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概念股上市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股论文,香港论文,中国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中国概念股的内涵及发展
中国概念股是指具有大陆背景的,其业务开展、资金来源或决策机构等主要在大陆的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根据香港及大陆有关专业人士和学者的提法,中国概念股主要包括H股和红筹股。
H股公司是指在中国大陆注册, 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时还可能在纽约上市)的公司。H股一般以人民币标明面值, 以港元进行认购和交易。自1993年7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以来, 我国政府已经先后分四批选择了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到香港上市。 (注:1993年至1998年各年到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数目依次为6家、9家、2家、6 家、16家、2家。而我国政府公布第一批境外上市公司数目为9家,第二批22家,第三批为7家,第四批为38家。前三批均已上市完毕,38 家企业中仅有山东华能(N股)和天津中药(S股)两家未在香港发行股票,第四批尚未全部到海外上市,但已有5家在香港上市。)H股是我国政府为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而开展企业海外上市公司的实验形式之一,其以香港的英文拼写——Hong Kong 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作为该类海外上市公司的简称。类似的,还有N股(纽约上市)、L股(伦敦上市)、S 股(新加坡上市)和T 股(东京上市)。由于香港的回归祖国以及其本身近邻大陆的优势,H股形式显然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首选形式。
红筹股公司是指在香港注册并上市,由中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控股达35%以上的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注:有关红筹股定义并无确切表述,也有人将30%以上股权由中资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股票称为红筹股,如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和道亨证券。)红筹股公司是作为中国企业改革深化发展和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一种中国特色筹集外资的形式出现的。其组建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香港的中资企业在香港股市买壳上市,另一种即所谓“窗口模式”,是指中国大陆各省、部、委将其所属优质企业资产组合起来直接在香港上市。至于“红筹股”的名称由来颇有一语双关之效。其一是相对于香港股市的“蓝筹股”而言,起源于美国人玩扑克下赌注时所用的筹码(蓝色最高、红色次之、白色为低),引人证券市场即蓝筹股为规模较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股票(通常就指恒生指数成份股),红筹股是在经营规模和投资价值上相对次之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二是因香港红筹股公司往往具有一定的大陆政治背景而得名,这与我们常提到的“红色中国”、“五星红旗”之“红”字含义相似。
相比较国内A、B股而言,H股显示出较强的筹资能力。仅以1997 年为例,包括16只新上市H股在内的39家H股国有企业,就从香港证券市场集资1140亿港元,相当于国内A股市场1997年集资总额的1.8倍。即使与香港股票每年新市场公司对比,H股的融资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如表1,平均每年H股新上市融资额在香港股票市场比重达到30%以上。另外,许多H股发行上市时,大都获得了较高的超额认购倍数,如第一批上市的9只H股票中,除上海石化和渤海化工分别因盘子较大和发行价格较高外,其余7只均大于10倍, 而青岛啤酒和昆明机床的超额认购倍数甚至分别达到109.47倍和627倍。即使在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股市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兖州煤业4月1日在香港上市,仍获得了8倍的超额认购倍数。同年3月, 资产重组后的中海发展(原海兴轮船)在港配售28000万新股时,也一举获得了2倍的超额倍数。
表1 H股的融资能力在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比较
1993
19941995
1996
1997
新上市公司数
64 51 26 48 71
筹集资金总额26.46 16.988.08 31.22 81.00
(10亿港元)
H股公司上市数
6 9
2 6 16
H股筹资总额 8.14
9.792.00
6.83
31.3
(10亿港元)
筹资所占比重(%) 30.76 57.66
24.75 21.88 38.64
资料来源:《香港回归后其资本市场的角色》,孙谦、俞承璋,《港澳经济》1998年第8期。
红筹股筹资能力较H股和国内B股更为强大。从1993年至1997年9月,红筹股集资额为981亿港元,合140亿美元,远超H股574亿港元(约合82亿美元)和B股30亿美元的集资额。1997年香港新上市红筹股12家,筹集资金396.1亿美元,占当年香港新上市公司筹资总额的48.9%。有关1993年至1997年各年红筹股及H股公司筹资数如表2。
表2
红筹股公司与H股公司在港筹资总数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H股
1276 255998
5500
红筹股 831 415
1697
7000
总数 2107 670
2695 12500
资料来源:〔港〕《中国评论》58页,1998年(1)。
二、中国概念股的发展对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意义
(一)中国概念股的发展对香港的意义
1.保证香港政权的平稳过渡,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在50和60年代,英资集团凭借其政治地位和雄厚的资本垄断了香港;在70和80年代,香港中资企业渐渐崛起;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随着“九七”回归的政治因素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资企业在香港经济实力日渐雄厚,一部分英资财产为中资公司所承接,从而保证了过渡时期经济的平稳和繁荣。中国概念股在香港的长足发展意味着能将内地的一些关键和优质的产业与项目带到香港股市上来,这吸引了众多的国际资本流入香港,对香港经济繁荣及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发展都极为有益,从长远看,不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中国概念股以及中资企业在香港地位的提高,都是完全符合历史潮流的,这种历史性的调整将会为香港以及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2.改善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和股市行业结构。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在80年代和90年代已经向服务业偏移。1995年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84%,而制造业仅占8.8%。 香港股市的产业构成大体上反映了香港经济结构的状况。1997年9月底,香港股市地产类股票市值比重为31.0 %,综合类为26.0%,金融类为23.2%,公用事业类为10.3%,工业类为7.2%,酒店类为2.0%,其他为0.3%。截至1997年10月6日,红筹股56家中,除6家侧重在金融、地产外,其余50家均为综合类公司, 在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31%的综合类企业中占有27%;H股35家,除3家专注航空运输和1家专注地产开发外,其余31家均为工业类企业, 在香港为数36%的工业类企业中占有15%。由此可见,中国概念股改善了香港股市的产业构成,从长远来看,有助于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
3.帮助确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自90年代以来,香港已经开始向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方向发展。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交易大幅增加,1997年3月, 香港认可机构对中国内地债权就达467亿美元,负债为386亿美元。香港也是中国的最大的外来投资者,1996年,香港在中国内地投资达1002亿美元,占中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的58%。中国概念股在香港的上市,更使香港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集资的重要基地。1993年至1997年9月,红筹股、H股通过上市和上市后集资共获19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企业境外集资的78%。 根据香港《基本法》,香港保持高度自治,有独立的金融和货币制度,因而中国概念股在香港的上市,对于香港向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演变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概念股的发展对大陆的意义
1.为大陆经济建设和国企改革筹集资金。资金不足,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要实现“三年解决国企亏损问题”的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中国概念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重大作用。据官方估算,为使我国国有企业改变现状,至少需要10000个亿,其中三分之一需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由此中国股票市场(A股和B股)每年要承接1100多亿,以每股平均价6.0元计算,也就需要180亿的新股发行和2400亿的进场资金(二级市场)。就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来讲,A股和B股市场恐怕很难胜任。因而,把眼光放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建设资金成为必然的选择。而香港邻近中国大陆,并且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中国概念股的发展定然不会有负众望,并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和国有企业的脱离困境做出巨大的贡献。
2.成为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积累经验和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尤其近几年来,全球经济普遍萧条而中国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许多国际投资者都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乃大势所趋,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潮流。虽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暂时放慢了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但此时中国概念股正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参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极好场所,同时也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积累了经验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为中国国内A股和B股市场的规范完善发展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革提供借鉴。我国的A、B股市场发展时间还不长,在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而香港证券市场有百年历史,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中国概念股在香港的上市,可以使大陆证券主管部门增加一些关于香港当局在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市场制度完善等方面的更为直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际经验和国际惯例,为中国大陆证券业的完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更加现实和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