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高变动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高度关注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一方面,产业结构必须适应越来越频繁与复杂的变动;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相互伴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成为紧密联系的两个相对独立运动的经济现象。众多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中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转换总是正相关的。但由于种种因素,产业结构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产业结构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本文拟以产业结构高效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勾勒出一个分析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基本框架。
一、产业结构高效化应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现代经济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高速变动。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一方面,经济结构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是否是一个持续稳定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关联效应决定了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结构关联的断裂将导致新技术创新扩散的断裂,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受到严重限制。经济结构中最核心的就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各产业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和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与产业发展相联系的诸元素间关系的总和。根据系统科学中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产业结构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自身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合理地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切实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结构优化指一个动态的行为,使某一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的主要是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内在推动力,获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高效化。从动态分析来看,传统理论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应包含着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机制促使两个过程的顺利实现。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是产业结构思想中发展最早也是看法最成熟的一个方面,从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探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完整性,而从区域角度,则要求产业结构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特征;二是产业发展速度的均衡性,各产业间增长速率差距较合理,且关联比例均衡,不出现某产业或部门生产能力的严重短缺或过剩;三是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合理化概念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各产业或部门具有协调性,形成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使产业间能做到相互服务、相互促进,各自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发展为代价。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思想出现相对较迟,从1940年的克拉克法则,到库兹涅茨对产业增长速度变化趋势的研究、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罗斯托主导产业理论等等,认为从较长的时间看,产业结构内各产业及产业内各部门都会有成长、成熟到衰落以及处于高速增长、平稳增长、低速增长或负增长的变动。这一过程中,总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或部门,成为潜在的高增长产业或部门,成为现实的高增长产业或部门,增长减速并逐步归于平稳增长,增长势头被新的高增长产业或部门所取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包含着几个重要的过程,一是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过程;二是产业或部门内技术水平的提高过程,;三是生产要素密集程度构成的变动过程;四是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过程。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产业结构的演进符合客观规律,并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
在此,我们认为,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所包含的两个方面,都是对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认识,而只有产业结构高效化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绩效的最终落脚点。以往,对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化的认识与研究经常被包含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论述中,或者被忽视,应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独立出来。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包含着几个重要的过程,一是低效率产业及其部门比重不断下降,而高效率产业及其部门比重不断地增大;二是各产业及其部门技术水平、工艺装备水平等不断地上升;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四是产业及其部门结构的变动符合区域要素禀赋条件,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两个过程还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产业及其部门比重的此消彼长,二是各产业及其部门内部经济效益普遍的不断上升。可见,对产业结构高效化的追求不仅可以使某一国家或区域对产业高新技术化、深加工高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大力追求,而且,任何国家或区域,若能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效化,并围绕高效产业建立一个结构紧凑、相互协调而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将不会更好的实现经济活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追求。
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测定原则
为了不仅在理论层面、战略高度上把握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内涵,而且从统计意义上把握产业结构高效化,以便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及咨询建议,有必要构建产业结构高效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定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性与可行性。
指标项的确定,既要从现实状况出发,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看到其必须能系统、准确的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绩效的实际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更进一步讲,指标项还必须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先进性。因此,对各项指标的定义即反映的某一角度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的明确,界限要清晰。同时,指标的含义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资料可作为核算基础,即能充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
(二)特殊性与可比性。
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整体,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每一个指标都要恰当地表现客观现象的某一特征,否则,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第二,指标之间要保持联系,缺少了指标之间的联系,指标体系就无从谈起。因此,指标项确实能反映出某一国家或区域特殊的产业结构高效化的状况,反映了分析对象的国情国势,从而有助于最终采取手段,借助于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研究对象的要素禀赋优势。同时,指标项应能满足纵向可比与横向可比的要求。即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研究对象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在同一指标体上的定义区间、数量化标准等应相同,相互间可加、可比或经换算后可加、可比。如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横向比较即将相同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比如说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高、中、低经济效益产业比重的对比,来分析研究对象产业结构高效化的相对水平。纵向比较则是对研究对象不同发展阶段上(比如说人均国民收入300美元、500美元、800美元、1000美元),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水平的比较,来获知研究对象产业结构高效化的程度与速度。
(三)导向性与规范性。
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统计为基础,设置要少而精,不可贪多求全,要突出重点。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参照系能够用于指导和安排工作规划。同时,产业结构的认识可以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的重要性取决于决策者对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基本认识。如果必须限定,事实上也就规定了某一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行为目标。因此,本指标体系的测定应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测定结合,才能形成更为正确的决策。
三、产业结构调整高效化的测度指标
(一)基本估算,其主要反映为对各个产业及部门经济影响力、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从一般意义上反映了研究对象的产业结构高效化的变动状况。具体包括:
1.产值比重指数,反映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实力以及对更大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如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某省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V(i)=X(i)/x(i)
等式中,V:产值比重指数;X:更大区域产业产值;x :测算区域内产业产值;i:第i个产业(i=1,2,……n)。
2.人均产值密度指数和人均产量密度指数,最直观的反映了区域劳动生产率。
Z(i)=X(i)/N(i)
等式中,Z:人均产值密度指数(人均产量密度指数);X:区域产业产值(区域产业产量);N:区域人口数;i:第i个产业(i=1,2,……n)。
3.比较人均产值密度指数和比较人均产量密度指数,用以反映较小区域劳动生产率与较大区域劳动生产率间的对比关系。
G(i)=Z(i)/z(i)
等式中,G:比较人均产值密度指数(比较人均产量密度指数); Z:更大区域人均产值密度(人均产量密度);z:测算区域内人均产值密度(人均产量密度);i:第i个产业(i=1,2,……n)。
4.综合消耗产业率指数
等式中,X:总产值;i:第i个产业(i=1,2,……n);o:基期;t:末期;U:综合消耗产出率,该指标值大于1, 说明区域产业的综合效益有所提高,处于良性发展之中;指标值小于1, 说明综合效益下降了;指标值等于1,说明综合经济效益未发生变化。一般而言,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消耗产业率指数应逐步提高,否则,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问题。
5.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指数
等式中,Y、K、L:产值、资本与劳动力数量;i:第i个产业(i=1,2,……n);J: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指数,其反映了总的投入产出关系,是观察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在等式中右边第一项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总的经济效益,第二项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前的总的经济效益。两者相减的结果若显示上升,则意味着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反之则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同时,若S 的值偏低(此概念可用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则是由于产业结构中的内耗及消耗因素所致,例如产业间的联系方式不当、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间的重复建设与重复生产、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等。
6.综合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数
等式中,v:综合技术进步速度(根据生产函数推算);N:区域总产值;o:基期;t:末期;E:综合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数, 其反映了整个区域经济的综合技术进步速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数值大于1, 说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品量占社会总产品量的比重上升,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大;数值小于1,情况则相反。 该指数也集中反映了新技术、新发明在各产业及其部门的推广、运用状况。
7.区际输出指数(包含两个指数)
等式中,M:更大区域输出产值;m:测算区域内输出产值;N :测算区域内总产值;i:第i个产业(i=1,2,……n);S[,1] :区际输出指数一;S[,2]:区际输出指数一。一般而言,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状态一定程度上依存于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其向其他区域的产业区际输出(包括国际输出)能力,也反映了该区域产业结构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因此,S[,1]和S[,2]两个指数数值越高,意味着该区域产品的区外需求越高,该区域产业结构越高效。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估算:
这里,可以采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对增长速度影响的常用方法:转移-份额分析(Shifts-Share Analyses)。 其基本思路是:地区经济增长率是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因此,直接决定地区增长率高低的因素,一是各产业部门的增长率;二是各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权重。这样,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可以从产业构成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予以统计说明。
转移-份额分析是以一定时期内全国或大区总产值(评价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或工农业总产值(评价农、轻、重结构),或工业总产值(评价工业结构)的年增长率为基准,测算某一区域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相对于全国或大区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这种偏离,主要是由区域份额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构成,形成了三个相关的分析指标。同时,该分析方法也可用于某一产业内部部门结构变动对该产业增长所发挥的作用。
计算公式如下:
等式中,e:区域经济增长总量;E:全国经济增长总量;o :基期;t:末期。
A[,1]:全国增长份额,是以全国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 当假定各区域均按此增长率增长时应达到的增长水平。总体转移指数为正时,反映了区域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而负时则反映了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等式中,e:区域经济增长总量;E:全国经济增长总量;i:第i个产业(i=1,2,……n);o:基期;t:末期。
A[,2]:区域结构偏离份额指数, 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指数为正意味着区域产业结构中,成长型产业或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能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增长;相反,如果区域产业结构较差,停滞、衰退或效益低下的产业占较大比重,则指数呈现负值,并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等式中,e:区域经济增长总量;E:全国经济增长总量;i:第i个产业(i=1,2,……n);o:基期;t:末期
A[,3]:区位偏离份额指数, 反映了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将区域特定产业的新增长值可用区域这一产业的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反映,那么,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指数为正值;不具备区位竞争力或区位不利时,指数为负值。
(三)高效产业结构的形成测算
产业结构高效化过程也就是如何围绕高效产业建立一个结构紧凑、相互协调而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因此,高效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具有高效益、高技术水平、深加工能力、强关联效应、高市场潜力的产业及其部门占有更高比重的产业结构。
1.产业加工度指数
F=Ci/Di
公式中,C:加工业产值;D:原材料工业产值;i:第i个产业及其部门(i=1,2,……n)。
2.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各产业及其部门按成长阶段分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业及部门的比重,反映了高效产业结构状态。其可细化以下几个重要的指数:
① 新兴或朝阳产业及其部门产值(企业数)比重指数
等式中,I:传统或夕阳产业淘汰指数;X:传统或夕阳产业企业数;Y:全部企业数;o:基期;t:末期。
3.生态环保产业的进程指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课题,也是产业结构高效化必须关注的问题。从统计资料的可获取程度上考虑,现可设置的指数主要有:①环保产业的增长率及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②各产业及其部门、企业用于环保的投资占各自投资额的比重及其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