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及分析论文_胡铃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4156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应用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0例入组,时间截取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与MRI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判断。结果:与CT检查结果相比,MRI的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在腰椎间盘膨出、腰部神经压迫、腰部侧弯、脊髓变性等影像征象方面进行比较,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的准确率较高,与CT诊断相比,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为准确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是由于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所致,职业因素、外伤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受到较大外力,导致纤维化破裂,髓核突出,主要表现为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腰椎间盘突出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常选用影像学方式对腰椎间盘进行检查诊断,其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准确判断腰椎病变位置,了解病变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2]。因此,我院特选取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入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MRI与CT在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0例入组,时间截取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腰椎间突出,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阳性者35例,腰神经压迫试验结果为阳性者28例,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38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6.91±6.81)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19±3.55)年,纳入患者均经手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者37例,腰部神经压迫者21例,腰部侧弯者43例,脊髓变性者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1.2方法

MRI诊断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新光纤核磁共振机进行系统检查,取仰卧位,扫描参数为T1WI:TR为455ms,TE为15ms;T2WI:TR为2000ms,TE为120ms;扫描选择SE序列,于腰部冠状面与横断面观察患者腰椎间盘膨出与受压、硬膜囊情况,矢状面平扫时重点观察患者椎管路径与椎间盘变化情况。CT检查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仪,管电压为140kV,管电流为180mA,层厚为2mm,层距为1mm,矩阵为512mm×512mm,取仰卧位检查,下肢微屈,进行横轴扫描,对腰椎间盘进行连续4次的扫描检查,对患者椎间盘位置、形态与密度进行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MRI与CT资料,由我院2名均具有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影像资料进行评估诊断,2名医师诊断相同结果作为评估诊断结果,若不同则需2名医师需协商一致后确定诊断结果纳入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并用(%)描述,P值<0.05时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比较

110例患者经CT诊断准确者98例,准确率为89.09%,误诊者5例,误诊率为4.54%,漏诊者7例,漏诊率为6.36%;经MRI诊断准确者107例,准确率为97.27%,误诊者2例,误诊率为1.81%,漏诊者1例,漏诊率为0.9%;诊断准确率比较,MRI明显高于CT,差异显著(X2=5.795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腰椎间盘突出征象检出情况

在腰椎间盘膨出、神经压迫、侧弯、脊髓变性等影像征象方面进行比较,MRI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59%、95.23%、97.67%与100%明显高于CT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椎间盘与周边韧带相互连接形成生理性弧度,腰骶椎交汇处所需承受压力较大,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易出现劳损,出现生理性弧度改变,使椎间盘突出的发生风险大幅增加,其中下腰部椎间盘问题最为多且较为明显。生理性弧度改变对脊髓与神经根造成压迫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率高等特点,主要是由于久坐、长期站立、劳损退变等因素导致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柱内力与外力失衡,导致椎间盘髓核发生破裂且突出,对腰脊神经造成压迫[3]。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麻木,病情严重者也可出现性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威胁。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一种现代人常见病,青壮年的发病率逐渐高于中老年人,发病后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病情严重者也需卧床休息,即使采用仰卧位时患者也可感受到腰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涉及的下肢躯体使疼痛的主要来源位置。就发病位置来讲,左侧腰椎间盘突出相比于右侧突出更加明显,主要是由于多数人群喜欢右侧发力,使得右侧腰背肌肉相比于左侧更为发达,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时压迫力就会传达至左侧,导致左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目前,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影像学方式进行诊断,以往临床多采用X线检查,结合临床体征与症状进行综合性判断,X线可清楚显示椎间隙异常情况,将肿瘤、脊椎滑脱等疾病有效排除,但是腰椎间盘突出应用X线检查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较低,临床诊断时准确率较低,误诊与漏诊率较高。因此,目前临床不建议用X线检查椎间盘突出。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水平的提升,CT与MRI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两种常用诊断方法,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认可。

CT英文全称为Computed Tomogarphy,中文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可通过对X线束、超声波、γ射线等利用其所具备的精确准直特性,于机体某部分用具有高灵敏度的探测器进行多次断层扫描。CT的成像原理主要是通过X线束对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透过此层面的X射线经探测器接受后转变为可见光然后转化为电信号,经模拟/数字转化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输入计算机。计算机通过不同算法处理扫描信息后,重建为数字矩阵获取CT图像,以供医师诊断。CT工作程序简单而言,就是因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对X线的透过与吸收程度存在差异,用高灵敏度的探测仪采用平扫、增强扫描以及造影扫描等不同方式测量组织器官后,可将测量获取的数据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并进行矩阵排列获得CT图像,从而清晰显示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面图像,医师在观察CT图像时即可清晰观察到检查部位存在的细小病变。CT检查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检查速度快,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扫描快、等优势,在临床诊断中使用较为广泛[4]。应用CT检查腰椎间盘可了解患者椎间盘大小、形状与分布情况,可清晰显示突出部位。CT可有效检出神经根突出物伴发征象、突出物压迫征象以及硬膜囊,在椎间盘钙化、椎间盘积气方面的敏感性较高。但是,CT诊断对于椎管内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检测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有效显示脊髓炎性改变。

MRI全称为Mangentic Resonance Iamaging,中文为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断层成像,主要是通过对磁共振现象的利用,获取机体中的电磁信号,并对机体信息进程重建。MRI可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在颅脑、关节骨骼、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成像效果最佳[5]。MRI与CT相同均可显示物理量在空间中的分布,得到多方位的断层图像与三维体图像,甚至可获得四维图像。不同于CT扫描,MRI不需要向机体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即可获取图像,使扫描的安全性大幅提升。MRI检查的扫描时间较长,可获取多方位扫描图像,通过冠状面、矢状面与横断面对腰椎间盘病变情况进行全方位观察,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度,在检查过程中无需利用显示剂也可使血管结构得以清晰显示[6],有助于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MRI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扫描时间较长,若患者不配合,检查难度就会增大,对于钙化灶与骨骼病灶的显示相比与CT而言,准确性与敏感性均较低。但是,在无菌性坏死、骨髓炎、骨转移、骨髓浸润等骨髓变化的敏感性较高,也可清晰显示骨肿瘤的软组织块,在软组织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MRI对于椎管内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较高,可使CT检查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弥补,提高临床检出率,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7]。

根据张辽沈研究结果显示[8],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程度与CT图像呈现相关性,根据CT成像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严重趋势进行评价,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根据王良敏学者研究结果显示[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MRI与CT各据优势,但MRI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研究发现[10],在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中CT检查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CT检查在髓核钙化、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方面的敏感度较高,而在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两方面应用MRI检查时的诊断率更高。但是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应用CT检查时,无法将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后的水肿情况清晰显示,即使将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后图像分辨率依然低于MRI图像。因此,相比于CT检查,MRI在空间细微结构显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准确率为89.09%,误诊率为4.54%,漏诊率为6.36%;经MRI诊断准确率为97.27%,误诊率为1.81%,漏诊率为0.9%;结果提示,MRI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准确率与CT诊断相比明显较高,MRI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均低于CT检查。与CT检查结果相比,应用MRI检查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有效提高。MRI可提高在腰椎间盘膨出检出率94.59%、腰部神经压迫检出率95.23%、腰部侧弯检出率97.67%以及脊髓变性检出率100%,与CT影像征象检出率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分析,在腰椎间盘膨出、腰部神经压迫、腰部侧弯及脊髓变性等影像征象检出方面,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结果可知MRI更适合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应用。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应用MRI的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CT,而二者各据优势,在必要时可结合MRI与CT进行联合诊断,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准率,避免误诊或漏诊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海龙,赵永东,徐强,等.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266.

[2]肖云敏,张丹瑜,冼少青.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8(4).

[3]欧新伟.椎间盘突出检查中MRI与CT临床诊断效果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6).

[4]蔺彦军.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155-156.

[5]宋欣.外伤性腰间盘突出的法医学鉴定[J].法制博览,2018(26):142.

[6]董帅珂,赵洪增.VBM对腰间盘突出慢性期疼痛患者脑结构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No.104(06):127-130.

[7]巩顺东.腰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小切口开窗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7(4).

[8]张辽沈.腰间盘突出症CT影像检查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医药前沿,2017(1).

[9]王良敏.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5):738.

[10]施健.CT检查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0).

论文作者:胡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及分析论文_胡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