形象惟妙惟尚地“立”在了舞台上,也“立”在了观众的心中。
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现代文学名著被搬上当代话剧舞台。
标签:话剧论文; 生死场论文; 戏剧论文; 文学论文; 剧情电视剧论文; 中国电视剧论文; 爱情电影论文; 智利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