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产业结构变动:个案分析与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纽约市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个案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美国虽仅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其经济呈跳跃式前进,产业结构历经多次变动,走了其他国家数百年才完成的历史。作为美国经济重心的纽约市,其产业结构变动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发展变化突出反映了现代大都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一、美国产业分类体系演进
美国经历了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C)已经变得越来越过时了。SIC系统原本是为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设计的分类系统,尽管它每十年或十五年会周期性地加进一些新的产业(比如加进计算机、移动电话)以扩充这个系统,但是当服务行业成为占经济主导地位的部门时,就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产业分类体系[1]。由此,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在1997年取代了标准分类系统。NAICS[2] 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产业指标体系,其中以美国为主体。一般地,北美指标体系每五年会进行一次调整,通过产业指标体系的调整分析可以反观经济形态和各产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新产业的涌现,另一方面导致旧产业的衰落乃至完全退出产业舞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和追随了经济发展的轨迹。由于以美国为主体的北美指标体系反应了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状况,所以北美指标体系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昭示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未来的产业方向。
NAICS将整个经济从SIC体系的10部类扩展到20个部类,SIC系统中包含了10个大类,其中5个是与服务业相关的,NAICS系统中有20个部门,其中有16个与服务业相关。1987年的SIC版下美国有1004个产业,而到1997年,NAICS系统下97版有1170个美国产业,2002年有1179个美国产业[3],2002年比1997年增加了170多个产业。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处理产业从1994年的服务业中独立出来并与出版业、动画和录音业、广播和电信业构成信息产业,说明有从产品经济中心向信息处理中心转化的趋势。
除以上所涉及的简单数目比较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两个系统的分类原则是完全不一样的。SIC系统划分产业组的分类方式是建立在它们生产了什么(What),即按最终产品来划分;而NAICS系统是以它们是怎样生产作为分类基础(How),即按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似性来划分,因而更能准确的反映当代的经济情况。NAICS这种以流程为导向的新的视角,使得它更关注于服务部门和新发展起来的产业。
二、纽约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1980~2002年纽约产业结构总体变动情况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扩张对于纽约市劳动力的增加起了推动作用。然而,在这段时期里,制造业却减少了16万个工作岗位。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不景气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到1996年第一季度,整个纽约市的就业数比1990年下降了4%,而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降到26.8万人,相比1990年下降了21.2%。整个就业数下降的趋势在1997年开始逆转,纽约市的就业数增加了8万,达到288万人,但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依然呈下降趋势。纽约市直到2000年就业数才达到307.9万。这是由于在建筑、服务、金融和保险以及房地产方面的就业人数的增加数大于一直处于下降的制造业就业数[4]。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不包含运输与公用批发和零售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的就业数从1980年的86万人到2000年的140万(见表1),增加了近54万人,增长率为63%,服务业占2000年总的就业人数的45.4%;这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呈鲜明对比(见图一)。这说明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已由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转化为以服务业为中心了。
表1 纽约市1980~2002各产业就业情况(单位:人)
产业名称1980年 2002年
制造506668 195616
建筑70644
108955
运输与公用 251101 184571
批发和零售 599743 585582
F.I.R.E.435659 445045
服务859570 1353733
未分类 863758457
合计2732022 2931959
注:F.I.R.E指金融、保险和房地产。
(二)NAICS系统下的纽约市各产业就业和收入情况
1.纽约市各产业就业数分析。由表2中可以看出,2003年就业数最大的4个部门,一是政府,二是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三是金融和保险,四是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这四个部门就业数加总占非农总就业数将近一半。
表2 1994~2003年纽约市各产业就业数比较 (单位:万人)
2003年雇员数
1994年雇员数
产业 (年平均) 比重 (年平均)比重 变化数
变化比率
合计
353.2
332.2 21
政府55.7
15.78% 57.8 17.41% -2.1 -1.63%
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 51.6
14.61% 43.5 13.10% 8.1 1.51%
金融和保险 31.99.03% 36.5 10.99% -4.6 -1.96%
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28.68.10% 22.6 6.81% 6.0 1.29%
零售贸易26.77.57% 23.7 7.12% 3.0 0.45%
膳宿和食物服务 20.35.74% 15.8 4.76% 4.5 0.98%
行政、支持、废物管理和救助服务 19.25.43% 15.8 4.76% 3.4 0.67%
信息16.44.64% 15.2 4.59% 1.2 0.05%
其他的服务业(除政府管理外) 14.94.22% 12.1 3.63% 2.8 0.59%
批发贸易14.84.18% 15.7 4.74% -0.9 -0.56%
教育服务14.24.03% 10.1 3.04% 4.1 0.99%
制造业 12.73.58% 21.2 6.37% -8.5 -2.79%
不动产和租赁业 11.53.25% 10.7 3.21% 0.8 0.04%
建筑11.33.19%
8.8 2.65% 2.5 0.54%
运输与仓库存储 10.42.93% 11.1 3.35% -0.7 -0.42%
公司和企业管理
5.91.67%
5.3 1.58% 0.6 0.09%
艺术与娱乐
5.71.63%
4.2 1.28% 1.5 0.35%
公用事业 1.50.42%
2.0 0.61% -0.5 -0.19%
资料来源:U.S.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数据经作者整理而成。
政府所占的比重最大,1994年也是如此,但2003年比1994年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减少了2万人。
其次是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产业,在1994年和2003年的就业数仅次于政府部门,占总非农就业人数的14.61%。如果按私有部门的就业数统计(即除去政府部门),则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部门的就业数位于就业人数排行榜第一位。这个部门包括医疗以及各种形式的健康保健和社会救助(比如对老年人的照料),在整个产业中,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部门就业数如此之高的比重显示了它的规模,同时也说明了这个产业对整个纽约市经济的重大意义。
金融保险排名第三,就业比重为10%左右。
排名第四的是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2003年的比重为8.1%,就业数达到28.6万,相比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6万,就业数是它的两倍。排名也由1994年的第五位上升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就业数的第四位,这个部门不仅包括商业服务如律师、会计、广告、咨询,同时也包括研究开发展部门。
图二是纽约市就业数变动图,从图可知,2003年比1994年总就业数增加了21万,而变动幅度最大的两个部门是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其中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就业人数2003年比1994年增加了8万人,而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2003年比1994年增加了6万人,两个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之和占总就业增加数的2/3。
从图二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下滑是最大的,人数减少了8.5万。金融保险虽然就业人数也下降了,但并没改变这个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依然排名第三,而制造业在1994年就业比重排名第六,2003年排在第十二位。
2.纽约市各产业收入分析。1994~2001年纽约市各产业从业人员总收入及人均收入情况见表3、表4(下页)。由表3可看出,专业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收入总量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是目前纽约的第二大产业。其中法律服务占专业技术服务总收入的29.43%,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收入总量(70.4亿美元)已经远远超过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总收入(52.1亿美元)。
表3 2001年纽约市各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情况①
按从业人员
产业从业人员总收入 从业人员人均收入从业人员
总收入排名
代码 产业名称 (亿美元) (万美元) 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所有产业 2037.57 6.1 100%
1 52 金融保险 692.717.3 34.00%
2 54 专业、技术服务239.27.4 11.74%
3 62 卫生保健和社会援助200 3.6 9.81%
4 51 信息 150.77.8 7.40%
5 42 批发行业 105.85.6 5.19%
6
44~45零售 65.3 2.5 3.19%
7
31~33制造业52.1 3.4 2.56%
8 61 教育 48.4 3.4 2.37%
9 53 房地产、租赁 40.9 4.2 2.01%
1071 艺术、演出和娱乐 29.3 4.6 1.44%
资料来源:U.S.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数据经作者整理而成。
表4 1994年纽约市各产业从业人员总收入情况
按从业1994年 总收入
人均年收入各产业
人员总收入排名
产业代码
产业代码描述(亿美元)
(万美元) 占总收入比重(%)
所有产业 1128.3 3.9100
1
70--服务业417.2 3.336.97
2
60--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331.1 6.829.35
3
20--制造业105.8 3.79.38
4
50--批发业87.5
4.47.75
5
40--交通和公共服务业 86.3
4 7.65
6
52--零售业66.9
1.95.93
7
15--建筑业31.9
4 2.84
8
07--农、副、林、渔业 0.72.40.06
9
10--采掘业0.45.80.04
10 99--没有分类的部分0.37
2.30.03
资料来源:同上。
比较表3和表4不难发现,2001年比1994年整个产业的人均收入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由1994年人均收入3.9万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6.1万美元,7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2万多美元。金融保险1994年和2001年的人均收入都是远远高于当年整个产业的人均收入。
2001年金融保险,信息,专业、技术服务的人均收入高于整个产业6万美元的人均收入,特别是金融保险行业人均收入高达17.3万美元,是制造业人均收入的5倍,比整个产业人均收入多2倍。
专业、技术服务的从业人员收入总量位于金融保险业之后,是目前纽约的第二大产业。2001年人均收入达7.3万美元,总收入240亿美元。
信息产业年人均收入达到7.8万美元,位于第二位,年收入达150亿美元。
以上分别从纽约市各个产业的雇员数、雇员年收入以及雇员年人均收入的绝对值、相对值以及不同年份进行了数据上的比较。可以发现,卫生保健,金融保险,信息,专业,科学与技术服务这几个产业无论是从就业人数的绝对值、相对值,还是从总收入、年人均收入这几个方面来说,相对于其他产业都是位于前列的;从纵向比较不同的年份,这些产业也是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它们对于整个纽约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从这些行业知识含量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均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即以知识含量高的产品为主要服务范围、高交互性、高素质人才、快速频繁的创新等。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成为纽约市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化,即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迅猛[5]。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加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战略。从纽约市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一个国际化乃至世界化的大都市而言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随着城区劳动、土地成本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劳工保护意识的增强,低附加值企业的竞争力趋于弱化。现阶段,我国凭借7.5亿的劳动力,正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到我国投资的许多产业都属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比较低的部分,高附加值的部分相对较少。为实现永续经营,无论是从国家、城市还是企业本身来说,都希望提高产业附加值,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是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一个高效途径。
和传统制造业比较,知识服务产业具有低能耗、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辐射和扩散性[6] [7] 等特征。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把土地、资本等作为最基本生产要素不同,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一方面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使得城市经济发展将不再是完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从而其发展的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我国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等发达城市发展知识服务业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力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塑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服务支持,连接区域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市场,成为一个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就知识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而言,与一般的服务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个产业中知识的密集度很高,从而有强大的知识溢出外部性,是创新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城市能级、塑造城市竞争优势有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同时,由于大都市一般都有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集聚着大量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且城市中的居民消费已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这都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为了促进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如相关的投入政策、信贷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投入政策是对该产业是否给予投入、投入增减、投入方向和投入办法的规定。信贷政策是指金融管理当局对该产业在贷款量、贷款期和贷款利率等方面的规定。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大,因为税收可以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8]。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城市作为网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最有条件形成一个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知识机构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知识网络,为知识的创造、转移(扩散)和应用提供支撑。因此,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创新网络和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通过这些设施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接触到创新思想的知识和信息。
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并鼓励知识密集型人才创新是发展知识服务业的关键所在。在法律制度方面尤其要重视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的制订和完善,是鼓励并保护创新的重要前提,同时制订相应的人才激励制度,吸引大量国内外高素质和良好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体现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内在动因。
注释:
①产业大类中两位代码还包括11农林牧渔;21矿业;22公用事业;23建筑;48~49交通和仓储;55公司管理;56管理支持服务和废品回收;72住宿和饮食;81其他服务;95辅助产业;99未分类产业。他们占所有产业总收入的比重,在表格中未列入,但这几类两位代码产业收入和从业人数包括在对“所有产业”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