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2019年度立项课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建设经验对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启示和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应对旅游竞争、加强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分析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入手,在对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不仅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而且对旅游体验、旅游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人们旅游需求的这一变化,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从满足旅游观光需求向满足观光与休闲需求并重的方向发展。为加强旅游业内涵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全国各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各经济区为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展比较好的有长三角旅游圈、珠三角旅游一体化等。与此同时,随着从中央到地方文化和旅游机构的整合,文化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也是未来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必然选择。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较好的一体化发展基础和潜力。本文从分析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入手,在对其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以沈阳为中心[1],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4个地级市,行政区域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创造了条件。
(一)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经济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分别是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清昭陵、清福陵、清永陵)和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截止2019年10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3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06项。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经济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2处。既有沈阳故宫、千山古建筑群这样的古建筑,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这样的古墓葬,五女山山城、新乐遗址这样的古遗址,还有锡伯族家庙、张学良旧居这样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丰富的文物资源见证了沈阳经济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沈阳经济区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单位共有7处,如下表如示:
序号
名称
所在地
1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
2
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
沈阳
3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
抚顺
4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本溪
5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沈阳
6
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
7
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抚顺
(四)工业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
沈阳经济区列入“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的有8处,分别是:东三省兵工厂、抚顺煤矿、本溪湖煤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水丰电站、关内外铁路(京奉铁路)、奉天机器局(沈阳造币厂)和沈阳铸造厂。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有10处,分别是沈阳航空博览园、鞍钢工业之旅、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辽宁五女山米兰酒业有限公司、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沈阳妙味食品有限公司、沈阳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辽阳窝水库、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工业园、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园[2]。
二、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有关文化旅游的概念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文化旅游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旅游可以涵盖一切旅游活动。本文将文化旅游界定为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而依托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与相关服务。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服务(系统)进行整合和完善,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整体的状态或过程,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新红利”共享或共赢。
(一)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
当前,一方面因文化旅游的相关数据尚未进行单独统计,难以获得,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相关数据也能够体现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因此,在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采取各地区政府统计局有关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做为研究的数据来源。
1.沈阳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沈阳经济区所含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五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17年沈阳经济区国内旅游收入1765.8亿元,占全省国内旅游收入38.21%,接待国内旅游者2.15亿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总量的42.73%。旅游外汇收入7.84亿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44.1%。接待入境旅游者117.28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总量的42.06%,[3]各项指标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合作逐步推进
早在2004年1月,辽宁中部7城市(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达成了构建沈阳旅游圈的共识,初步构建了7城市旅游合作的基本框架。2007年8月正式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出海产业大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经报请国务院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3]43号)。2014年8月,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情况的报告》。2017年,对沈阳经济区的范围进行了调整,新的沈阳经济区范围确定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5个城市,沈阳的首位度更突出、经济空间更紧密、支柱产业更衔接、交通通信更便捷[4]。2018年制定了《沈阳经济区(沈阳)建设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9年编制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了区域旅游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沈阳经济区各市在文化旅游一体化合作方面做出了多方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形成了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共识,但从目前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体化程度仍然偏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意识不强,大局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各地经济实力、旅游发展目标存在差异以及各市地方保护主义、追求看得见利益思想的存在,未能从辽宁旅游业整体发展角度认识旅游一体化合作的重要意义,加之沈阳核心作用发挥有限,难以对周边城市形成很好的外溢效应,区域旅游合作1+1>2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合作地区间的利益协调存在很大的障碍,景区景点近距离重复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分割开发利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2.合作浅表化,深层次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当前省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工作,建立了定期沟通联络机制,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但目前的合作还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联合促销、旅游线路整合等低层次的初级合作。在一体化合作政策、行业企业间合作、特别是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方面的合作进展缓慢。这种浅层次的合作难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的合力。
3.组织建设滞后,各级、各类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难免会涉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这样的矛盾,这首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构,去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处理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矛盾,而当前沈阳经济区尚未建立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沟通协调机制,也未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列入各市绩效考核的目标之中,各市政府重视程度有限。这就导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缺少一体化合作的目标和动力,在旅游业发展上各自为政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SWOT分析
通过分析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有利于明确当前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推进策略。
(一)优势分析
1.区位和交通优势
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位于连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腹地的节点地带,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5]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分布了1座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2座中等城市以及13座小城市。辽宁中部环线、沈康、沈吉等高速公路以及哈大、沈丹、新通、京沈(沈阳--承德段)等高铁将五市连通成网,并形成了以沈阳为核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
沈阳经济区文化同源、资源赋存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具魅力、工业遗产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这里,辽阳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沈阳、抚顺是满清文化发源地,建国后随着鞍山钢铁、本溪钢铁、抚顺煤炭、辽阳石化等产业基地的建设,又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文化。沈阳经济区旅游资源地域差别鲜明、匹配理想,构成互补态势,便于开展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旅游线路,具有很高的景观开发价值。
3.客源优势
沈阳经济区国内客源市场丰富。首先,沈阳经济区内各市互为客源市场。其次,以沈阳为中心,在150公里半径内分布着多座大中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比较高,是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再有,除省内近程游客外,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京津冀的游客也是沈阳经济区主要国内客源市场。国外客源市场主要以邻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为主,近年欧美客源有所增加。
4.政策优势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辽宁时对沈阳经济区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沈阳经济区要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同周边城镇及产业园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6]东北振兴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辽宁省为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如《辽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辽政办发[2016]76号)、《辽宁旅游条例》、《辽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基干优惠政策》、《辽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等。在沈阳经济区发展发面,早在2005年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便纳入辽宁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7],随后成立了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等协调机构,建立了沈阳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制度。2018年,沈阳经济区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五市共同签署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共同行动计划》。另一方面,五市分别编制了《沈阳经济区三年攻坚计划》,抓好沈阳经济区每一项建设任务的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相继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沈阳经济区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劣势分析
1.区域地位有所下降,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沈阳经济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较弱,在东北和全国的经济占比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限。沈阳的综合竞争力与全国主要城市相比逐年下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2.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形成一体化观念
沈阳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区域成本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享补偿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亟需建立。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不明显,旅游区域发展战略与旅游资源禀赋不协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区域间资金、人才、物资以及信息等重要旅游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8],这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3.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及有代表性的区域旅游品牌
沈阳经济区当前缺乏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导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目标,旅游资源分割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各行政区旅游发展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4.保障机制不健全,深层次合作难以开展
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要想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不仅要在旅游一体化发展方向上取得共识,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相关的保障机制也必须健全和完善。要出台细化的资金、信息、人才等自由流动的优惠政策,政府要推动和引导相关政策的落实,重大旅游项目的落地。力促协作共赢大旅游环境的形成。
(三)机会分析
1.“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多边、双边自由贸易的持续推进以及东北亚国际局势的逐渐缓和,为沈阳经济区参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沈阳经济区作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着“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必将成为全国制造业的政策汇集区和重大工程落地区,相应的工业旅游将大有可为。
2.国家支持东北全面振兴系列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东北振兴的系列讲话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支撑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全面振兴,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东北全面振兴的政策组合,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政策福利,这不仅会直接推动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也进一步增强沈阳经济区在东北振兴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的战略作用。此外,习总书记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立足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对沈阳经济区发展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任务,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威胁分析
1.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随着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东北地区地缘相近、文化同根,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对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会产生替代和削弱效应。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等旅游产品开发成熟地区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分流了部分游客。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政策的逐步宽松,出境游大幅增加,对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市场的拓展形成巨大竞争和严重威胁。
2.旅游资源的局限性
沈阳经济区缺乏独特的旅游产品,即缺乏在全国范围内独此一家、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之前对城市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这也对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威胁。
四、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为摆脱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使文化旅游成为沈阳经济区乃至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分析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制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沈阳经济区“聚合、扩散、连接”的发展要求,推进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实现沈阳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区域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二)构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协调机制
加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强有力的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区域“高层协商决策、部门协调落实、行业协作组织支持促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对接机制,明确各自分工,突出比较优势,设立旅游一体化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旅游发展、特色园区建设、生态环境补偿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设立区域旅游合作公用基金,通过利益补偿机制,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确保区域旅游合作的持久性、稳定性。
(三)打造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
制定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统一对外宣传促销口号和形象Logo,建立统一的旅游品牌,深化旅游品牌内涵培育和载体建设。强化主流媒体、新兴媒体的形象宣传,构建沈阳经济区旅游营销网络。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加强旅游质量、提升游客体验的关键所在。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建设应完善旅游交通体系、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旅游厕所体系以及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发沈阳经济区各类旅游指数、推出区域内旅游惠民政策等。
综述所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既是应对全球旅游竞争加剧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旅游内涵发展的内在所需。只有科学把握发展机遇,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5]闵雪.产业布局优化与沈阳经济区发展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4.2.
[2]文菁菁.浅议开发辽宁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3(7):252.
[3]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8)[EB/OL],[2019-02-25].http://www.ln.stats.gov.cn/tjsj/sjcx/ndsj/otherpages/2018/indexch.htm.
[4]王慧,刘蕾.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44-45.
[6]王幼学.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29.http://www.cssn.cn/gd/gd_rwdb/gd_ktsb_1711/2014nlnsshkxxshdy/201412/t20141229_1460817.shtml.
[7]柳天恩.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及东北亚产业联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4.6.
[8]孙缘,夏学英.沈阳经济欧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及困境研究[J].当代经济,2015(22):75-77.
作者简介:徐丹(1976-),女,辽宁沈阳人,硕士,教授、副译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旅游管理,跨文化交际。
论文作者:徐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经济区论文; 旅游论文; 文化论文; 旅游资源论文; 辽宁论文; 区域论文; 抚顺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