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规定--解读“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_世界历史论文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规定--解读“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_世界历史论文

新时期保持党先进性的重要规定——对“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先进性论文,代表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最近提出的党应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概括了当代中国党的建设的最新要求,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了科学的规定,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三个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实践的可操作性。本文从“三个代表”提出的重要性,把握其内容和规定性,以及它的实施有赖于有效的体制和机制的运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和党的章程里,明确规定党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过去是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当前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它全面地、科学地揭示和阐明了党的先进性。但党的这种先进性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规定,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需要在实践中经过长期斗争才能实现的目标。对保持这种先进性所提出的原则和规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坚定不移地进行贯彻。但对揭示的丰富内容和具体的规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根据已经变化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早在共产主义运动初始阶段的共产主义同盟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从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和“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①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科学的规定。列宁在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和后来的第三国际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在同马尔托夫派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指出党是由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最有觉悟的先进队伍,始终与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并由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作保证的先进组织。对保持党在新时期的先进性作了系统和深刻的揭示和阐述。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和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党的建设是在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白色恐怖,以及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破坏作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刘少奇的《论党》、以及邓小平的《修改党章报告》等著作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提高战斗力的有力武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了新的揭示和科学的阐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学说。

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我们不但遇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完全不同的情况,而且需要解决与过去20年的改革开放不同的新问题。目前,国际全球化加快,但占绝对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把它推向资本主义化;多极化虽然步履艰难却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但处在战后另一高峰期的美国,正踌躇满志地把它变成为美国主导化,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因此世界并不太平。苏联解体,东欧演变,虽然使资本主义重新赢得了绝对优势,但要最终消灭共产主义的企图并没有得逞,世界将长期处在“一球两制”的时期。宗教、民族问题和国家利己主义,在科索沃危机期间暴露无遗。西方在批判后现代化思潮中出现的第三条道路正在迅速崛起,它模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观念形态,对处在低潮社会主义的国家将是一种冲击,使我国在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正面临着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严峻挑战。在国内,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期,将长期处在的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发展关键,各种深层矛盾日益显露,进入事变的多发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入WTO 融入世界的经济体系步伐加快,信息化、市场化、世俗化和社会生活多元化,造成的双重效应不可低估。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国内少数用心叵测分子相互呼应,兴风作浪,挑起事端,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充满希望的同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治国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关键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不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对党的先进性作出新的规定,也是为了清除党身上的污泥浊水,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还是党要按照先进性的要求,提高自己驾驭形势的能力,掌握主导权,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三个代表”的建党理论,对保持党在当代中国的先进性作出重要的规定,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建党理论和保持党先进性学说的重大发展。

二、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先进性的前提

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原动力,因而也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黑格尔比同时代的哲学家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发现社会发展的动力后面还有动力,却又把它归结为“世界理性”,马克思则把群众、民族、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最终归结为社会生产力。历史上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打败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最终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因为它代表着“手推磨”和“蒸汽磨”那个时候最先进的生产力②相反,奴隶、农民的起义和战争,虽然破坏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成为推翻旧制度的主力军,但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但建立不起新的制度,反而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所以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会在其政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力量。列宁指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③所以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无产阶级归根结底也是党的先进性质所决定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别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④我国20年的改革开放则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放在中心的地位,不但迅速摆脱10年内乱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尴尬局面,成为建国后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当代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⑤,在“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电气化”⑥的论断中,列宁显然是把科学技术当作那个时代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的。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时期里,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新的科学内涵,深刻地揭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非实体因素,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从生产力的实体因素中分离出来,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近代人类在经历了第一、二次技术革命后,战后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经历了8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到了90年代正在迈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一浪高于一浪,不但迅速改变了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发达国家及其控制下的跨国公司,正在利用他们手里的优势,争夺高科技的制高点,准备在下个世纪打一场增强综合国力经济的世界大战。在历史上曾由于洋务运动诱发出来的康梁变法的失败而痛失良机,和十年内乱时期错过了利用高科技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实现现代化的机遇,使我国成为近现代现代化的落伍者。正处在实现现代化前沿的我国,痛定思痛,正在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以科技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体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迎头赶上,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⑧在下个世纪前半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实现党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 )要坚持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经济建设,把是解放和推动还是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作判别保持当代中国党的先进性的准绳。(2)要坚持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要改革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不仅是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高科技是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制度建设更加重要,在当前就是要通过制度的调整,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发展和壮大自己。(3 )要切实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变到依靠高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社会总劳动的特殊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样是党和国家的依靠力量,必须在政策和组织上得到贯彻和落实。

三、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先进性的保证

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无论在我国古代的人文和教化,还是西方对土地的耕种、加工、照料和改善,都是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观念的产物。同时,文化作为这种产物的积淀,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产生反映的滞后,出现先进和落后的区别。作为先进的文化与精神文明同义,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和表现。因此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有着整合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具有超前性、批判性和预期的前瞻性,即所谓先锋文化,它是引导和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着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不仅如此,作为无产阶级文化还“因为它不但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改造两千多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⑩并把它推向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此外,还因为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在它指导之下建构崭新的文化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1)从而使包括文化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了科学的变革。列宁把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胜利,看作是在俄国实现先进“文化水平”(指广义文化)的手段和前提,却把建设先进“文化水平”当作新经济政策要完成的重大任务。(12)同样,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时期,先后提出建设民族、科学和大众的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无一例外地把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大事来抓。

现今,对于代表着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的强调,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民主法制的改革和建设,还要有思想文化的改革和建设的相配套,并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实现现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的各项任务。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战略任务,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支持,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方向。而文化无论是思想政治道德的意识形态,还是教育科学文化的知识实体,以及社会人文氛围、生态环境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都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而是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强调,又与当前文化领域导向思想的弱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反文化的蔓延无不有关系。社会转型、心态失衡,社会调控手段错位,加上西方文化中腐朽部分和价值观的渗透和盲目和不加批判地被接受,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帝王、神鬼文化充斥荧屏,少数党员干部被灯红酒绿搞得昏头转向,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动摇。李洪志和他的法轮大法以练功强身为钓饵,披着法佛真、善、忍的外衣,从现代科学中搞取片言只语进行包装,干着伪科学的勾当,不但蒙骗相当一部分群众,使不少党员干部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纷纷落马,教训非常深刻。

要坚持党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我国要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出发,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它在当代的中国的代表就是邓小平的理论,要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多元取向和马克思主义一元导向的统一。(2)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积极成果的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意识形态和知识实体为内容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3 )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提高社会主体的素质,重新塑造人的形象。因为一个前进的时代,必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和奋进的推动力,一个欣欣向荣的民族,必有一种生机勃勃昂首向上的精神。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以老三篇为座右铭,在过去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提出要把党员和群众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今天,要实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先进性的归宿

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的最高准则,是制定战略和政策的依据,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与党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站在我国社会变革的前沿和起着重要的推动力是分不开的。在当代的社会生产力中作为劳动者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被列宁称之为首要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则“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工具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3)它“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4)因此,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来说,与剥削阶级政党不同,“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16)又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17)邓小平也说,“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8)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贯宗旨,今天对它的重申和强调,是同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分不开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现今在中国没有一般政治力量可以取代共产党。但历史也一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和自己的蜕化变质。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名相魏征一再告诫唐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在当今的中国“成也党,失也党”,现实已经一再向我们明示,半个世纪前黄炎培老先生在延安同毛泽东关于朝代兴衰更迭,和党掌权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清明的担心的对话,现在看来并不是多余的,迄今仍有重大的警示作用。关键是能否从严治党和继续保持着党的先进性。同时,原始资本积累现象的存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在转轨中出现的真空和漏洞,社会的迅速世俗化引起社会角色从政治人向经济人的变换,权力错位和权力寻租的出现,一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肆虐,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欺压群众,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对此要有高度的警觉。此外,也是为了避免重蹈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而复失的覆辙。苏联的演变,固然有其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不放一枪一弹顷刻瓦解,却令人费解,其实它的真正敌人不是布什,也不全是少数反革命分子,而是执政党严重脱离群众和政府官员的腐化堕落。当今苏联社会的真正得益者不是自由市场的老板,而是由少数政府和企业官员蜕变成为垄断社会三分之二的财富的寡头,它再次向我们证明“灭秦者非六国也”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真理。

为了保持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 )要摆正党群和政群的关系。群众不是鱼,而是党离不开群众,这是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反复说明的一个真理,我们的权力是群众给的,而不是相反,党、政及其领导者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在《联共(布)党史》的结束语中,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安泰不断从大地这个母亲中不断吸取力量,使他成为战无不胜的英雄,一旦敌人识破了他这个秘密,把他同大地隔开来,就被打败了,用此来喻示领导和群众的生死存亡关系。(2)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9)“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0)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利益的根本。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保证。要同一切损害和破坏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利益的保证。(3)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不是靠党代替,也不可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觉自愿的奋斗才能实现,要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要解决好新的历史时期依靠谁,维护谁的利益和向谁负责的问题,重申依靠广大人民就是依靠工人阶级和群众的大多数,维持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要向群众负责,把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坚持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标准。

五、关键是要筑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

“三个代表”是对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揭示和论述,它们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又是一个处在不同的层次构成的系统。其中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证,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归宿,它们之间既不能彼此割裂,又不能相互否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三个代表”从前提条件、保证方向到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所作的深刻揭示和科学论述。首先,它体现了“三个代表”与党历来坚持贯彻的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坚持革命和建设为中心内容的政治路线,坚持贯彻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思想路线,和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组织路线,是相一致的。其次,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以及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发展是非得失的标准,是相一致的。最后,“三个代表”构建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中心内容的党建理论,既包含着发展生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事实判断,又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推进文化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判断,充分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以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归根结底是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新时期建党理论的提出十分重要,但有了正确的理论不等于在实践中会自然而然得到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理论得不到贯彻,或把真经念歪了并不鲜见。所以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把这个理论变成一种政策,筑建一种体制和造就成为一种能保证其实现的机制。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关键是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他多次说过,“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很难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实际解决领导制度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1)又说“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22)应当指出,今天的情况已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市场化、竞争化和民主化,要求实现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信息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又为它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物质手段。中国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党的建设也不例外。要实现党建理论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此要调整制度,改革体制和转换机制,要构建一种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坚持和贯彻结束领导干部终身制和任期制,不但要加强领导干部的自律,要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权力只能用权力来制衡”(孟德斯鸠)、“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阿克顿),要建立一种对干部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的制衡机制,保证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

标签:;  ;  ;  ;  ;  ;  ;  ;  ;  ;  

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规定--解读“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