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本质内涵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内涵论文,本质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哲学观把价值看成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在实践中统一起来的效用关系,那么,理解价值的本质,就要把握三个要点[3]: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来理解审美价值。英国美学家阿诺·理德对当代西方美学的几种基本观点作了这样的概括:“关于审美价值有三种可能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美价值是物的一种重要特质,它独立于经验的主体的任何关系之外;第二种观点认为审美价值是精神的,它是一种精神特质或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第三种观点认为审美价值是由精神与非精神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所组成。”[4]显然,根据对价值本质的理解,我们对审美价值的认识是持第三种观点,即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的属性对审美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对象特定的属性与主体需要在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令人获得审美享受的一种价值。同样,理解审美价值的本质,也要把握三个方面:来源于审美客体、取决于审美主体、产生于社会实践。
那么,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对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管理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在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理解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二是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三是教育管理实践。
一、教育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即教育管理潜在的审美价值)
教育管理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审美属性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美的本质是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对人的自由本性的肯定和确证,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教育管理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管理自身的规律,为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一种协调活动。从逻辑上来讲,美的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就形成了教育管理审美属性的要旨和精髓,即人的自由本性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的显现与确证。具体地说,就是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教育管理者通过创造性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行为的有序运行,协调教育组织和个人、教育组织和环境的关系达到对立统一的和谐,从而提高效率,愉悦人性,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一认识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1.教育管理主体的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
教育管理者是充满管理智慧的主体,博学多识,通古论今,有着丰富而广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积累,能够不断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统帅全局,领导指挥,沟通协调,激励控制,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思维开阔,反应敏捷,英明决断,锐意创新。教育管理者还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的主体,有着振兴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实事求是,追求正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热情正直,宽容豁达,诚以待人,善与人共。教育管理者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能够正确理解人性的本质与主体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意义,能以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导引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悟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化过程中人的本真存在状态,使人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超越出来,从扭曲、蜕变的异化管理中解放出来,把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地嵌入心灵,进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面向未来,创造美的教育管理。形象地说,一个新时代的教育管理者,应有着一双如炬的眼睛洞悉瞬息万变的世势,有着如剑出鞘的智慧与锐利勇敢直面严峻环境的挑战,有着山一般的坚韧与沉着独具匠心运筹帷幄,有着鹰一般搏击长空的胸怀与豪迈,还有着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让心灵游离于浮华遮蔽的尘世,漂游于明净淡泊之地的超脱境界。总之,教育管理者应是管理智慧、道德品格、审美修养和谐统一的主体,和良好的素养是从事教育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样,也是教育管理审美客体属性的重要的条件要素。
2.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
教育管理的协调行为体现在教育管理职能的运行过程中,教育管理的职能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个基本环节构成。根据这一设计,各环节依照教育管理的规律协调运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教育管理主体的管理方略和管理艺术,使每一环节完满完成自身职责,并开始又一轮新的循环。因此,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波浪前进、螺旋式上升,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完美的运动过程——教育管理循环。这一循环的核心是有序运行,有序运行是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自身内部循环过程的客观反映,是合理组织教育管理各种因素和各种资源的最佳结构、充分发挥其积极相关作用的关键。有序运行是有机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波浪式前进是有序运行连续运转的保证;螺旋式上升能使教育管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性,促进循环,保持活力。有序性存在于教育系统各个领域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有序性,所以,有序运行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的根本特点,有序运行的实现是教育管理美的根本体现。有序运行建立在教育管理主体对教育管理的科学认识和进行创造性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是对教育管理客观规律和教育管理目的的统一性把握,也就是说有序运行是真与善的统一,是教育管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它是教育管理主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形象体现。自由创造是有序运行的内核,和谐是有序运行的感性表现形式。通过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性,在合理有序地经营教育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职能的循环运行中,实现教育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和谐,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教育管理活动达到了和谐与创造有机结合的有序运行状态,使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快乐、愉悦而神逸,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的审美属性。有序运行是教育管理审美属性的最核心的表现。
3.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
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协调活动,这种与“人”紧密相连的“人——人——人”管理系统,其目标追求具有双重性的特点:直接目标是提高效率(包括社会效益);根本目标是引人育人。只有实现了这一双重目标的教育管理,才是有效的教育管理,而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审美理想的现实体现,是人的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得以展示和解放的确证,正因为此,有效的教育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美的教育管理。首先,人类的积极活动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的活动效率的增长。效率的追求和增长,从终极意义上讲,是对符合人类生存目的的善的追求,是活动主体驾御客观规律的结果,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迈向自由的一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效率的追求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教育管理毫无疑问是一种追求效率(包含社会效益)的活动,在教育管理中,对效率的追求,首先要符合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即合善的目的,否则效率再高也无任何意义,同时又必须驾驭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合理协调教育资源,才能使管理速度更快,管理质量更高,即合真的规律性,这样,当教育管理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时,这种真与善的统一既表征了教育管理主体用智能改造客体的自由与创造,又以感性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管理主体与教育管理客体的和谐、投入与产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从而给人以情感愉悦。其次,人性美是教育管理关注的终极。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价值的中心,现代教育管理的一切活动都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价值标准。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被管理者健全和谐的人性。教育管理中的人性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表层为教育者的人性美;深层为受教育者的人性美。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这是教育管理审美属性体现的最高境界。
总之,教育管理主体的管理智慧、道德品格、审美修养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是教育管理审美属性的条件要素,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是教育管理审美属性的关键手段要素,教育管理追求效率和人性的目标实现是教育管理审美属性的结果要素,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展现出了教育管理中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本性,使人在教育管理中有可能感受到生命在被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有可能满足管理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成就需要,有可能享受到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畅扬。因此,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中客体属性的内涵和要义,它是教育管理潜在的审美价值。
二、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对自由的渴望,是自文明诞生以来就根植于人类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本质力量,只要人活着,他就会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存在;只要人活动,他也总会希望能把自己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人不仅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己,还要从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5],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真体现。人们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仅要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对象化的理性运作活动,还希望在这个对象化的理性活动中以感性的、合理想的、超越功利的方式和状态愉悦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即对“自由”的需要,它是对主体被压抑、被禁锢的深层情感的呼唤,是对主体享受生命乐趣、体味人生意义、愉悦自我成就的渴望,是对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追求。这种超越感官欲求的高级精神追求,不仅能唤起主体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把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状态向着完整的自由状态提升。那么,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自由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自由的需要建立在教育管理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种需要统一的基础上。教育管理本质上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6]的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是通过管理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有序运行,来协调教育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教育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其共性是遵循教育管理自身的规律,注重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为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服务,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它注重的是合规律性;其个性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注重的是合目的性。“教育管理的协调活动恰恰在于把教育管理的两重属性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的整体需求”[7],显然,只注重共性或只注重个性,都只是“从属的教育管理”[8],它们都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教育管理的本质属性,不能完整、全面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自由得以丰富和扩展”[9]的需要,而只有共性与个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主体性教育管理”,“才能发挥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主体”[10]。主体性教育管理是人类的一种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活动是人在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它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存在,而是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把握必然性以实现活动的目的,显然,要体现人的“自由”的本质,这是人的活动与其它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美学家高尔泰说过:“人没有自由就不成其为主体”[11],也就是说人必须是自由的,才能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相应地,人没有自由就不能进行主体性的活动,主体性活动就是要体现人的自由的活动。这样,为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服务的共性与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个性相统一的主体性教育管理活动就是体现人的自由的活动。正是“由于这种主体性的活动同时体现了人类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12],因而人的自由本性就是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主体性教育管理中体现出来的。那么,为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服务和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这两种需要的同时关注和满足能使教育管理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自由得以丰富和扩展”,这就是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即对自由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同时满足才是“真正的审美价值”[13]。
三、教育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所形成的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是在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那么,“实践”也是我们理解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不可缺少的范畴。这里,在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关系中,“实践活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管理本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创造了教育管理潜在的审美价值(即教育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现实实现是在教育管理的审美活动中完成的。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是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教育管理中的美不是从外部注入的,而是在大量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创造的。第一,教育管理创造了美的需要。比如,正是要不断地改进和创造符合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舒适的教与学、工作与学习的环境,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主体意识和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促成了按照环境美学的规律与方法美化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的需要;正是要提高教育、教学、生产、科研产品质量及其竞争力,保证教育系统在竞争中更快地发展,促成了运用技术美学的原理和方法组织教育经营活动,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要。教育管理产生了美的需要,这种需要又推动与教会了管理者去按照美学要求管理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第二,教育管理创造了美的对象。美的教学环境与工作学习环境,教育、教学、科研、生产手段,物质和精神产品等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但又不仅仅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各类教育工作者劳动的结果,而且还是教育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的结晶。没有教育管理,它们就不会具有审美属性。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者、教育工作者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完善人性和健全人格的受教育者,固然要在教育、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服务等工作实践中形成和成长,但也要依靠教育管理实践。没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不进行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使各种职能有序运行的协调活动,教育系统内部就不可能形成愉快的“人和”气氛,受教育者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第三,教育管理实践创造了人的审美能力。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创造了美的需要,美的需要推动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要求管理教育和创造美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冶炼、提升了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出了懂得美和创造美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种增强了的审美、创美能力,反过来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创造能力,进而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事物。可见,教育管理实践的结果虽不一定都是美的,但教育管理美确实是教育管理这个实践活动创造的。[14]这里所谈到的“美”,是指教育管理潜在的审美价值,它是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而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现实生成与实现,则要依靠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它是在对教育管理的审美活动中完成的。
2.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现实生成必须依赖于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即把教育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纳入主体的观照视野去体验、感悟、澄明[15],进入人的知性与意志交集、静观与投身相织的情感状态,教育管理才能真正现实地呈现出肯定与确证人的自由本性的审美价值意义。否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16]一样,再好的教育管理活动,人不去进行审美观照与情感体验,也不能说它是美的,说它有审美价值,因此,必须要对教育管理进行审美。现代社会非常强调“人生存于世界中”,在人的生存形式中,源于人的“心灵自由的需要”的审美已是基本的人生经验,审美活动以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为前提,以对人的价值的高扬为旨趣,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所以,“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最具本真性的存在方式”[17],只有在审美中,人所独有的本质力量才能最充分地显露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作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自由地实现着自己;也只有在审美中,人才能把现实与理想、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到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对教育管理进行审美的世界中,审美主体——人(包括所有参与并关注教育管理活动的人)与其所应是的、本真地生活着、经历着,他不是以现实的态度和征服者的姿态去实际地拥有对象,机械地、漠然地、功利地管理与被管理着,而是以应然的态度和全面的方式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同时又超越着对象,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生动而激情地投入着、体验着、感悟着鲜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进入到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的审美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才真正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在机械而功利的教育管理活动中所没有拥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在审美中存在的人乃是真正充实的具有内在丰富性的人,即自由的人。因此,所有参与教育管理活动的人——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不仅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人),而且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存在着,他才真正成为自由的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确立。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标签: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目的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主体性论文; 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