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大市场中的“供需缺口突变”:产品供给的综合谬误_市场营销论文

中国巨市场下的“供求缺口骤变”——产品供给的一种合成谬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谬误论文,缺口论文,中国论文,供求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3)07-0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如年代初,VCD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消费者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市场上供不应求。巨大的市场供求缺口导致VCD价格昂贵,存在着高额的利润,1993年万燕第一台VCD的市场售价高达5300元,巨大的获利空间吸引了众多厂商进入VCD的生产行列。到1995年底,市场售价猛降至2700-3000元,1996年10月,爱多VCD将售价降到1997元,首次突破了2000元大关。而到1997年底,不少VCD的价格已跌至1200元,个别品牌的VCD价格已接近1000元。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使VCD的产量增长迅速,到了1998年,行业内30家骨干企业计划产量近3000万台,其中年产100万台以上的企业就有9家,产量最高的企业安排生产680万台。如果不作调整计算,1998年全国的总产量将近5000万台。而据电子工业音响协会当时的预测,1998年全国VCD的市场容量至多1200万台,可见到了1998年,中国的VCD市场已处于典型的供过于求状态,过度竞争特征明显。

在几年时间内,VCD市场由存在巨大的供不应求缺口转变为巨大的供过于求缺口。市场价格也跟着一路下跌,以1998年VCD价格大约1000元为标准,从当时的生产成本来看,其中原材料成本比例最大,须900元左右,另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约100元左右,一般来说,企业要维持正常生产,产品的利润最低应维持在10%左右,因此VCD的出厂价格应在1000-1200元之间。由此可知,当时VCD价格无疑已达到了底线,不少厂家陷入了产得越多、亏得越惨的困境。

VCD市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的案例。事实上,存在类似现象的产品还有很多,如彩电、冰箱、空调器、电风扇、计算机、软件产品等。在文化产品市场中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如中篇小说、报告文学、爱情文学、伤痕文学、影片、电视节目等。此外,在中国各地区所制定的2010年发展规划中,不少支柱产业雷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产业)供求相对缺口的骤变。

产品供求缺口骤变问题是市场成长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表现为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缺口,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存在巨大的超额利润,吸引众多厂商的进入,使得该产品产量迅速提高,很快出现供过于求缺口。产品供求缺口骤变从实质上说是产品供给的一种合成谬误:对单个供应商来说是市场创新、新市场的开发;而蜂拥逐利导致供求巨量缺口骤然逆转,结果形成一个过剩性的市场,市场出现过度竞争。深入研究产品供求缺口的骤变现象,对把握新产品的市场成长规律以及引导新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条件及原因

(一)形成条件

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产生必须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现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产品必然是市场容量巨大的产品。对于一种产品,如果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来说,市场需求量巨大,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现实生产能力,本文中将这类产品的市场称为巨市场。发生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产品必然是市场容量巨大的产品,也就是说,只有在巨市场下,才会出现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的现象。因为市场需求量巨大,在产品刚进入市场时,供给量远小于市场潜在需求量,巨大的供求缺口保证了高额利润的存在,按照供给追逐需求的本性,总会有相应的供给量与之匹配。巨大容量的潜在需求容易导致厂商产生很强的赢利预期,而不留意供求平衡点的存在,从而使供给积聚并显化,迅速出现供求缺口的逆转。

第二,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低。供求缺口的骤然转变完全是由供应商所推动的,它的形成必然要求众多的厂商进入该产品市场,这就要求该产品市场的进入障碍不大,在超额利润的吸引下,企业所产生的进入欲望能够转变成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产品供给量增加。这里所说的进入门槛既包括法律政策方面,同时也包括技术和资金需求方面。相反,如果市场进入门槛过高,即使产品存在由巨大的供求缺口所导致的超额利润的诱惑,企业会产生强烈的进入动机,也由于各种进入障碍的存在,使得企业望而却步。

第三,企业行动存在步调上的趋同性。实际中,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服从正态分布,企业在发现市场缺口或者创新市场时多数也同样符合正态分布曲线。也就是说,在一定经济活动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内),由于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制约,同时受类似的市场环境、文化习俗、行政准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在发现市场缺口或新市场的能力上大多相同或比较接近,而且对市场缺口或新市场做出反应的时间也大致相同。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先进入某一产品市场的企业总是极少数,而紧接着的便是由于超额利润的诱惑使较多的企业蜂拥进入该产品市场,市场供求缺口也由此而发生骤然逆转。

第四,市场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可能存在的决策不当行为。古典经济学讲市场时主要是从完全竞争入手,而实际的市场情形总是非完全竞争的,信息不对称是非完全市场竞争的重要根源与特征之一。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严重分割,信息传播途径不畅,使得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明显。这样,供给商在对市场缺口或新市场做出反应时,由于商业秘密的限制,信息不对称,企业间缺乏博弈信息,再加上人们都有一种自认为是创新者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习惯,往往会形成雷同的决策,从而造成整个市场的生产计划过大。当然,这种所谓的“决策不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带有一定必然性的特征。

第五,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不足,从而无法对市场份额实现有效分割。对于巨市场产品,由于市场的潜在需求量巨大,单个或几个供应商本身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整个或大部分市场的需求。这样,也就无法由少数企业形成对该产品市场的有效分割。于是,要求众多企业进入这一市场,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变得比较模糊,并非完全固定,导致企业不能制定准确的生产计划。

(二)原因分析

巨市场下产品供求缺口骤变作为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现象,它实质上是产品供给的一种合成谬误,市场博弈本身就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只不过巨市场产品的这种转变发生得更为迅速罢了。

我们假设某产品市场由有n个相同的企业组成,企业单位生产成本c保持不变,与产量无关。每个企业独立

由此可见,各个企业自身的最优化决策所得到的市场产量将大于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产量,这也是说,市场本身的不足将造成供给超过需求,产品供求缺口骤变实质上只不过是巨市场产品供给的一种合成谬误。

认识“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产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预期需求曲线”进行分析。在实际的生产经营当中,企业无法准确地获取有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市场需求曲线,总是根据自己的预期需求曲线来制定生产计划和安排生产活动。这样,由于在市场发育过程中,各个企业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因此造成了产品供给量过大。众多企业行为的合成结果便是产品供给迅速超过潜在的需求,该产品迅速由供不应求缺口转变为供过于求缺口,市场供求缺口发生骤然转变。

三、“供求缺口骤变”的经济效应

交易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交易而衍生的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企业对利润的追逐导致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形成巨市场下的供求缺口骤变现象,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将对市场产生影响。产品供求缺口骤变作为巨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经济效应,对企业、市场甚至于整个经济都将产生一些显著的影响。

1.正面效应分析

一是产品供给的增加迅速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增进了消费者福利。产品供求缺口骤变是由需求拉动形成的,由于在市场发育早期存在着巨大的供不应求缺口,根据短边规则,市场交易量永远是处于较小一方的数量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市场未能充分满足需求方的要求。由于市场经济下的逐利效应,导致新的供应商进入该生产领域,而原有的供应商则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市场供应量急速增加,形成供求缺口的骤变。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本身就意味消费者福利的增长。同时,根据经济学中最为基础的供求定理,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供给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而产品价格下降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

二是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产品的出现往往也就是一个行业的出现,产品的成长与该行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通常,任何一个产品或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初创、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便可看作是该产品或行业的生命周期。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而言,产品供不应求缺口总是出现在成长期,供求缺口发生骤变的同时会迅速地将产品带入成熟期,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的初创期,由于新产品刚刚诞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创业公司投资于这个新兴的行业,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较高,而市场需求相对来说也不大,整个市场还处于开发和拓展的初期发育阶段。当产品进入初创期的后期或成长期时,新产品经过广泛宣传和消费者试用,逐渐以其自身的特点赢得大众的欢迎或偏好,市场需求被极大的刺激,市场需求膨胀与供应量小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市场表现出巨大的供不应求缺口。这一缺口吸引了众多厂商之间的竞争,导致产品供应量的急速增加,从而缩短了产品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过程,使产品迅速转入成熟期。

三是加速了市场发育。市场发育是指一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断壮大,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生产、销售与服务网络渠道更趋完善的过程。当一个产品由供不应求缺口向供过于求缺口转变时,市场将转入一个过度竞争状态。这一转变过程本身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也正是一个市场发育加速的过程。这会促使供应商们转而注重产品的质量、品牌和技术革新,产品出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厂商销售产品的渠道和服务等都迅速地发展和完善,促进市场更为迅速地发育。

四是拉动了经济发展。产品供求缺口骤变,无论是从直接方面还是从间接方面来看,无疑都会拉动经济的发展。从直接方面来说,产品供求缺口骤变总是出现于一个新产品的发展或者是一个老产品的新市场得到开发的过程中,在这种市场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且往往会表现为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地位的提高。从间接方面来看,某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迅速增长,必然带动相关企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2.负面效应分析

一是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在巨市场下,产品的生产厂商数量众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单个生产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差不大,因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存在占明显优势或劣势的企业;市场分割过细,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阻力较大。一般要等到市场进入过度竞争之后较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大规模的、激烈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如表1所示,我国电冰箱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迅速发展,市场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迅速过渡到供过于求的状态,市场供求缺口出现骤变后,直到1992年前后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产业重组,企业数量急剧减少,由1988年的114家一下减至1994年的50家。彩电业也同样如此,经过一阵剧烈的企业重组后生产厂商数由1989年的120家减至1994年的84家,到2000年为97家。以1998年来说,共有37家彩电生产企业亏损,亏损金额达15亿元,相对于规模经济下的市场效率来说,这种兼并重组和对规模经济效应的利用似乎已经出现得有点太晚了。从市场集中度来看,CR4(前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35.19%提高到1993年的55.33%,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如图1所示),而且CR10(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58.49%提高到1998年的70.98%,生产厂商的集中度在90年代看似有了较大提高。而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日本彩电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由多到少”的集中化发展道路,起步时日本政府只允许35家企业进入,5年后变成25家,70年代以后只有12家。相比之下中国彩电企业数仍显得大大超编,很明显,中国的彩电业在90年代以前企业数一直是处于从少到多的过程,到2000年还有97家。因此相对而言,中国彩电业的集中度仍然过低,就彩电业本身来看,其规模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表1 中国电冰箱与彩电生产企业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电冰箱有关数据引自綦成元等:《从家电和轿车工业的发展看如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彩电有关数据引自李靖华、李海波:《中国彩电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图1 中国彩电业的集中度

其中1999年数据为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调查35个城市主要品牌的彩电市场占有率,2000年数据为64厘米以上屏幕彩电的市场占有率。

二是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供给严重大于市场需求,市场出现过剩,整个产业进入一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状态。在市场转入过度竞争状态后,不仅表现出产品的过剩和积压,而且表现为多数企业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这是产品供求缺口骤变所产生的最直接的负面经济后果。以五种主要的常用电器产品为例,如表2所示,由于市场巨大吸引大量厂商加入电器生产行列,盲目投资扩张引起产量剧增,这五种产品市场大多已达到饱和状态,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除电冰箱1999年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达到0.81外,从1993年到2000年间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多数一直是在0.5左右徘徊,最高水平也仅为0.65。

表2 五种常用电器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2)与电子行业信息网www.ceic.gov.cn的有关数据整理。表中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量÷生产能力。

三是使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伏较大。从供求缺口发生骤变产品的整个变化过程来看,首先表现为市场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接着由于新厂商的进入及原厂商生产扩大,该产业将出现暂时的逐步走向繁荣的景象。随着产品供应量的增加,该产品迅速出现供过于求,整个行业迅速进入一种过剩状态,出现过度竞争,市场将陷入一片萧条。随后,过度竞争必然带来残酷的兼并收购,产业重组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将使许多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可见,巨市场下的产品供求缺口骤变伴随着产业由繁荣向萧条的一个迅速演变过程,由于任何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都有着前向影响与后向影响,因而,产品供求缺口的骤变可能引起经济的大幅波动。

四、市场演进与产品“供求缺口骤变”

一国或地区的市场总是不断演进变化的,而且这种演进是多维度的。随着市场在不同方向上的演进,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现象也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表现为强化这一现象。产品供求缺口骤变是巨市场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它的出现是与该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密切相关的,由于企业无法对自身所面对的潜在需求曲线做出准确判断,制定的生产计划过高,才导致了供求缺口的急速转变。而且,任何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市场容量的增大容易强化产品的供求缺口骤变特征。

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化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受到制止,原来那种条块分割式的经济被打破,国内统一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市场容量增大,单个企业面对的潜在市场也增大,而它面临的实际需求曲线更为模糊而难以把握,因此更易造成市场供求失衡、强化产品供给缺口骤变特征。同样的道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逐步加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形成,市场容量增大,任何企业的潜在市场无疑都将增大,故而也易于强化这一供给特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各种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取消,使得企业进入门槛降低。这样,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某一行业或市场,易导致市场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表现为弱化这一现象。从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形成原因来看,如果厂商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更为准确充分,有助于它更为恰当地制定生产计划,与此同时,若厂商规模较大,更容易形成彼此间对市场的有效分割,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市场供需均衡的实现,从而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巨量缺口。因此,市场结构中企业集团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形成等将弱化市场供求缺口骤变这一产品供给特征。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使企业发生分化,规模经济效应使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逐渐出现。企业规模的增大和企业数量的减少,使得它们更容易实现对市场的有效分割,从而有助于防止出现产品供求之间的严重失衡,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现象的发生。

五、几点启示

第一,引导市场成长和产业发展时要注意趋利避害。产品供求缺口骤变现象虽会促进市场发育、增进消费者福利,但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资源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所以在制定引导市场成长的政策举措时,要注意趋利避害。

第二,为了使市场更平稳地发展,可以适当加强行业协会在企业间的协调作用。巨市场产品的众多生产厂商分散决策,容易造成市场供求失衡。为了更好地促进供需均衡和防止经济起伏过大,可以适当地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当然,对行业协会,要从组织制度上加强其服务职能,同时防止不法厂商通过合谋来损害其它厂商或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必须理顺市场的信息传播渠道,提高市场透明度,尽可能地让企业了解竞争者的博弈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生产与销售决策,这也有助于市场平稳地发育成长和经济平稳发展。

注释:

①这里具体证明过程省略,读者可自己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标签:;  ;  ;  ;  ;  ;  ;  ;  ;  

中国巨大市场中的“供需缺口突变”:产品供给的综合谬误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