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探析-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视角论文

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探析-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视角论文

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探析
——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视角

巩红冬1,2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摘 要]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取向下,高水平本科教育具有德育为先、学生主动、教师有为、专业一流、方法创新、环境优良、反馈有力的基本特征。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建设实践面临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比较艰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专业特色不显明、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封闭式办学、质量意识淡薄的现实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实效。地方民族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彰显专业民族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七条路径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关键词] 高水平本科教育;价值取向;地方民族院校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并对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俗称“新时代高教40条”)为我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地方民族院校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中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特殊性。地方民族院校要有效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不仅要准确把握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内涵,而且要紧密结合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建设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对“新时代高教40条”的全面分析,厘清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查明了地方民族院校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可行路径,以期为促进地方民族院校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及其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一、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内涵分析

(一)背景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高等学校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8月22日,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切实增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系统规划振兴本科的建设路径、关键举措,加快构建振兴本科的长效机制、制度保障,努力形成振兴本科的良好氛围、全局效应;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随后,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指出,经过5年努力要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35年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至此,新时代高教40条作为高等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明确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进入全面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时期。

(二)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抑或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这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基础、最根本的职能。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并且这三个职能的重要性也跟它们产生的顺序是相一致[1]。可见,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中心地位。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根基,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回归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这一首要职能上来。在中国语境下,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现实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价值取向为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因此,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核心指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的保障,可见,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途径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什么样的本科教育才是高水平本科教育呢?也就是说,高水平本科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这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就是要通过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学形式”[2]。因此,围绕本科教学的核心要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测试北京二号卫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更遥感监测中的适应性,根据北京二号卫星影像数据覆盖情况,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为试验区,基于已有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监测高分二号成果,选择覆盖试验区范围内的单景影像数据作为监测数据源(表1)。

1.德育为先

一方面,由于地方民族院校独特的社会定位和办学功能,一直以来得到国家较多的扶持和照顾政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被扶持、被照顾的方式”[8],因此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培养人才不够紧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民族院校所具有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外界对地方民族院校持有“不客观的评价”,没有客观评价与地方民族院校交流与合作对自身发展的价值,所以与地方民族院校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地方民族院校被动封闭办学[8]。无论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受到所处环境条件的制约,地方民族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与健全存在较大的困难。相对滞后的协同育人机制牵制了地方民族院校支持性校园环境的建设,较低的校园环境支持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2)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血液与肿瘤疾病课程理论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血液学基础4学时,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血液肿瘤疾病20学时;实体肿瘤疾病概论12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课12学时,临床见习16学时,占总学时43.75%。其中,CBL教学12学时。以上内容中第四学年完成。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摆在本科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达成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2.学生主动

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不仅是国家赋予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而且更是民族院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7]地方民族院校大多位于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民族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民族学生是民族院校学生的主体,并且民族院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由于他们之间生活习俗的差异,加之民族文化认同的欠缺等原因,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唆使。地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一直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地方民族院校因面临着“国际国内某些势力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渗透、破坏与分裂”的严峻挑战,而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的前沿阵地[8]。由此可知,地方民族院校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应该认真履行的政治使命。因而地方民族院校要将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空间等投入到维护社会稳定中来。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力提升本科教育的成效。

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一贯保持课堂讲授的注入式、填鸭式、单纯分数评价等”,与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变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8]。地方民族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本身的落后,而是信息意识淡薄”[9]。首先,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信息化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对教育信息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由于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起步相对较迟,还没有充分显示出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优势,所以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动力不足;再次,地方民族院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并不高,很难适应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所以教育信息化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大学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其中,“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因此,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作为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教师本应潜心教书育人,教师的精力就该投入到本科教育中来;其次,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就要全面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只有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了,教师才能“教得好”;再次,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大学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的智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积极引导全体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切实让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达成培养有本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4.专业一流

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性教育,“高等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2]。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专业是高等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2]。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力的高低。因此,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2]。只有一流专业,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专门人才。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高。

对所有患者开展肿瘤组织间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首先,为患者开展经皮穿刺植入法治疗。针对肝癌,颈部癌症,口腔癌,肾癌等患者,于局麻下采用放射性离子穿刺植入针开展手术。患者于CT定位下按照所需间距及粒子数经皮穿刺植入病灶内部,保证粒子纵横间距在1-2cm之间。针对食道癌患者,可根据患者食道病变长度和狭窄程度,选择合适的放射性离子食管覆膜支架,开展植入。方法与普通食管支架方法相同,植入放射性离子为碘-125离子。

新学期不少年轻教师要组建运动队(以田径队为例)进行业余训练,新团队的凝聚力培养是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年轻教师执教能力的考验与管理能力的挑战。年轻教师要善于学习与借鉴优秀教师的管理艺术,从团队建设的几个关键点着手,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和引导,运动队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愿意沉下心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哪怕已经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绩,她仍选择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钟爱的事业上。因为生命很贵,经不起浪费。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3]。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乃至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推动了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4]。坚持时代引领和应用驱动,“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4]。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方法改进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5]

2007年9月20日,选择相对理想的运行条件下对泵站发电效率进行了测试,发电水头为6.24 m,以沙集站#4和#5机组发电数据测试为例,机组效率计算公式为:

为了实现浮选尾矿中碲的回收,并且便于后续铅铋合金的分离,在浮选尾矿熔炼阶段对碲进行单独定向提取,采用碱性浸出的方式,对浸出碲后的浸出渣进行还原熔炼,熔炼阶段还原剂配比为浸出渣干基的20%,将熔炼合金进行真空蒸馏试验,试验条件为950 ℃、1 000 ℃、1 050 ℃,蒸馏时间均为45 min,浮选尾矿提碲后熔炼合金各组分分析结果见表6,试验结果见表7。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促成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显著增强。

6.环境优良

教育环境就是教育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3]。教育环境涉及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既有学校的,也有社会的;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既指物质的,也指心理的。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潜在地干预着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且“系统地影响着学生活动的效果”[3]。作为高等学校,“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而优化育人环境”[2]。在硬件条件、院校政策、人际关系等方面构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更具支持性的校园环境[6],尤其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达成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7.反馈有力

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不追求质量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即是本科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本科教育的归宿点。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要靠反馈来表现”[3]。通过反馈,可以“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信息修正、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3]。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将是高等学校的一个永恒追求。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高等学校就要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自觉追求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二、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实践过程中,地方民族院校必然要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在这些问题与困难中,既有与普通院校共有的普遍性,更有地方民族院校独具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实效。笔者认为,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比较艰巨

师生关系是本科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关系。“其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3]。一方面,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就是无效的教;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教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是靠学生自身的主体活动完成的,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高水平本科教育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启发、帮助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学生则要“主动利用教师为之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进行学习[3]。总之,“教学的进行和结果又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和其他学习准备为前提”[3]。学生只有“主动”,才能“学得好”。

(二)缺乏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

诚如李秉德先生所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3]。学生的特点决定着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由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地方民族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他们大部分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又容易产生自卑感”[2]。所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投入的精力不足,加上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学习成效并不显著。

(三)流失严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顽疾

人才流失一直是制约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才流失的原因来自于内部环境的制约。“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人心不稳,流失严重,今后这种情况将更趋严重,严重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9]。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的原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大打人才战,“大批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教师的调离,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术梯队、教学科研工作出现严重断层,加上新一代高水平人才不愿进入民族地区工作,使得这一断层现象进一步加剧”[9]。民族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向,这可能使得教师不愿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和学生中去”[2],地方民族院校现有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之,地方民族院校教师总量不足、缺口较大,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较重,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而且,现有教师的水平层次不齐、高层次人才匮乏。

5.方法创新

(四)特色不显明制约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高等教育因其“带有比较浓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民族性成为民族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8]。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极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应该是“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但是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宗教等学科和专业”,并没有真正成为民族院校的特色[8]。大部分地方民族院校按照普通院校的模式来建设专业,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没有体现出民族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特色。这种民族性先天不足的专业,在民族院校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它既不能高质量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教育方法落后阻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教师有为

(六)协同育人机制滞后牵制支持性校园环境建设

德育处于高水平本科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首先,高水平本科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所以高水平本科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是统帅,它为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2]。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德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灵魂”[2]。我国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人才,显然德字当头。再次,德育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本科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能够启迪学生认清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真正理解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努力付诸实际行动”[2]

第一节护壁完成后,及时安设桩孔外围防护,孔口三方围护,留一方出渣、架设动力照明线路、上下软梯等,围护立杆采用脚手架钢管。孔内不施工时,孔口用钢筋网片(φ20@200×200)覆盖,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坠落。在孔口施工的人员穿防滑鞋、戴好安全帽、佩戴安全带并拴于立杆上。

(七)主体意识不强制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为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规定了要达到的理想高度,而本科教育建设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又给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构筑了现实基础。基于对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现实基础与要达到的理想高度的认识,作者认为,地方民族院校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三、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

“办学质量和效率低下,一直以来是民族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8]。那么,为什么民族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办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民族院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不强。地方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地区人才缺少,再加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与照顾政策,地方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比较容易的在事业单位就业。所以从出口上来说,地方民族院校并没有普通院校那么大的压力,导致地方民族院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不强,缺少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也就是说,地方民族院校更多的是在关注如何教育的问题,而对于教育得如何的问题却往往较少关注。这种有待强化的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消弱了地方民族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驱力,进而影响到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

(3)二叠系。测区二叠系发育齐全,出露较好,分布于东部鹧鸪江湘桂铁路以南—三门江林场、六座—大塘口—河表—通天岩一带及北部柳城凤山一带,面积约52.93 km2,约占测区面积的6.2%。二叠系除马平组上部属下统外,以上的地层划分为中统、上统,五个组,八个段。

(3)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研发经费的绝对投入是企业有效创新的重要保障。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投资研发活动,尤其是需求导向的、开展行业关键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企业自身乃至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方民族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10]。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德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展示少数民族发展历史,彰显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激励学生爱国、求真,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其次,开设民族类课程。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教学,把习近平新时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再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形象直观、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恰如李秉德先生所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3]。要把学生精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全面发展。首先,要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和带动作用;再次,要加强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水平本科教育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励志、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诚如李长著所说,“教师不仅是高校的必要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9]。建设一支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地方民族院校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师数量是基础、结构是关键、教学水平是核心,政策和环境是保障”[11]。首先,要想方设法稳定教师队伍。地方民族院校要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改善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与激励制度,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鼓励教师艰苦创业,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再次,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组织教师教学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的国际化。地方民族院校要敞开大门,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国际化。

(四)彰显专业民族特色

凸显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地方民族院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紧紧抓牢民族性这个根,对民族特色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展现,让民族特色成为专业突出的亮点[12]。地方民族院校“必须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8]。地方民族院校专业建设在遵循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同时,要突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发挥民族品牌优势,建设富有民族性的优势特色专业[10]。地方民族院校要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里建设一批特色显明的专业和一定数量的一流专业。

(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地方民族院校要改变“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被忽略”的现状[8]。教师要全面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3]。在信息化时代,地方民族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首先,地方民族院校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推进诸如在线教育平台等资源的应用,使之成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地方民族院校要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注意吸收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再次,地方民族院校要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切实促进教育信息化实效。

(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地方民族院校要敞开大门,进行开放式办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借力外部环境条件,开拓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开放式、创新型办学模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首先,大力引进外部优秀教师资源。利用外部兼职教师解决自身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现实问题。其次,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再次,还要进行国际化办学。地方民族院校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好机遇,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促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13]

(七)强化质量主体意识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义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迈入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就必须强化高质量意识,并将高质量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标准和根本要求[7]。培养出高素质专门人才,不仅是地方民族院校完成国家赋予的办学使命的要求,而且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民族院校要强化学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措施,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首先,要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化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心中。其次,形成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反馈调节机制,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且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尽管近年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整体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民族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全面提高[14]。地方民族院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不仅是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总之,人的心理是客观现象的主观映象,心理活动对人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借鉴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人际和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地方民族院校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新时代高教40条”的深刻内涵,以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为指导,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实践中遭遇的现实困境,以破解这些实际问题与困难为抓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探索出有效的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本研究只是在“新时代高教40条”的视域下,通过对“新时代高教40条”文本和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实践的分析,进而对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何以实现的一次理论探讨,旨在为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但本研究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后续研究如能结合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学情调查和院校研究,将会探索出更具针对性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3):11-17.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28.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78.

[4]李志民.聚焦“双一流”:中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9-14.

[5]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27-28+60.

[6]史静寰,罗燕,赵琳等.本科教育:质量与评价:2009-201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6-31.

[7]赵铸.深入实施“三个突出”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1(1):1-5.

[8]张俊豪,丁月牙,苏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8-72.

[9]李长著.西北民族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5:215-308.

[10]陈达云,张鹂.办好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本科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9,(1):18-22.

[11]彭富昌,邹建新,刘延慧.地方院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内容和思路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7-119.

[12]孙刚成,林婧.西部地区一流建设学科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2):20-28.

[13]张征.“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院校发展——基于中心边缘理论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52-58.

[14]魏泽,张学敏.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投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1):6-16.

On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to High 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Regional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GONG Hong-dong
(1.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2.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the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w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mor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student initiative,teachers with achievements,first-class profession,innovative methods,excellent environment and strong feedback.However,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regional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ha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the political task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s arduous,the lack of initiative in students' learning,serious loss of teachers,no obviou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backward educational methods,lag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consciousness of quality subject is not strong.To a large extent,it restri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to regional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Therefore,regional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can construct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the following 7 means: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ing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to educate,highlighting professional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quality subject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high 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regional colleges for nationalities

[中图分类号] G75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36(2019)05-0058-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项目“西部地方民族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SNU-XSDT-1805)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巩红冬,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邹婧 ]

标签:;  ;  ;  ;  ;  

地方民族院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路径探析-以“新时代高教40条”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