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关键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10-0044-04

学界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对学科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本身便是学科自觉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众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出,无疑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起步至今已有27年,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培养人才已有14年,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也已有5个年头。经过多年建设实践的历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我们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作出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整体视野、学术思维、实践精神,正是我们在这种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中应当把握的最基本的关键词。

一、整体视野

这里所谓的整体视野,尤其表现在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把握学科研究的对象、把握学科发展的方位。

1.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

应当承认,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学者们多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学科建设各抒己见,将学科建设理解为理论研究者有之,理解为课程建设者有之,甚或理解为本学术领域某一分支理论的建构者亦有之。其实,学科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所涉甚广。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呈现。其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线,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旨,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体。科学研究是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其他各要素之中,是本学科领域知识积累、创新的基本载体,是学科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前提;人才培养是主旨,是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其他各要素的目的所指,是学科建设价值的最终体现者;队伍建设是主体,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其他方方面面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力量的涵育者。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我们应当在这三者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层面来勾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研究的对象

亦即,我们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学的、整体性的把握。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至少有三个现实的存在形态:作为政治实践特殊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重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存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三种形态虽然共融一体,难以剥离,但是,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却既需要从这三种形态共融一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整体的理论反映,也需要对这三种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分别的理论反映。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而非局部上来把握我们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当前,我们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作为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德育学”为基本底色来构建我们的学科、发展我们的理论。而事实却是,只有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我们才能对学科研究的对象作出精准的把握,我们由此而建构的理论才能更加丰满,由此推进的人才培养才能更加切合社会的需要。如果我们将以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名之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话,那么,我们当前应在此基础上,以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为努力方向而构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3.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方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所处的基本方位。与此相应,我们这里所讲的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处的方位,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中规划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注意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就,但与此同时,更应当注意及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成果充实自己的学科内涵,提升学科发展的境界;注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中的各学科紧密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各二级学科相互依托,从而使自身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中的一员。也只有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有力支撑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效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理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排斥任何教育的技术学,但任何教育的技术学也还都远远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规定与发展要求。

二、学术思维

学术思维是学科建设中应当贯穿的基本思维,也是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而言,强化学术思维,尤其表现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以及遵循学科的规范而推进学科的建设。

1.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

既然我们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就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科学来研究;而能否真正作为科学来研究,关键在于我们的研究有没有贯穿学术思维。在当前的研究中,学术思维的缺失正极大地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正如笔者曾经指出的那样: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人云亦云、不假思索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传达宣传之学,等等,都是学术思维缺失的表现。[1]而学术思维的要义,则在于以问题的学术定位、致思的学者立场、研究的学术精神,以及对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当下的研究中,常有人抽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而避谈其科学性,也常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遮蔽了其科学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学术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辩解。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由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政治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性正是由其科学性确立与支撑而起的。支撑起马克思主义彻底的革命性的根本支柱,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理论,“是科学”,[2](P1345)“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3](P213-214)“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4](P295)

2.遵循学科规范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规范是学科发展规律的体现,遵循学科规范推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术思维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学科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学科边界内进行创造性的学术探索亦即其一。仅就此而言,我们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思维也还需要进一步张扬。如关于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我们在已经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曾发布有关调查报告,依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年博士生招生目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发展到将近70家的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基本统一的持守。在当年博士生招生方向中,至少有20个研究方向明显地跨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这些方向诸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治理研究、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政治社会学研究、司法现代化、中国政治热点问题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政治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等。①又如,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科建设中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着整个学科学术思维的发展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中,我们也专门发布研究报告,对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整体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此间答辩通过的306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约31%(96篇)的论文明显地可以归诸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范围,以至于如果不注明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根本搞不清究竟是哪个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这种情况说明,将学术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过程,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②

三、实践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学科。与此相应,如何强化实践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1.聚焦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研究的指向。正是在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起点一指向之间,学术活动的真实流程得以展开,学科建设回应社会需求从而同时汲取发展动力的过程得以实现。当下甚为流行的“学科体系”其实也只有在所回应问题的日趋丰富中才能得以相对完善。因此,在发现问题、回应问题与发展理论、建设学科、建构体系之间,发现问题、回应问题更具有第一性、前提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中,不少人仍然习惯于片面地由概念出发埋头于学科体系的完善而忽视问题的发现与回应对于学术发展及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应当更大层面地唤醒本学科领域的问题意识,培育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回应问题的勇气,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回应“新”问题、重话“老”问题,并将之贯穿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者才不至成为李白所嘲讽的“腐儒”,“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③我们的学科也才会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2.植根实践

聚焦问题,必然地要求植根实践。于学科建设的各方面而言,不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队伍建设,都有一个如何根植实践的问题。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离开实践的学术活动无异于空中楼阁的营造;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找到成长为有用之才的根本路径;对于队伍建设而言,只有在实践中真切地感知各类社会思潮的起落涨幅,体味各种思想需求的发生演变,我们的学者才会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才会得到滋养理论的鲜活经验,成为富有创新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

应当看到,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程度的日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院化”色彩可能会越来越强,坐而论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可能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趋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是不相符合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及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机制,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育人环节的完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理性观察者与实践参与者的统一。在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资源,具有构建理论与实践贯通机制的良好基础。据我们所作的统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0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209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03人正在担任不同级别的领导职务(指高校中层及以上、校外县处级及以上的党政职务),占总人数的49.3%;其中任校级领导职务的有41人,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19.6%;7人担任校外领导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3.3%;55人担任院级领导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26.4%;在目前未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106名博士生导师当中,有19人曾经担任过校级、院级党政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9.1%。④博士生导师的这种构成结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队伍中大量人员兼具实践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这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带来了极为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紧紧扎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厚土壤,绝不应当被看成是学科建设中队伍构成的弱项,而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如何让这种独特优势在学科建设中得以真正有效的现实转化,并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理论与实践贯通机制的建设,显然仍需我们努力探索。

除了加快构建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机制外,还应当努力让实践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越来越多学者身上得到进一步张扬。这是学科发展之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成长发展之需。谈到文艺复兴,恩格斯曾经盛赞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何来?在恩格斯看来,巨人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精神的陶养,“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而时代精神之所以能够将“这些人物”陶养为“巨人”,重要原因之正在于他们无一例外地站在时代之中而非置身其外、介入社会而非袖手冥思,“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而与这些巨人相比,“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5](P262)当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者们,思考学科建设、学者成长、学术创新等这些常萦脑际的问题时,细品恩格斯的这段话,可能会参悟出更多的道理。

注释:

①④参见王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调查分析》,见沈壮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②参见韩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十年博士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见沈壮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李白:《嘲鲁儒》。全诗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标签:;  ;  ;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