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定位: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反思
杜晓杰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 由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误解,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陷入了大人文教育的误区,原本以一般写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写作课,有被整合为人文教育的危险。高校应用写作课是素质教育能力特征的重要表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应该重新梳理一般能力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认识应用写作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也应该围绕一般写作能力教育为中心,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三方面着力,构建全新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写作;一般能力教育;教学改革
应用写作课是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的公共类或基础类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撰写应用型文体的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这门课程在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一般能力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应用写作教学并未因为其实践性特征而得到重视,反而在大人文教育的命题下扭曲了自己的本来样态,不断向人文教育的方向改革。这种尴尬处境和偏离应用写作本质的改革方向,都源于对应用写作的功能和其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定位的误解。因此,要想走出应用写作教学的困境,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功能和定位,对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方向指引。
一、素质教育与当下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误区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导方向,也是各具体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引。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具体推进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却逐渐被误读和缩小,直接导致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出现较大偏差。
杨叔子和余东升[1]认为,素质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自由发展,其中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共性要求。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缺一就不完整。史宁中和柳海民[2]认为,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了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三个层面。可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成长,以纠正当前应试教育对于知识储备的过度强调。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素质教育逐渐被人文教育、文化教育取代,最终被窄化为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以外的文史哲知识的补充教育。在史宁中先生所列举的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中,学识特征和品质特征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能力特征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突显。
在这种素质教育观的指引下,一些实践性课程的处境就变得极为尴尬。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的实用目的相当明显,不能为学生提供类似文学、历史这样的文化素质资源补充;另一方面,为了迎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实践性教学又不得不努力向素质教育靠拢,反而逐渐弱化了对自身实践特性的坚守,教学效果愈发不尽如人意。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便走入了这样的误区。
在热应激情况下奶牛出汗多,水的需求量上升,应给奶牛提供无限制、新鲜、干净的饮水。水槽应经常清洗,每周用漂白粉消毒1次。水槽应放在遮荫且奶牛易喝到的地方。
解决问题能力。在应用文体中,无论是上行文还是下行文,都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诉求,要求和锻炼应用文撰写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写作课的这一特质,也就决定了其以学生具体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目标设置,也决定了其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这门实践性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当然,应用写作也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学科,也承载了大量的人文内涵,历史上的很多应用文,都成为文学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等,既因为逻辑严谨、结构明晰而成为公文佳作,也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承载而成为文学上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应用写作的根本目的仍在于处理现实问题,而非传播文化知识。这些被视为文学名篇的应用文,在写作之初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文学魅力的生成依赖的是作者本身对于公文文体的娴熟运用和自身才情的恰切灌注,属于客观产物,而非主观设定。
其次,从教学手段来说,应用写作教学必须坚持案例教学法。对于实践性学科来说,案例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教学具体内容和教学要达到的最终成果样态。既有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效果最为明显。对于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必须围绕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偏离了这一中心,就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滑。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may enhance the efforts for better population awareness regarding CRC screening.
由于应用写作课的功能和定位即对学生进行一般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能力培养手段的改进与提高理应是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重要和唯一方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一方向不仅不应被弱化,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应用写作是为数不多的以学生处理现实问题能力为培养目的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工作能力的锻炼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一般写作能力培养指向,探索更有效的能力教育手段,而非将应用写作教学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二、一般能力教育:应用写作教学的核心功能
公关管理能力。作为社会动物,人总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必然会面对公共关系问题,也有可能面对管理协调问题。一定的公关管理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从政治层面来讲,自从文官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以来,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运作都依赖公文系统来执行。作为社会公民,正确地理解各种行政公文,是确保自身政治利益的基础;作为文官体系的成员,正确地使用各种公文文体,是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展开的基础。从商业层面来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商务文书往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未来从事的都是具体的经济生产活动,必然需要接收和撰写大量的商务文书。从管理层面来讲,大到政府机关,小到小微企业,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文书保证日常运营的秩序化。而应用写作教学,恰恰满足了上述三个层面对于毕业生的要求。
出版业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VR技术的特点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结合出版社资源,将VR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出版+VR转型的新业态。
思维判断能力。由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所以应用文体都要求逻辑鲜明、结构清晰、论证严密。在文章结构上,要求对应用文撰写事由的源起、内容、策略等有完整的论述。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途径。而且应用文的写作,都源于现实需要,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撰写的。这就锻炼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用写作教学是对于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与专业课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导向不同,应用写作指向的是一般的写作能力教育。但是,这种能力教育并未停留在文体写作的层面,而是以文体写作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包含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公关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能力矩阵。通过应用写作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上述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能力培养。
本文采用Opricovis[19]提出的模糊值转清晰值 (Converting Fuzzy Data Into Crisp Scores, CFCS)方法将模糊评价语言变量进一步转化为清晰值。
信息处理能力。应用写作包含公务文书写作、商务文书写作、法务文书写作等,这些文书的写作,都牵涉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对于公务文书而言,事先需要做好调查分析,对事件的过程、文件出台的背景等要有综合的了解,这样才能写出合格的公务文书。而商务文书和法务文书的撰写,更需要对大量事实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取舍。所以,应用写作学习对于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归纳信息的能力,都是很大的锻炼和培养。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已经成为每个人面对的日常状态。高效地接收信息、搜集有效信息,就成为在信息冗余社会中突围的重要途径。应用写作对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正满足了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三、一般写作能力培养: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唯一方向
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体两翼,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课程的设置,意在为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素养;而应用写作,正是为了提高学生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工作要求。所以,应用写作课程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对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的的最直接践行。高校领导以及应用写作课程从教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对应用写作的功能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将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引向正确的方向。
首先,从教师的主体性角色来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应用写作课的课程本质,牢固树立一般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意识,并向学生明确讲授应用写作课的设置目的和重要性。只有教师率先认识应用写作课的课程性质,进而树立牢固的课程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能力教学组织课堂活动。只有通过教师让学生明白应用写作课的现实重要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打破当下应用写作课的尴尬局面,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应用写作教师自身主体意识欠缺,认为应用写作课在课程体系中属于边缘化的角色,是为了满足学生学分要求而设置的,导致授课过程照本宣科,没有真正意识到应用写作在学生思维锻炼、就业能力、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课程主体意识的欠缺,是导致当下应用写作课在高校尴尬处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高校应用写作教师的思想教育,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应用写作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应用写作对于学生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才能找准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才能引导学生加强对这门课的重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撰写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应用写作教学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大量例文的剖析,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征;通过写作技巧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概而言之,应用写作的教学必须以实践性为旨归。这种实践性指向,使得应用写作课程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和机械性,确实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是,对于应用写作这类实践性课程的改革,必须尊重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而不是弱化这一特征。然而,随着教育改革中对素质教育的误读,应用写作教学也开始以所谓人文教育为改革方向。有学者提出:“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本写作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素质。”[3]这种改革方向,已经偏离了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造成应用写作与人文课程的同质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逐渐弱化了对应用写作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考核,加大了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力度,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贫弱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在案例教学中,也要改变当今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掌握应用写作的技巧。在历次的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学手段的变革。就广西艺术学院而言,应用写作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问三答”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师追问,学生应答;学生互问,教师评答”。上课伊始,教师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请学生就课程内容提问,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提问之后,教师就授课内容追问学生,就一些关键和重点问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是学生彼此发问,互相辩难,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帮助学生解决有争议的问题。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应用写作课的授课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教学目的完成也较为到位。
动手失败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是不可避免的情形,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也有学生对制作过程的错误理解和不熟练问题,也有仪器的质量问题,也有偶然性因素。面对失败,如果让学生引起情绪上的问题,而多次往复必然会产生动手畏惧。其实学生动手操作时的失败,是一种求助的信号,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防止学生失败情绪的蔓延。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先告诉学生,综合实践中动手制作是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没有做好活动的学生。学生反馈给教师没有完成的原因,找出原因,纠正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最后,从教学媒介来说,应用写作教学有必要打破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90后”“00后”大学生的媒介生存实际,将手机纳入教学媒介体系,利用微博、微信等,将应用写作的课程内容编排为适合这些终端阅读趣味的形式,通过全方位的教学内容渗透,营造应用写作教学、学习的场域空间,一方面增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应用写作教学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科技产品、前沿技术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若仍然停留在照本宣科、单向讲授的阶段,必然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既然是能力培养,那就应当利用科技时代的媒介优势,为学生营造能力提升的全语境。在新媒体时代,应用文体已经不再停留在纸质媒介上,政府公众号不断涌现,手机终端也成为应用文文体展示的重要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符合应用写作要求的一些典范性作品,通过自己搭建的教学平台转发、共享出去,使学生真正接触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体,从中学习。除此之外,对于网络流行的异型辞职信、应聘书等,教师也应该及时追踪,对这些异型应用文作品进行点评,借助学生身边的网络案例,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承担了大学生一般写作能力培养的重任,而能力培养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面向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必须牢固树立能力教育的理念,围绕能力教育这一中心,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三方面着手,探索新媒体时代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路径,构建应用写作的全新教学模式,进而完成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 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J]. 高等教育研究,2009(6):1-8.
[2]史宁中,柳海民.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教育研究,2007(8):10-14,57.
[3]赵建伟. 充分发挥应用写作课的素质教育功能——高校素质教育课应用写作教学探索[J]. 写作(上旬刊),2014(10):4—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19( 2019) 7-0031-03
作者简介: 杜晓杰(1987—),男,河南漯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社会学与审美文化。
收稿日期: 2019-04-20
修稿日期: 2019-05-12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艺术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7JGA256)。
(责任编辑:秦福利)
标签:应用写作论文; 一般能力教育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