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

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

陈玉凤[1]2003年在《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灵魂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未来教育的成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科带头人的带动。所以,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需要。造就高质量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关键。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遵循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才能使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关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实际调查表明:①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一般要经历准备期、适应期、积累期和成熟期四个相互衔接、发展水平又有所区别的时期。②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其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及其结构不断提高和更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目标到反馈的自我监控过程。③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结构主要由职业道德素质、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构成。故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着眼于认真遴选,确定对象;分层培养,递进提高;严格考核,动态管理。惟有如此,才能使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惟有如此,才能使培养不流于形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考察当前我国学科带头培养的主要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培养模式都是为中学学科带头人或教育教学专家的选拔、培养而建构的,并不是对学<WP=4>科带头人整个成长过程的选拔和培养。从国外有关教师职后培养的文献资料看,国外比较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职后培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进修体系,既有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也有合格教师的培训提高,使中青年教师进修具有连续化,满足了他们不同成长阶段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根据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的一般趋势,我们认为要把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宜采用递进式培养模式,实施分层递进培养。在总结与借鉴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从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内容的设置、评价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完成了该模式的建构,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际的操作,希望该模式能给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提供一个借鉴,帮助他们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动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科教兴国”,同时也希望该模式的推广使用能促使各学校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从而更有利于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佚名[2]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研究指明[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罗文标[3]2006年在《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成为超出物质资源之上的第一资源,而我国却面临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的问题,从知识创新的视觉出发,以知识创新过程为主线,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本文首先运用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人力资本形成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了知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揭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知识转化叁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探讨了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动力与阻力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了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五元素培养模式”。 其次,在分析了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后,运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高校建设学科群的质量保障机制;由政府、市场、企业和高校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四元运行机制”;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以及以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为主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然后,从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内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潜在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入手,提出了基于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叁创新培养途径”和方法。 最后,本文以深圳艾默生—雅达电子有限公司“贯通式”合作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工程硕士)的成功案例,验证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阐明了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高校和企业)知识创新,确保高校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提高办学水平,建设成研究型大学,企业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提高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本文试图为我国高校和企业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提供指导。

卢伯春[4]2013年在《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开拓体育名师研究,致力于培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高端人才,探索培养体育名师的新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建构主义、课程开发、成人学习等理论,在分析了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优化的策略,为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建议,为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改善上海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育人才资源。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缘由,研究意义、方法及设计,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规约,并对就与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阐明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课程开发理论等对体育名师培养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非体育学科名师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并归纳国内有关体育名师及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第叁章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体育名师的概念、内涵重新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名师应有坚定的体育教师职业信念,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体育专业能力等素养;体育名师要有榜样作用、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体育名师的成长主要分为五阶段:职前启蒙期、入职关键期、在职突破期、成名后分流期、思想沉淀期。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表现为外部培养和内部驱动的作用力在体育名师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培养的方向由注重运动训练、教学、科研能力,向注重体育教学、科研转变。第四章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调查表明,体育名师基地在培养基地学员职业信念、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不够,部分学员教学反思水平不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科研能力有待继续提升等。影响学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学员自身因素、基地培养过程中的导师团队聘用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以及对学员学习结果监督不力。第五章基于对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思考,提出了优化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策略,1)要转变基地培养的价值观、教学观、时空观;2)培养方案要向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内容多样化、评价制度科学化方向发展;3)要注重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4)关注基地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5)培养方式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养组织形式和导师指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法,批判性反思的质变学习法、导师与学员互动的研讨法、发挥基地学员特长的示范法等培养方法;6)建立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体育名师基地的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精准执行。

刘子云[5]2012年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良好学术素养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懈追求。系统研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对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揭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特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广西区域生境为考察背景,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探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对个案选择的缘由及其所挂靠组织的历史变革、民族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平台搭建、民族学科研特色与研究生科研性格的养成、民族学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等命题进行了探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民族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为: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为学术型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诸如学术演讲、田野调查等,并通过这些平台,系统培育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理论和方法、把握学科前沿、独立探究问题等学术素养,最终培养满足民族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需要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人才。

冉红琼[6]2016年在《理实一体化模式下中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成就颇丰,在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国家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库之一。尽管在国家、学校等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并且探索出了一些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师资的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更高的职业教育而言,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课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为提高中职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中职毕业生水平,为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参考,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培养模式,重视专业课教师队伍“双素质”的培养。基于对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和对相关教育报告数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中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规模和素质两个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师比高,兼职教师、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紧缺,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合理。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本研究进一步剖析出上述困境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经费、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教师及职前培养等因素。在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上,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的相关因素,借鉴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提出建设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几点建议及对策:第一,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中职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第叁,中职专业课师资培养院校要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第四,中职专业课教师要自我调节,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本研究的可能贡献在于为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些许较为可行的建议。首先,研究对象限制为中职专业课教师队伍,使得研究更具体化。其次,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更多样化。再次,本研究是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的视角来开展的,将这一模式与中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使得培养模式更具创新性。最后,为使研究更可信,本研究调研对象更全面,将中职专业课教师、中职学生及企业相关人员纳入调研范畴。

袁智强, 陈清华[7]2006年在《中学数学专家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中学数学专家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以109个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例,提出了以"送培到校"为主,"集中讲授"、"学术研讨"、"网上学习"和"教育考察"为辅的专家教师培养模式,并详细论述了该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情况。

郭敏[8]2012年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鉴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的背景,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等,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历程、新中国高校教师有关职后教育政策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与考察,力求在把握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全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研究正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研究假设、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与难点、拟创新之处,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学者的理解有所的不同,其中包括诸多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度比较高的概念;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也有着比较厚实的根基,但主要涉及中小学教师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体育教师个体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努力,也需要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环境中各种促进因素的和谐。职后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章,国内外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早在17世纪末英国已出现教师职后教育。从1944年《麦克奈尔报告》的颁布到1972年《詹姆斯报告》的产生以及20世纪初的终身教育思想影响,由法国保罗·郎格朗提倡的“职后教育”现已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国外高校,尤其是一流的高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有效机制促进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和保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水平。国内,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60多年的历程中,历经了因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政策而显现出不同历史特征的六个阶段。第叁章,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研究。现行国家有关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政策和遍及全国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组织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保障,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制度的实施是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主要有“在岗”与“离岗”两种教育方式和多种教育形式与内容,多数教师趋向于“在岗”的职后教育方式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不同职称与学历背景的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别;目前,国家还缺乏对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性政策和专门指导理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与分类形式还存在不足等。第四章,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思考。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表现特征,在分析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有关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资格证制度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不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与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曾能建[9]2010年在《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福建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主体、教师准入机制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研究教师教育,我们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反观历史。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梳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探索福建目前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研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建国以来福建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序列可纵向地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1949-1965),教师教育的断裂(1966-1976),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既有加强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等经验,又有“文革”破坏教师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培养链条断裂等教训。基于历史考察,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福建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改革问题、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措施。最后一章,在对福建教师教育历史的考察,以及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展望。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文革期间教师教育中断导致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教训,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出在完成叁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要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定位于师专层次的培养,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为主,高中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4+0、4+1或4+2模式培养。福建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教师教育素质上,注重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宫静静[10]2018年在《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文中指出教师,人类社会的“灵魂工程师”,要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语文,一门中国人受用终生的学科,活到老,学到老。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在语文学科教育、学生学习成长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级教师,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具有先进性、又具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在推动语文学科教育发展以及促进受教者身心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怎样发挥特级教师在教育行业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共五批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践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世纪山东省五批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及影响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试图总结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首先,笔者从整体上对新世纪山东省五批特级教师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到新世纪以来的每一批次,从评选特级教师时所在学校、教师性别、所获荣誉、特级教师的推荐方式、发表的论文论着、主持参加的实验课题、执教过的公开课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具体研究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其次,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重点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学科的爱、教学反思、立足实践搞教研、不断学习、执着于写作、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从教育政策、学校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同事读的帮助、机遇等方面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因素,尝试总结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最后,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读师范生提供发展建议,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地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D]. 陈玉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2].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3].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罗文标. 暨南大学. 2006

[4]. 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D]. 卢伯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刘子云. 广西民族大学. 2012

[6]. 理实一体化模式下中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冉红琼. 湖北工业大学. 2016

[7]. 中学数学专家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C]. 袁智强, 陈清华. 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8].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 郭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 曾能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 宫静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