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_职业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_职业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50多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加上各少数民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实用技术人才。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并体现出民族特色,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1.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逐步认识到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措施。截至2005年,部分民族地区各类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已达到50%左右,在有些条件较好的民族县,还办起了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发挥了骨干示范性作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服务及促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初步建立起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和多形式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的职业教育体系。职前培养的学校有高等职业学校、各类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职业高中(普通中学职教班)。职后培训的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培训的人才量大、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各类专业。同时各民族地区以职业中学、职教中心、职教班为主体,以点带面,使职业学校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技术培训咨询中心和实用技术普及推广中心。

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容日益丰富。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职业学校结合城镇和牧区、林区、山区的需要,针对城镇第二、三产业、乡村畜牧业、林产品加工、种植业等,开设了多种专业课程。不仅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保证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还进一步把职教和扶贫结合起来,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配合起来,使智力开发、经济开发、扶贫开发与“星火”、“丰收”、“燎原”计划项目的实施能够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同时,民族地区有效地实行了教育三级分流,使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也能够接受到职业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使他们在脱贫致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少数民族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如西藏自治区依托职教中心,举办时间长短不一的职业技术培训班,昌都地区举办农业技术、藏医、木工、金银匠等培训班192个,受训人数近6000人,使农牧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自1990年以来利用卫星电视培训农牧民达15万人次,有13万余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推广农牧业新技术五十多项。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实施电脑农业专家项目,通过计算机查询适宜各类农作物栽培的技术和方法及防疫、防病、防虫害方面的资料,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种植,使少数民族群众获益匪浅。由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从无到有,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已分布到各民族地区。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职业教育发展在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1.认识不足,缺乏“职教兴业”意识。由于民族地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经济长期的贫困落后使得民族地区部分群众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不求上进的心理,不能认识到“职教兴业”的潜力,更没有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想法。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国家办的职业学校管得过死,一些公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尽管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备完善,但由于运行机制不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有时反而不如社会力量办的学校。同时,大多数民族地区对民办的职业学校也未能设立完善的专门管理机构。

2.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尤为缓慢,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只有32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37万人,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4%。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差,实训场地建设大多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办学水平明显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资金投入不平衡是由有限的资金总量和单一的资金供给渠道造成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只有财政一条资金供给渠道,因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吸引外资办职业学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发达地区职业学校除国家财政渠道外,还有集资、融资办学等渠道。即便是民族地区财政安排的中央转移支付教育资金,90%左右已用于支付教师工资,剩下不足10%的资金用于危房改造,更谈不上扩大和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了。

3.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缺乏市场意识。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要求。办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办学特色不明显,缺少生机与活力。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尚待完善。

从总体看,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大多不配套。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注重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特殊的内在环境相联系。结果是绝大多数人欲学无门,或学而无用,从而逐渐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最终导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不相适应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培养出生产第一线“一专多能”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严重阻碍着职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更影响了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民族地区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种只注重为民族地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已无法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把它纳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优先予以考虑。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是地域辽阔,但环境恶劣,导致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强调发展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时,应因地制宜,着重在巩固“普九”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在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同时,各少数民族自身也要重视职业教育,加强对职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民族地区“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在为少数民族进行职业培训时,要重视把职业教育与具体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及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职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各少数民族要树立学有所用、学能致富的新职业教育观,要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就业观和择业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同时,在民族地区要认真办好以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培训机构。使高中或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接受到实用的职业技术培训,直接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1.针对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本身自然地理环境差、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如果各级政府固定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仅依靠民族地区自身社会经济水平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困难很多。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其中既包括对民族地区财政性投入,更包括对民族地区技术人才的投入。可选派优秀干部、企业家和科学技术人才到贫困的民族地区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关键是抓落实,特别是投入的资金要落实到位。在具体实施时,应该将国家《职业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原则具体化,使之适合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以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有法可依。各级政府要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竞争力、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问题入手,把职业教育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到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下大力气抓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好有关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办学体制、办学经费和职业学校建设等重大问题。

(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1.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以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为着眼点,做到扬长避短,实行区域内经济与区域外经济之间的优势互补。发展职业教育可根据当地民族地区优势的资源特点开办相应的专业。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都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且各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很强。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时,要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如湖南民族地区的张家界职业学院,就可开发当地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湘西民族职业教育学院,可以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凤凰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增设土家族、苗族制绣专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开发本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从而保持民族文化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大对不同民族文化产品的研究,把产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商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当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强调保护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树立即期保护就是预期开发的环保意识。

2.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为实现民族地区农产品升级和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服务。各级政府要支持、引导和规范民族地区的社会力量办学,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加大民族地区招商引资的力度,如“2005中国湖南(香港)投资洽谈合作周”的顺利举行,就进一步证实了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在办学特色方面,要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同利用外资相结合。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发展民族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现实需要,这是民族地区走工业化之路的实际步骤,是消化吸收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如湘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学院可与泸溪的椪柑、凤凰的猕猴桃、古丈的毛尖茶等特色产品的开发与加工企业联合办学;芷江农校可与金秋梨的开发及加工企业等联合办学。实践证明,依附强势企业集团来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四)面向市场,调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和专业设置。

1.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要面向市场,调整具体的办学结构和专业设置。一方面,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民族地区实际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依据就是要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专业设置要根据民族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就开设什么课程。要坚持把稳定、长效、需求量多的主体专业或名牌专业,同易变、短期、需求量少的新专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要面向市场,调整学校的办学结构和培养目标。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在立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专业设置和培训目标方面,可以依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而定。为此,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一些人才交流的中介组织,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使民族地区面向沿海地区的人才流动进入有序化的阶段,减少盲目性,更好地完成转移民族地区贫困农村劳动力的任务。

2.根据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现实,民族地区应当在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急需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实用性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在民族地区的中、高等两个职业教育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例明显偏低。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内,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有它存在的现实经济和社会基础,不可搞一刀切。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职业教育重心可逐渐适度高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应真正让民族地区群众感受到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短、平、快”的现实意义。同时,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积极提倡“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管理体制,办好校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使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切实为推进民族地区大开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标签:;  ;  ;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