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文从转变观念、改变备课方式、课堂落实反馈、课堂评价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观念 兴趣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以及广东省开展的“生本教育”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三个代表。
然而当我们将教学主体确定为学生的时候,他们头脑中还受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习惯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对老师还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缺少参与意识,不善于交流,不能积极回答问题,没有合作意识,没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要想突破这些,首先要解决教师与学生的观念问题。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当前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因此来一次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与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要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自身职责重在“引路和导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逐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学习中交流欲望得到发展。在实践中我从下面进行了探索: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教师备课改为师生共同备课。在引导学生充分自学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提出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能再完全依靠老师了。
不再使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将大多数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目标进行课前准备,课上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解决。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做到:创设交流的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容交流;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勇于交流。
然后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情定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要学什么”,最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想学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想发现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索。因此,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再者,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散乱时,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要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正确归因,以确定下一步怎样将“研究”引向深入。
因此,探索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学习为前提,探索、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然后,要操作落实,反馈迁移。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要积极地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像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协作式、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
还要探索新的课堂评价标准。
对于课堂评价,我们保留了原来的必要的测试等形式,毕竟不能放松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机会。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要求。师生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学生的交流就会明显改善。
最后我想说:有心——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用心——努力把所想的付之以行动,尽心——全心全意地去做,省心——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发展
论文作者:邵承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观念论文; 意识论文; 师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