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熊 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摘 要]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之一,对于有潜在旅游资源的乡村进行旅游开发,是一项有利于乡村稳定、良性发展的举措。目前,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但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本文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经营与管理、体验与评价等方面对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并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综述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知网中搜索关键词“乡村旅游”得到的中文文献有26 866条,其年度分布呈极速增长之势,从2000年的29篇增加至2019年的4 766篇,尤其是近5年更是大幅增长。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正受到极大的关注,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图1 国内乡村旅游文献数量
注:图表及数据来源于知网。
1 乡村旅游的概念
由于乡村旅游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元和复杂,不同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不一样,因此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解读也有所差别。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主要包含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2种名称,东南亚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在国内,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郭焕成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和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和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2]。王乐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农业生产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主要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生态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3]。丁铭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并结合游客需要,向游客提供乡村休闲、娱乐等活动[4]。
虽然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不一样,但核心观点基本一致:一是消费人群主要为城市游客;二是消费地点为乡村;三是消费内容为休闲、娱乐等活动;四是消费方式主要为观光和体验。
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因此,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旅游开发。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应首先做好充分的调研,以判断是否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王琰在研究云南省大理市沙栗木庄村的旅游资源时指出,旅游产品同质化导致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其认为土地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灵魂,是整合其他资源的关键,是产业一体化的核心[5]。蒋建兴对江苏省泰州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功能不全、规模较小,且同质化严重,同时还存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6]。刘磊从旅游的季节性视角分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调研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的人文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指出该地区发展旅游的主导资源为古银杏树群落,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过于明显,且旅游产品单一,成为制约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7]。张旭通过旅游吸引力理论从民宿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市场,认为民宿型乡村景观与传统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和酒店、宾馆等形成差异,具有强大的乡村旅游吸引力[8]。陈宗宁在分析了福建省松溪县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资源后,总结其具有山水田园景观、特色农副产品、村落景观、古迹民俗等资源优势,指出该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9]。谭伟从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农业资源、名优产品等方面对重庆市云阳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得天独厚,且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能提供采摘、体验等服务和特色产品[10]。戴振从文化消费的视角分析了陕西省袁家村商业街区的产业构成,认为袁家村的自然风光并无优势,因此其旅游品牌构建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上,并打造了休闲度假住宿、特色民俗饮食、民间艺术博览、传统民俗体验等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模块[11]。
马悦纳通过调研江苏省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农户、村级、乡镇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在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政府要做好“督”促分工协作、引“导”协会成长、“管”好资源分配、“理”顺矛盾等管理工作[19]。陈湘漪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涠洲岛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分别对自有旅游商品提供者、农(渔)家乐自营者、接待设施业主等经营者提出建议[20]。林丽琼对福建省湄洲岛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市场细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和产品促销等营销策略[21]。王渝等以乡村旅游住宿业为对象对产业组织管理进行研究,认为农家乐经营的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旅游供应链不协调,并提出地方政府激励相容机制、联合经营、垄断经营、政府分摊成本等经营策略[22]。以营销理论为基础,孙宗帝通过梳理前人的理论对青岛海青茶博园提出乡村旅游营销方案,包括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产品营销等方案,另外还有价格策略、与旅行社合作策略、广告策略等[23]。王婉飞等从生态管理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和长兴县政府进行考察,得出地方政府愿不愿意开展生态管理受到地方官员预期收益、利益相关者生态利益和关键性资源控制权3个驱动因素的影响[24]。卢冲等通过对四川藏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研究,提出应加强培训以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资金支持、加强宣传和引导等策略,以提高藏区农牧民对乡村旅游经营的参与度[25]。
有关经营和管理的理论非常多,很多理论已经应用到乡村旅游当中。然而即便如此,乡村旅游发展中仍缺乏良好的经营与管理措施。
3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是指根据成功案例总结的经验和范式,是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指导思想。根据前人总结的开发模式进行实施,可以少走弯路和错路,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殆,教学和研究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而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开展的一些微型课题研究则是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的又一选择.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胡海军认为浙江省泰顺县发展乡村旅游可选择的模式有“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社区主导开发”“混合开发”“联合开发”等[12]。刘亚洁通过研究吉林省金州乡的发展,得出以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即“政府推动+龙头企业主导+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新型城镇化)”[13]。李巧玲认为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回归自然旅游和农家乐旅游3种,同时又指出其存在规划不合理、体制不健全、配套不完善、缺乏特色等问题[14]。谢淦辉通过梳理其他学者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研究,认为乡村自然风景观光是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农林牧渔业为载体的农家乐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方式之一,以此提出民族风情、农场庄园、景区依附、乡村度假休闲、特色产业带动、现代农村展示、旅游城镇建设及红色乡村旅游8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5]。张延通过研究山东省烟台市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性及耦合协调性,提出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产业主导驱动模式、资源主导驱动模式、市场主导驱动模式和政府主导驱动模式[16]。以扶贫为目的,王慧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17]。王晨光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后,对山东省中郝峪和陕西省袁家村2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系统概括和提炼了“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和规律特征,强调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参与致富的重要性和权益保护问题,并认为集体化乡村旅游产业模式的确立,可以视作我国农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出现的第3个创造发明成果[18]。
从发展中国特色乡村、农民利益最大化以及乡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笔者赞同王晨光的“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但正如其文章所言,发展该模式需要4个较高的必要条件,就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而言并不能全面推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尤其是在乡村旅游的实际开发过程中,各乡村拥有的资源和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还应结合各地乡村自身的资源和特点进行选择和变通,切不可生搬硬套而盲目开发。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应以村民、合作社、村集体等为主,但相比之下,市场的敏锐度和执行力远高于他们。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前期,需要外部经营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以促进乡村内部产生自发参与的意愿。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对外部市场的参与度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本地村民权益最大化。
4 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综合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自然风景、古迹民俗、人文艺术、民宿景观、特色饮食、采摘体验和特色农产品等方面,而所有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其强调的核心是“差异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与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资源有所差别,还要与其他村落的资源开发形成差异,差异性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最好资源。
由图10可以看出,在同一速度下,不同的作用点高度,对单株小麦茎秆的回弹力影响较明显:作用点距地高度值越小,系统测量的回弹力T越大,这与同一品种作物的单株截面直径越大,茎秆强度越强是一致的;在同一作用点处,不同速度下,对单株小麦茎秆的回弹力影响较小。分析可知,通过回弹力T可用来定量的描述同一单株小麦茎秆不同节间的机械强度变化,回弹力T作为评价小麦茎秆机械强度的综合指标是可行的,为农作物茎秆力学特性检测仪器设计及收获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论开发模式如何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集中在:一是有利于提振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改善乡村环境,让农民享受现代化成果;三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化发展,保持经济生态多元化;四是必须满足现代游客的心理期望和消费诉求。基于以上几点原则,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
在管理方面,虽然各种理论很多,但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上,核心要素只有两点:一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虽然乡村旅游已在国内全面铺开,但由于很多拥有良好自然景观的乡村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导致很难招募到专业的管理者,因此,吸引专业的管理人才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二是创新理念,乡村旅游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管理,但在选择管理模式之前,先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才能突破现有的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消费层次低等问题。
5 乡村旅游的体验与评价
放疗期间,需补充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及蛋白质,为了避免食管粘膜损伤,应遵循少量多餐、循环进食的原则,使用粗细、硬度、温度适宜的食物,细细咀嚼,慢慢吞咽,餐后饮用适量水,鼓励患者多食用西红柿、橘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多食用胡萝卜、柿子椒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杨敏从环境体验、设施体验、活动体验、服务体验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对福建省三明市的三明客家文化园进行问卷分析,发现游客的期望程度与满意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为以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为导向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合理定位市场、营造生态环境、增加体验特色和内容、打造服务体验及情感体验等[26]。卢晓宾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进行多元价值功能评价,得出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发挥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价值功能、生态价值功能、文化价值功能和社会价值功能[27]。陈丽凤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问题,认为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应从环境分析、视觉体验、情景体验、意境追求等方面进行,并以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百花村为例提出自然与人工共存、新与旧整合、文化兼收并蓄等原则[28]。卜丹通过问卷调查从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感知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其问卷包含了乡村环境、乡村活动、食宿条件、消费价格等方面,但各项感知的满意度均表现一般[29]。莫莉秋通过构建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尤为重要[30]。吴吉林等从农户适应性评价的角度对湘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几乎全部农户都支持乡村旅游开发,表示只要具备基本条件都会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但同时得出滞后型农户数量最多,全面适应型农户数量最少,当前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的结论,并从农户、社区和政府等层面提出建议[31]。
乡村旅游的体验与评价是第三方行为,体验主要是指游客的主观感受,是乡村旅游的过程;评价分为2种,一种是游客的主观评价,另一种是学者研究性的客观评价。
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在越来越强调体验感的今天,游客的需求和期望度都越来越高。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注重体验是大势所趋,主要表现为精神方面的享受。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规划中,除了基本的物质享受需要被满足以外,更应强调精神享受层面的规划,这也是乡村旅游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转变。
无论是游客的主观评价还是学者的客观评价,其最终目的是找出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对游客而言,主观评价是决定是否出游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评分对人们的出行有决定性影响;对研究者而言,评价主要是为了提供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确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提高乡村旅游质量、总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
4月26日,十余位浙江画院的艺术家在院长孙永的带领下,再赴绍兴东浦,进行为期3天的全方位采风写生创作活动,零距离领略水乡美景和浓郁的风土人情。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多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哺乳动物组织中存在3种TGF-β亚型:TGF-β1、TGF-β2和TGF-β3,其中TGF-β1最为重要。几乎体内的所有细胞都能产生TGF-β并存在其受体,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转移、形态的改变以及凋亡等,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肿瘤免疫等发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TGF-β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3,含有7个外显子,其5ˊ端序列含有5个调控区:1个类增强子活性区,2个负调控区和2个启动子区。
6 展望
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三农”,应始终站在村民权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乡村振兴正徐徐展开,乡村旅游随之蓬勃发展,伴随游客们的需求和期望的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也逐渐提高。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认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差异性资源保护。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点在于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资源,这是开发乡村旅游市场的根本。
回顾北京印刷业40年的历程,当我们对告别“铅与火”,走进“光与电”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的时候,北京和国内印刷发达地区一样,进入了印刷业的“0和1”时代,即数字技术时代。虽然只有40年,但如果我们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北京印刷业的发展和变化,也不为过:这个行业聚集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精华,是值得业内同仁骄傲和自豪的行业。
第二,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为增加村民们的自主能动性而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个体经济。但如今,有经济实力的集体经济的优势越发显著,今后的研究应发挥制度优势而将乡村旅游推向更高点。
第三,创新思维的运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村民、企业、协会、合作社和投资者等多方主体如何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尤其面对现代游客越来越高的要求,更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层次的转变。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仍以满足人们物质体验的低层次消费为主,在精神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乡村旅游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将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逐渐向高层次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3]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4.
[4]丁铭.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丹山:浙江海洋大学,2017.
[5]王琰.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蒋建兴.泰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7]刘磊.基于旅游季节性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8]张旭.民宿型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初探[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9]陈宗宁.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松溪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7.
[10]谭伟.云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17.
[11]胡海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5.
[12]胡海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5.
[13]刘亚洁.基于带动新型城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14]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176-181.
[15]谢淦辉.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16]张延.烟台市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17]王慧.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198-201.
[18]王晨光.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8(5):34-42.
[19]马悦纳.苏州乡村旅游政府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0]陈湘漪.精准扶贫背景下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经营者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21]林丽琼.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22]王渝,廖成林.乡村旅游住宿业产业组织管理研究:基于供应链协调的角度[J].农村经济,2017(3):66-72.
[23]孙宗帝.青岛乡村旅游营销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7.
[24]王婉飞,吴建兴,吴茂英.乡村旅游发展中地方政府生态管理的驱动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18(8):37-47.
[25]卢冲,伍薆霖,庄天慧.“资本-策略”视角下藏区农牧户乡村旅游经营决策研究[J].旅游学刊,2018(2):27-37.
[26]杨敏.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乡村旅游景区体验产品优化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7]卢晓宾.河北省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评价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28]陈丽凤.基于游客体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29]卜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0]莫莉秋.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6):170-177.
[31]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8(5):755-763.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8-12-4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广州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民宿开发研究”(2019GZGJ226);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8年度重点课题“广州市从化区乡村振兴及旅游资源开发”(Z201803)。
作者简介: 熊杰(1980—),男,硕士,教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标签:乡村旅游论文; 发展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综述论文;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