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未成年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我国自古以来讲究“耕读传家”,重视阅读与个体发展的关联,把阅读视作修身齐家的重要途径。然后,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媒阅读方式正在遭受强大的冲击,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已经步入人们的视野,并且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和挤压力影响着传统纸质阅读,个体信息获取和知识建构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化阅读已经超越纸质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发布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比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而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1],这说明,数字化阅读在未成年人身上的挤压效应最为显著,阅读方式的嬗变必将对尚处社会化过程之中的未成年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指的是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2]。作为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到底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影响几何?学界多以主观推断与定性描述居多,结论往往难以相互支持,本文将采用实证方法,探讨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厘清一些主观质疑,为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数字化阅读提供依据。 二、相关研究回顾 数字化阅读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一般泛指相对传统纸质阅读的数字媒介为载体的新型阅读方式,具体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方式[3]。学界有关数字化阅读影响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从数字化阅读的网络行为入手,采用实证方法探究网络使用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认知过程、学习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4]。如周涛发现网络行为的特殊性会对上网者的个性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5]。Turkle的研究则发现,网络交往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交焦虑[6]。陈赟文等发现,网络成瘾使个体更加孤僻和喜欢独处[7]。Morahan等则发现,个体焦虑时更多进行网络交往[8]。Kraut等人指出,网络使用会显著降低个体心理幸福感,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他们以牺牲与周围朋友和家人的密切联系为代价而寻求与陌生人建立不稳固的联系[9]。其实以上大多数都是网络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调查,真正仅仅只涉及网络阅读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很少。 二是从定性角度对数字化阅读影响个体社会性发展进行描述,并且注意到了数字化阅读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王素芳最早对数字化阅读的重要形态——网络阅读入手,认为网络阅读是一种由文本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构建的一种文本阅读行为[10]。这一界定突出了阅读的介质和环境——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而基于新介质和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手不释卷”“织帘诵书”,而是一种带有阅读功能的数字化行为,具体包括涵盖了下列行为和活动:(1)浏览或阅读BBS、微博、博客、邮件等;(2)浏览或者阅读商业及公益性网站的网页内容;(3)阅读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等各类文档;(4)手机报、电子阅读器内容等信息的读取;(5)观看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多媒体文件;(6)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7)部分网络聊天和沟通行为[11]。正是这一行为样式,研究者指出,相较于书面文本内容单一,交互性差等特点,数字化阅读具有开放互动、结构非线性、流动快速以及内容丰富等优势,数字化阅读的先天特质符合青少年追求时效化的个性,与青少年渴求多元信息的特点相吻合,可以满足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数字化阅读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数字化阅读过程中存在信息泛滥、不合理使用以及阅读目的差异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黑、灰、黄”负面信息的影响、想象力和理性思考的渐失以及信息迷航等方面[12],个体对外界和新鲜事物缺乏理性认识和足够的免疫力,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13],未成年人尚处个体发展的低幼阶段,这一时期对其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化阅读的高接触率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从阅读过程来看,数字化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阅读形式,更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信息行为,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为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其阅读行为富有非线性、开放性、互动性等新型特质,这对于未成人的认知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惯习于对数字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数字化阅读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是在巨大的争议中不断“开疆拓土”,散见于信息媒介的一些判断多发生于主观臆想,这种“标签效应”,无法正视数字化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方式。到底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个体社会性发展影响几何?上述可知,网络使用视角的实证研究缺乏阅读活动的针对性,定性分析研究多囿于经验描述,尚待深度的、系统的实证研究依据。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针对未成年人中的数字化阅读“熟练者”,研究中界定的数字化阅读,区别于通常的网络使用或者上网活动,主要是指使用电脑、网络、手机、平板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进行的阅读活动,阅读内容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辅以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体包括青少年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中的阅读活动对其社会化情绪、道德标准、社会化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分别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为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引导策略提供合适的依据,提高和改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表式问卷来收集研究数据,量表的编制主要参考陈会昌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14],修订过程中结合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行为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了五个维度的题项,分别是社会化情绪、社会化关系、道德标准、自我意识、同伴关系等。为了准确收集有效数据,在问卷中设置了正向和反向两类题项。同时经过前测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改进信度较低的题项,最终形成本研究工具。问卷题项采用经常被使用的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供受调查的学生勾选,也就是包含“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每个选项代表受调查者对题项陈述意见的表达。问卷采用无记名答题。 (三)研究实施 本次研究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实证研究”全国大样本调研进行,从调查对象中选取数字化阅读“熟练者”(占总样本13237的42.83%)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同时对该部分调查对象选择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学校为单元,随机抽取初、高中学校各一所,初中在三个年段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高一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总共发出问卷300份,共收回问卷256份,其中有效的问卷有24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0.3%,其中高中生为93人,初中生81人,小学生67人,年龄介于11-18岁之间,均属未成年人。 四、数据分析 (一)量表信效度分析 由于量表经过自行修订,调查之前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信度分析是一种测度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本文量表的信度研究采用内在一致性可信度,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信度系数对其进行信度评价。一般而言,α大于0.7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好,而低于0.7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15]。利用SPSS进行信度分析,上述五个维度的信度分别是0.845、0.837、0.614、0.833和0.710,整体信度除道德标准稍低于0.7外,其余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后续对道德维度题项进行了二次修订和信度分析,最终达到要求,说明本问卷项目均可信,最终各项目和总的量表整体信度都很高,即使剔除其中哪一个项目均不会引起克朗巴哈α系数发生显著变化。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16],本次研究重在内容和构念效度的分析。问卷先通过KMO及Barlett检测,得到问卷的五个因子的KMO值都在0.6以上,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因素分析结果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603-0.771之间,可知本量表具有构念效度。 (二)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社会性发展的五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化情绪、社会化关系、道德标准、自我意识与同伴关系等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各项的平均值、标准差、众数的一般特征分析,探究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具体影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化情绪 社会化情绪是指数字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同伴以及父母交往时出现的一般情绪状态、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以及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以及移情特点等。数字化阅读发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一般认为,长时间的虚拟空间活动会使个体产生社会孤僻和社交孤立。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本维度以反向题项为主,结果表明数字化阅读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情绪的影响并非消极,除题项9之外,其余题项的均值较低(3.0以下),众数均为1且人数相对较多,这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数字化阅读对其在社会化情绪方面的消极影响较少;但是数据也显示,题项值的方差以及标准差较大,这说明受调查者的意见相对较为分散,表明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对于数字化阅读在其社会性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和情绪,甚至出现一些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现象出现。由于数字化阅读的虚拟性,部分未成年人以此为乐,作为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空间,从而对网络空间中的数字化阅读产生依赖感,甚至数字化阅读成瘾,这些值得注意,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引导和有效网络管理,防止数字化阅读沉迷也势在必行。 2.社会化关系 社会化关系是指数字化阅读环境中同父母、同伴及朋友等的交往情况。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表明调查对象对于数字化阅读在其社会化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还是持理性和积极的态度。第10、11、12、13、19题是从正向设计的,说明数字化阅读在拓展视野、加强交流、增加乐趣、结交朋友、拓展学习方面的积极效应得到较大认同;第15、16、17题从反向设计题项,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调查者能够理性看待数字化阅读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第14、18题的结果不带倾向性,表明未成年人可以辨析网络空间与传统空间在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能够平衡虚拟和现实中交流的需求与行为,数字化空间中的阅读行为具备较好的交流与分享途径,即时、互动、同步、分享阅读行为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同时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交流更加放松与开放,讨论的话题较为自由,减少了现实交流中的压力,较多数的学生也利用数字化阅读方式加强了与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从数据的标准差大小,也可以明显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过度依赖和沉迷于数字化阅读,忽略了与朋友、家人之间的沟通,这需要家校协同参与到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活动中,鼓励移植传统的“亲子阅读”到数字化环境中或许是一种较为便利可行的方法。 3.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是指未成年人在数字化阅读环境影响下的道德情况,能否做到诚实、公平、公正,具有同情人与怜悯心以及是否具有利用他人的心态等。如表3所示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能够规避和抵制不健康阅读内容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健康阅读的观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22题表明,未成年人的内容甄别能力尚待提高;第24题平均值为3.2573,众数为3,标准差为1.21458,可看出有一部分受调查者在虚拟空间中由于没有物化的约束机制,尚无法做到诚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现实的,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种安全隐患,其实,受调查者自身也意识到这一点,第29、30题项结果表明,从技术上和策略上规范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行为不仅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更应该成为一种外在的、主动的干预方略。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未成年人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对自我形象、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归因以及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结果如表4所示。该部分的项目都是从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造成的消极影响方面而设计的,结果表明所有题项的均值都在2.1以下,众数都为1,且人数总和比例均超过40%,说明未成年人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候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未丧失自己在现实空间中的身份和评价,但第31、32、35题项结果也发现,数字化阅读确实对未成年人的生活习惯、时间分配以及阅读倾向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未成年人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候自我意识较为薄弱,有时候较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通过虚拟的世界来获得一定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具有一定的网络成瘾现象,值得关注。 5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未成年人在数字化网络阅读影响下,与同伴交往的一般特点和一般技能,以及与同伴的竞争与合作、互惠与分享关系情况。结果如表5所示。从这6个题项中可看出,前两项均值较低,众数为1,且N值很大,表明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现实中同伴交往的影响甚小,相较于数字化阅读中的虚拟同伴关系,青少年更重视与现实同伴的关系。第40、41、43题均值都接近3.0,众数为3,表明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卷入感还是不够深,阅读的互动及分享意识和能力不明显;总体上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影响不深,这可能与数字化阅读的目的性有关,往往数字化阅读发生在闲暇时间,以娱乐和信息为主,缺乏同伴关系形成的强制性内在要求,数字化阅读中的分享、互惠、互助意识较弱,这对于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对自身的数字化社交交际能力的提升也会有所限制。 五、结论与建议 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日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空间。互联网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重大的,它不仅能使人们快捷、有效地进行交流和获取大量信息,而且它的发展正改变着人类的人文环境、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及文化氛围。可以说,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典型的数字化行为,已成为家庭、学校教育及同龄群体以外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上述量表分析,发现数字化阅读对未成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数字化阅读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积极的社会化情绪,数字化阅读的即时、互动、同步的阅读行为强化了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能够规避和抵制不健康阅读内容,并具有理性的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数字化阅读对未成年人现实中同伴交往的影响甚微,未成年人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同伴交往;在消极方面,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数字化阅读成瘾与沉迷现象,数字化阅读内容甄别能力较差、数字化阅读中缺乏分享、互惠的意识、在虚拟空间阅读过程中往往自我满足和自我迷失等。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一样,是个体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针对上述数字化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数字化阅读环境建设、内容建设与素养建设势在必行,以此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健康的、有效的数字化阅读。 (1)数字化阅读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工具环境、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物理环境方面包括构建文明、绿色的电子阅读空间和场所,工具环境包括嵌入辅助性阅读工具如标注、互动和分享功能模块,心理环境指的是养成良好的数字化阅读心态,明确数字化阅读目标与心理预期。大量的研究显示,具有良好的阅读心态可以丰富阅读活动中读者的情感体验,并可以提高自身的满足感与效能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与心理预期可以让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有限的注意力,避开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甚至于减少数字化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茫然与焦虑心理。制度环境主要是指加强数字化阅读的网站及网络安全管理建设。相关部门需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来维护网络安全,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绿色、安全、文明与健康的数字化阅读环境,对网络上流传的不良信息以及不良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重视数字化阅读文化的建设,让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数字技术文化氛围健康成长。 (2)数字化阅读内容建设。内容是阅读的载体,数字化阅读内容直接关系到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质量与层次。随着数字化阅读对纸质阅读的挤压效应不断显现,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大顶层设计力度,推进数字化阅读内容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加大经典书籍的国家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通过免费、推广等方式抢占数字化阅读的制高点;二是建设一批专门面向未成年人阅读需求的数字化阅读站点;三是从管理上对网站综合站点的阅读模块进行约束,要求开辟专门模块满足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需求,并从监管、引导和服务上予以支持;四是强化阅读资源的多级优化整合机制,国家、省市区教育部门、图书文化服务部门、学校均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建立优质阅读资源的优化整合机制;五是强化学校的数字化内容开发,结合教育技术革新和教学改革推进,加强数字化阅读在数字化学习中的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开发基于数字化阅读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建构一批适应现代学习模式的、融趣味性、教育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数字化阅读资源体系。 (3)数字化阅读素养建设。提升数字化阅读能力及素养是根本,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和社会阅读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数字化阅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其自身形成基本的信息免疫力和信息评价能力;二是加大心理干预,培养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提升个体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自我控制能力的自信程度,对个体数字化阅读时的内容选择以及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行为与品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三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在尊重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的同时,加大力度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信息辨别、思维、控制能力;四是结合学科教学,加强数字化阅读指导,合理安排未成年人进行数字化阅读的时间和任务,并进行合理的阅读技能和策略指导,使未成年人减轻对数字化技术的依赖程度,以正确、理性的态度来采纳数字化阅读,促进个体协调发展。数字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_社会化阅读论文
数字阅读对未成年人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_社会化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