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体验教学的认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中心,促使学生获得内容上的理解。而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体验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质的转变。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而体验教学,能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以再创造的形式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的参与所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了丰富多元的个性化体验。而掌握这些,我们必须先了解传统教学与体验教学的一些区别。
1.全体主动参与。以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体验学习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加大情感投入,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
2.积极智力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追求讲深讲透。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建构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构造,它表明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尽管是再创造,但是对学习者本人还是处于第一次发现发明的地位,因而主体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智力参与,这个创造的过程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体验学习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这种建构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
3.情感情境体验。传统教学仅仅是讲授、传达,是一种知识的掌握过程,只要对题目会做就行,谈不上我们现在所讲的理解、举一反三等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知识理解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如情感体验,它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经历了探究、再造、创新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下一次的数学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又如情境体验,在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情境体验,在获得语言表征的同时还获得了情节表征和动作表征。语言表征是活动中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情节表征是活动中的视觉映象或其它映象,动作表征则是行动中获得的直接体验。这些语言的非语言编码或表征,使主体获得了客体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这也就是主体所获得的“情境体验”。
二、体验教学的培养
1.自主探究。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如教学《求近似数》后,当学生做作业时,如果只告诉学生求近似数只是采用“四舍五入”,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的误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运用“四舍五入”。而在实际生活下,我们取近似数要根据实际情况,通常按四舍五入的规定来做,但有时需要“去尾”,有时需要“进一”,这就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加以掌握。“一条长62.8米的马路一侧,每隔4米种一棵树,从一端到另一端一共可种多少棵树?”我们知道,这条公路的全长是62.8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就是把全长62.8米的路每4米分为一段,因此可分为62.8÷4=15.7(段)。不管小数部分十分位是“7”还是多少,都应该向前进一,即16段。由于平分点要比线段数多1,所以,种树的棵数也应比线段数多1,为17棵。那在圆中又该如何呢?“一个圆形水池,直径20米,沿着池边每隔4米种一棵树,一共能种多少棵树?”我们应先求出水池的周长:3.14×20=62.8(米)。知道了水池的周长和每隔4米种一棵树,从而可求出池边可种树62.8÷4=15.7(棵)。虽然商的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是7,超过了5,但是如再种一棵树,那这棵树的位置刚好与第一棵树的位置相同。因此,应把十分位上的7舍掉,即为15棵。
再如,教学《年龄问题》的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题:“小芳今年9岁,妹妹今年4岁,当姐妹两人的年龄之和是29岁时,妹妹是几岁?” 学生一般都会这样考虑:从“小芳今年9岁,妹妹今年4岁”,可以知道两人今年的年龄之和为9+4=13(岁)。从13岁到29岁,两人年龄一共增长了29-13=16(岁)。因为姐妹两人每年都同时增长1岁,两人增长的年龄岁数当然也同样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每人增长的年龄是16÷2=8(岁)。自然,妹妹的年龄为4+8=12(岁)。这时,如果教师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你们变换审题角度,主动探究,寻求不同解法,那还会有一种更好的解法等着你呢!”这时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的方法上来。从“小芳今年9岁,妹妹今年4岁”,可以知道两人的年龄之差是9-4=5(岁)。当姐妹两人的年龄之和为29岁时,小芳和妹妹的年龄之差仍为5岁,所以姐妹两人的年龄之和减去她们两人的年龄之差,就是妹妹年龄的2倍,即29-5=24(岁),妹妹的年龄就是24÷2=12(岁)。
2.实践操作。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一年级教学《10的组成与分解》时,出示题目:王阿姨要将10颗巧克力分给两位小朋友(大明和小红),她可能会怎么分呢?为什么?看了题目,同学们纷纷拿出身边的小棒进行了有目的的“玩耍”。通过一阵子的“玩耍”,学生得出了很多出色的方法。生1:大明5颗,小红5颗,因为这样分比较公平。生2:大明4颗,小红6颗,因为大明年龄大,小红年龄小,应给小红多一些。生3:大明7颗,小红3颗,因为小红不喜欢吃巧克力糖……共得到了9种分法。
又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并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在正方形上画两条直线,使两条直线分正方形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部分(如图1)。”老师话音刚落,不少同学已经动手画了起来。不多久,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老师微微地点点了头。下面是几个人的不同画法:
图1
明明是这样画的:先在正方形的四条边上确定它们的中点,然后把对边上的中点分别用直线连接起来。这样,就画成了如图2所示。
图2
娟娟是这样画的:她将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连起来,这样她画成了另一种图形(如图3)。
图3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3.合作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完成。
如在低年级开展合作交流,想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却并不容易。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表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他们往往只顾说自己的想法,不顾倾听别人的想法。因此,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在学习了数学游戏“算24点”后,我发现学生很感兴趣,可是由于是初次接触,而且练习机会较少,所以掌握得不是太好。于是,有一次我利用了活动课,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玩这个游戏,学生兴致很高,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有的同学思路正确,可一时算不上来,别的同学经他的启发,就能很好地补充完整。当他们算到24点时,都很兴奋,抢着来告诉我。在我的肯定与鼓励之下,他们的热情更高了。在这个活动中,组内成员间相互影响,会算的带动不会算的,在游戏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使得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真可谓一举三得。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同桌合作学习,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或者安排同桌互相检查的机会,让学生在检查同桌填写的内容是否正确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经过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但是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到一个知识点,还会涉及到许多知识点,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课一例,大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了下列一些研究课题:(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3)如何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而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之。教学的重点不能再停留在自变量的选取、等量关系的寻找上,而是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解应用题的素材积累;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了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锻炼思维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才会思路畅通、热情高涨,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和力量。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论文作者:金六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两人论文; 年龄论文; 表征论文; 教师论文; 大明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