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与社会科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评价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0)04-0155-06
由教育部社政司立项,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版面试了。2000年5月31日,该项目的研制者在北京成功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CSSCI系统以其收录较为完整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快捷方便的统计分析功能,多途径的检索功能获得首批用户称赞和学术界的好评。笔者也认为,该系统研制成功为我国社会科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和定量化方法,从而得以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物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同时,该系统也为有效获取中文社科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和检索工具,为繁荣中文社会科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无疑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工程,值得祝贺。可以相信,随着时间推移,系统不断完善,数据不断充实,该系统将会被广泛应用,实现其预期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试图通过对引文分析功能和应用的讨论,使更多的人了解CSSCI在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引文分析及其应用
在科学文献(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体系结构中,每篇文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科学文献的相互联系突出表现为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其外在特征便是采用尾注、脚注、间注等形式与正文对应地列出其“参考文献”或“引用书目”,用以标记所引用的文献和事实的来源或出处,这就形成了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
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表面看去十分简单,其内涵却十分丰富。科学文献的相互引用,说明了知识信息内容的继承和利用,标志着科学循序渐进的发展。论文作者一般总不会无缘无故地引用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加菲尔德曾将文献相互引用的原因总结为15种,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1)归誉与起源;(2)提供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3)提供证据和说明;(4)评价或更正以前的著作[1](P138)。无论出自什么原因,被引文献和引用文献之间具有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文献之间通过相互引用而形成的联系,引发了不少学者试图通过引文分析来评价科学,达到某种目标。但由于没有基础数据库和现代化手段的支持,早期的工作不仅数据量小,而且不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引用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加菲尔德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为现代引文分析奠定了基础,使引文分析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加菲尔德还是一名助理图书馆员时就注意到,当人们阅读文献时,往往会从文末所附的参考文献中选择他们认为最重要、最感兴趣的文献,然后再从这些文献中获得新文献,这种方式如此继续下去,犹如“滚雪球”,使本学科领域的文献积累越来越多,既方便快捷,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于是,加菲尔德便开始构思一种新颖的、挑战传统的主题法和分类法的文献信息检索法——引文索引法。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不断探索,系统地提出了以引文索引来检索文献的方案。1963年,包括各种学科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单行本终于在加菲尔德主持下出版了,1964年改成季刊,进而改为双月刊。1973年,加菲尔德又创建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又出版了《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至此,包括众多学科庞大的“引文索引系统”在加菲尔德的领导下全面建立起来了。
加菲尔德创立引文索引系统的初衷是打算提供一种新型的文献信息检索方式,弥补传统的主题法和分类法的缺陷,提高检索效率和针对性。由于原始数据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科学引文索引的应用范围日益拓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引用数据研究文献结构和科学结构
论文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引用早先发表的文献,一般来说,引用文献与被引文献在学科上是相关的,这种相关性建立了文献在学科上的有机联系,使文献以学科自行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脉络。我们可以通过它求本溯源,按学科划分,通过文献之间的联系,研究文献结构和学科结构,而且这种联系可以通过“引文索引系统”输出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例如有的学科从表面看去关系并不密切,但通过这些学科的文献之间的互引分析、耦合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
2.利用引用数据研究文献的动态规律和用户行为特征
引用数据是文献和信息利用后留下的客观标记,它展示了文献信息在利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集中、分散、聚类增长和老化的动态与趋势,而且这是随时都可以从引文索引系统中获得的与时间有关的数据序列,通过这一序列可以全面研究文献信息的动态规律。例如,借助SCI数据库来研究布氏定律,文献增长老化定律,不仅数据获取方便,而且结论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引用数据还显示了用户利用文献的习惯和特征,它无需通过其他方式对用户进行调查就可以方便地获得,不需用户响应就可以直接进行研究。这比起通过直接调查用户来,既客观又方便,免除了长期困扰信息用户研究中的数据获取难的问题。用户的引用习惯,实质上表现了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特征和规律,可以据此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
3.利用引用数据研究科学发展史
每一篇文献和引用文献都是科学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定事件的记录,而各特定事件都是在历史上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因此,通过引文索引系统输出的数据可以展现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揭示某种思想和实验的改善、扩充及修正等等,据此可以进行科学发展史的研究。
4.利用引用数据评价人才、机构和成果
文献被引用,说明它所含的知识和信息在科学交流系统中被人利用了。而论文被引用的多少,有可能是学术水平、价值的测度。例如,从对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论文引用情况统计看出,在物理学、化学、医学领域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被引用最多的达到18888次,最低的79次,其中只有6名低于200次,而SCI中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仅有6.25次,其他的许多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对一篇文献或一份期刊的引用作为文献信息价值的测度基本上是合理的。因此,可以用引用数据来评价人才、成果和机构的创造力。加菲尔德曾做过3次试验。1977年,他利用1961-1975年共15年间的SCI中近3000万条引文,选出250位被引最多的作者,他们的被引次数均在4000次以上,这些作者中,42名(占17%)为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51名(占60%)至少属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个科学院院士。之后,在1978年和1981年,又做过同样的试验,结果相近。这三次统计试验选出来的被引最多的作者集聚了如此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和科学院院士,体现了大规模引文分析和统计基础上评价优秀科学人才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P315)我国学者也在许多学科中做过同样工作,但由于没有大规模中文引文系统支持,数据较少,且不规范,结论的准确性不能不受到影响。目前,利用引文来评价机构的科研实力的做法已被较为普遍地采用,例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都根据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论文被引次数对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排名,以比较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造能力。
总之,引文分析作为一项学术成果,同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SCI丰富的数据和现代化手段支持下,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上述列举的应用之外,许多国家还用引文分析来确定科研资助政策和重点研究领域等等。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近年来的迅猛发展都与此不无关系。目前,《文献计量学》的数据大都来自加菲尔德的引文索引系统。T·布劳温等人还利用SCI和JCR中的数据,建立起庞大的科学计量文档,包含了1981-1985年间96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主要科学领域中的2649种杂志,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这些学科幅度原本较窄的学科不断丰富,渗透能力越来越强,逐渐向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3],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发展。
二、引文分析的限制因素
毋庸讳言,引文分析也存在着种种局限。例如,文献被引用,不一定反映其重要性或价值;有的思想或观点或结论有错误的论文,由于较频繁地被他人批评指正,被引次数也可能较高,而不常被引用的文献也不能一概认为没有价值,它可能受发表时间、语种、学科专业的影响等等。而被引次数上的微小差别,也很难说是论文质量的优劣所致,这有较大的偶然性,一般说来,只有当这一差别很大时,才能说明问题。又如,著者选用引文还受到可获得性和易用性的影响,著者往往首选引用起来最方便的,而不一定首选最好的,加之它们还受著者语言能力、文献发表年限、流通及二次文献报导的影响。此外,引文出现在论文的不同部位,其意义不同,目的各异,而在引文分析中对它们都只能同等看待,而不易加以区分,这些都容易造成假联系和错误联系。[1](P138)总之,文献相互引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作为其外在形式的引文,仅仅是文献之间表面的联系,其量化测度单元和指标也仅仅是物理层面而非内容层面的。因此,引文分析的不完善是难以避免的。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引文分析具有更多的限制性条件,从内容上考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极强的和直观的累积性,自然科学的每一项新成果都是在过去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是科学信息不断累积的结果,离开先前的工作,现时的成果无法取得,这种强烈的累积性,就表现为当前的论文引用早先发表的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虽然也有累积性,但相对较弱,文献之间联系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形成了一个严谨紧密的体系,因而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有时显得可有可无。从形式上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引文还很不够规范,除了常用的注释、脚注外,还常用一种“间注”或称“夹注”,即在正文中以括号形式对上下文进一步说明出处。它们夹杂在正文之中,有时与上下文在意义上有承接关系,有时游离于正文之外,有独立的意义。但因没有醒目的标志,很难辨认,没有规范的格式,难以统计[4](P370)。在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这种形式的引用较普遍地存在,因此也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的一个障碍,与国际上的社科期刊相比较,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显得更不规范。南京大学CSSCI项目组在处理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引文时,已经遇到了这种障碍,他们不得采取人工统计的办法来克服由此产生的许多困难,以准确显示引文信息。
三、引文分析应用于社会科学评价的合理性
人文社会科学引文分析的上述局限,是任何一种科学方法都难免存在的,我们不应该据此否定科学方法本身,从而否定以文献和引文统计为基础的社会科学评价与研究。事实上,以社会科学文献及其引文为媒介进行社会科学的评价研究有其必然性。
首先,文献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取代的资料。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反复观察获取数据和信息,再通过反复实验获得结论。如同印度学者莱尔指出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5](P56)因此人们直接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行为规律和社会发展机制的活动也受到限制。然而文献中记载了大量人文社会现象信息,对已有文献中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进一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而,文献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取代的资料。
其次,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继承性使得文献引用成为必然。虽然社会现象不能复制、不能重演,但是人文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同一社会现象和相关的社会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社会现象的历史联系必然导致社会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对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研究,不可能都从头开始,而是后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前人的终点为自己研究的起点,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成果,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引文就成为必然的表现形式。[6](P40)
再次,社会科学成果的利用主要表现为文献的引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成果不同,社会科学成果的主要载体是文献,没有文献,就没有社会科学体系。虽然,社会科学成果利用后可以表现为政策、方针、咨询方案等等,但更多的利用形式则是先前文献中的成果融入后继文献内容之中,融入的形式则是文献的相互引用,构成其纵向(时间)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现代社会科学门类众多,发展迅速,每门学科都有大量的文献,且增长速度较快。社会科学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各个分支。因此,现代社会科学的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利用文献来进行有关方面的评价。随着文献编辑出版标准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社会科学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编排和表现,其格式越来越规范。一般情况下,每篇文献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包括题名、著者、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等项目,一些期刊论文还包括详细的作者简介,有的著作还附有主题索引。[6](P40)文献的特征项目增多与完备增加了文献中信息的可见度和可用度,也为从多种角度引用文献中的信息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文献信息生产、传递和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具有多功能、大规模的引文数据库建设极为方便,为社会科学文献的利用,为准确地获取社会科学评价数据提供了方便,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标识入手对社会科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由上所述可知,用引文分析方法评价社会科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但学术界仍有不少同志对此心存疑义。他们强调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担心引文分析的纯量化分析统计会歪曲社会科学的评价,甚至得到错误的结论。他们常常举出极端的例子来证明这种忧虑:“一篇攻击中国人权或政治制度的论文在国外和港澳台引用次数很高,能说它是好文章吗?能说它有很高的价值吗?”的确不能说这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并没有说被引次数多就等于好、等于有价值。但我们的确可以从这类文章的高被引次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分析被引次数集中在哪些地区,引证何种观点,国外关注中国意识形态的哪些领域等等。这难道不是引文分析应用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和评价的价值所在吗?如果我们从CSSCI系统中输出那些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或作者,完全可以通过鉴别引证目的来判定其是优是劣。尤其是对那些敏感的研究领域和课题,鉴别起来更容易。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引文分析对社会科学评价带来的“歪曲”,也不必因此而否定国际上的一些通行评价方法。众所周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内容的深度、广度方面,更表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评价中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能片面强调特殊性而否定国际性和通用性,否则只能是固步自封,永远落后。
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CSSCI系统不仅为海内外用户获取和利用中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提供了方便,而且为我们综合地、定量地评价和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基础数据。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是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的CSCI之后我国信息资源建设领域又一重大的基础性项目,它必将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评价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加菲尔德论文;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科学论文; 文献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