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羊山镇中心小学 122614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许多小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十分重要,要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
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几种节奏练习方法:玩、说、唱、动、奏,现将其详述如下:
一、说读节奏
就是通过民谣、儿歌,让小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节奏练习。
二、肢体节奏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节奏感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小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肢体动作在小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小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肢体动作的参与。为了提高小学生练习的兴趣,老师要和小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小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小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小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小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小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这种方法通用于各年龄段,根据各年龄段确定难易程度。
三、创编节奏
1.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
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二分节奏,缓慢的节奏感;四分节奏,中速的平衡感;八分节奏,加强了速度;十六分节奏,则有紧凑感。
2.以手势表现各种音符
以四分音符用一个食指表示为基点,统一速度,如全音、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各种附点音符和切分音,学生可以互相比对练习,统一的速度,熟练地比对读出,即刻就是创编的几小节节奏了。
3.通过游戏活动编创练习节奏
比如:四把椅子代表四拍子,五名学生参与学生代表音符,预备节奏速度1,2,3,4,五名学生迅速组合坐下,一定有两个学生坐在同一个凳子上,那就是两个八分音符或附点节奏,根据两名学生的表示,其余学生说出节奏,组合成四拍子节奏,五名学生自由组合各种节奏休止,十六分,前十六,后十六都可。当再一次准备1,2,3,4时,就要重新组合下一组四拍子节奏。这样的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和应变能力。此方法适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节奏练习。
总之,节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难易适度的节奏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求小学生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是完全符合小学生心理的一整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熟练地运用它,使得我们的小学音乐节奏练习更能适合我们的小学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在运用音乐节奏训练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论文作者:刘 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节奏论文; 小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节奏感论文; 音符论文; 动作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