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与美育新理念_动机理论论文

当代审美文化与美育新理念_动机理论论文

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概念论文,文化与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教育

当代审美文化与以往的文化形态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经济运行的轨道,听命于市场权力,成为一种消费文化。“消费经济借助表面事物而存在”〔1〕, 自然经济不讲究外观,注重内在的殷实和富足,而消费经济则特重感性外观,然而其外观形式已带上再实际不过的功利性质。它一方面借此向人们夸示商品的魅力和物质享受的快乐,唤起顾客的消费冲动,成为促使流通机制顺畅运行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借此炫耀财富,显示实力,增强自信心和优越感,以便在商海博击中获取必要的信誉、知名度和杀伐决断的胆量,于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光影摇曳的电视广告、充斥报纸版面的购物信息、富丽堂皇的商品包装,在人们眼前构筑起了一个感性横流的世界。在消费经济支配之下运作的当代文化也转而对外观形式深表热衷,感性化趋势一发不可收,当代文化往往突出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以满足人们的官能快感和自然欲望;它十分讲究包装效果,文化产品的外观形象和装璜形式越来越流于外在,越来越严重地与内在主题相脱离;它正在失去深度性而变成一种平面性的视觉文化,以形象的诱惑力改变着人们的欣赏口味;它也在弃绝经典和规范性而将文化产品变成一道省心可口的快餐,于是文化运行便成为像投资一样需要立即得到回报的短期行为,等等。

现在人们对于美学的本义似乎已经不再持有歧见,大都认同于“美学之父”鲍姆加通关于“Asthetik”的界定,确认美学即关于感性知识的科学,美即感性层面的价值认定。既然如此,当代文化感性化趋势的意义便不可谓不重大。它极其深刻地改变着当代文化的性质,将当代文化推向审美,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审美的意味,从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正因为如此,当代文化作为审美文化又是一个极其泛化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美和艺术的领域,而且涵盖了其他领域,当代的经济活动、物质生活、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在某种程度上都纳入了审美文化的范畴——这并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和演绎,而是每日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确凿无疑的事实。

由于当代审美文化的泛化倾向,今天的审美教育必须形成相应的新概念,它不应谨守传统的界定而划地为牢,而应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大大拓展自身的功能阈限和功能范围,从而成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形式,一种大教育形式,否则无法适应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以往对审美教育的界定时,便不难发现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以往人们或是将美育从属于德育,或是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是将美育规定为情感教育,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的独特功能,在这方面虽然美育与德育有相通之处,但美育更侧重于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的培养,较之德育更富于文化意味,而且在施教方式上美育也有德育所不及之处。德育是规范教育,美育是发展教育;德育是社会性教育,美育是个性教育;德育是单向灌输教育,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替代、无法涵盖的方面。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培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具体技能、技巧,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固然各种艺术才能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和亟待加强的,但正如先哲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3 〕如果不是在比具体技能技巧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美育,那将不能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将美育规定为情感教育也不尽确切,这是将美育的功能限度缩小了。美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塑造人的情感,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如此丰富的内容决非情感一端可以囊括,因此将其归结为情感教育有以偏概全之嫌,有可能取消美育的丰富性。总之,在肯定审美教育与德育相互补充、与艺术教育相互辅助、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之必要性的基础上,将审美教育推进到文化的层面,融入整个大教育的宏观体系中去,这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场革命。可以参照国外教育学家对于未来教育的展望:“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了。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从个人的观点来说,这种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这种教育既是保障专业活动,促进专业活动的动力,又是文化中的堡垒和推动力。这个教育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4 〕这对我们对于当代审美教育进行再认识不无借鉴意义。

正是在文化的意义上,在大教育的意义上,我们认为,当代审美教育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目标。一种文化品格的构成因素很多,就其大者而言,主要有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等方面,因而当代审美教育也必须相应地在这几个方面展开。

二、审美教育与价值观念的塑造

从当今世界范围看,第三次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使得社会运作的机制趋于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得社会生产方式趋于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使得社会产品趋于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固然能够增强人的力量,但同时恰恰也能削弱人的力量。这一是表现为人越来越倚重于技术,从而造成人自身能力的严重退化。工厂中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就可能越是下降;医生治病越是求助于现代医疗器械,其临床经验就可能越是萎缩。二是表现为人对技术成果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如果说那种在未来世界中机器人宰治人类的神话还是一种科学幻想的话,那么如今电脑病毒的肆虐给人所造成的严重困扰则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说核泄漏和基因操作事故的危害还不能让人感到切肤之痛的话,那么金融系统的高科技犯罪则已经使人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三是技术的工具逻辑如程序化、标准化、格式化、集约化等对于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控制,把真、善、美之类精神价值变成了一道技术问题、一个技术过程,变成凭借技术手段就可以达到的可能性,变成了一按键便可以解决的事情,造成了新的异化即“技术异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高新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平衡。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但是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主张通过价值观教育,达到以价值体系的发展来制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以价值观念的柔性来软化技术的刚性,以价值观念的人文内涵来弥补技术的非个性、非情感性、非人文性特点的目的。

在这里审美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关于在今天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所要建立的价值体系的特点,阿尔温·托夫勒说过这样一段话:“超工业社会的教育者必须尽量避免把一套死板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但他们必须系统地组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使学生明确他们形形色色的价值,使之具体化并加以检验。”〔5〕这里所论当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 一方面,在技术时代人们更多看到的往往只是技术的价值、物质的价值、经济因素的价值,而将形形色色的精神价值置之脑后,价值体系暴露出明显的欠缺和薄弱之处,而且由于经济力量的辖制、技术成就的眩惑和物质享受的引诱,这种片面的、有欠缺的价值体系正在呈流行趋势,且不乏专制、强加的因素。这种物质强权和技术专制对于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将贻害无穷。我们可以倾听西方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当今社会一味强调物质经济的成就,而不够重视人的心理和精神的胜利。一个好的社会允许并鼓励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坏的社会却相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几乎都忽视了人类更高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过分唯物主义的了。我们不得不毫不留情地说,经济学这门‘科学’只是在熟练、精确、技术地运用一种关于人类需要和价值的整个地错了的理论,这种理论只认识到了人类低级的、物质的需要。”〔6〕 从而经济越是发展、技术越是进步,审美教育越有加强的必要。审美教育关心的是人的修养、人格、潜能、个性、能力、目标感、成就感、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终极性、本源性的价值。这些终极价值、本源价值的真正确立,将对当今普遍倾重经济、技术、物质之价值的局面起到制衡作用,有助于最终建立一种合理的、优化的社会价值体系,而这恰恰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而不是相反。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在施教形式上也有其天然的长处,它不是限制、训示和灌输,而是引导、启发和劝诱;它不是将某种预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在价值体系的生成过程中贯彻一定的美学原则,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中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在这里受教者的本真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其主动性和自由度不受束缚、不受损伤,人们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个性心理的发展、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是在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的。这种教育形式正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审美教育标举一定的审美理想,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为最高目标,但这只是一个总的方向、大致的范围,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足以给人提供一种口实或标签,将施教者某种预设的价值体系变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价值认定看成唯一的、最高的,用来排斥和否定别的价值认定,诉诸专断、强制和排他。一旦如此,则恰恰与审美教育的本义背道而驰。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它的最终结果是在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对话之中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施受双方所给出的价值认定都在积极的对话之中得到重新塑造和提高。审美教育是反对价值观念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在这一点上说,美国学者A·麦金泰尔主张所谓“社会特有主义”(communitarianism )有一定道理,即认为人类生活形式和价值体系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通约性,决非某一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可以成为绝对的和唯一的。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可以肯定,审美教育以其非预成主义、非绝对主义的特点,将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变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普遍的教育方式。

三、审美教育与人格境界的提高

经济活动并不必然导致人格的沦落,但是商品交易、金钱关系、利害关系有其天然的片面、狭隘之处,容易妨碍人格的提升和发展却是事实。经济活动注重功利性、实效性、自主性和本位性。不管哪一个经营者,总是将利润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将利益驱动作为经济运作的基本动力,在经营中力求趋利避害,他的盘算和决策总是以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为标准,在市场角逐中奉行优胜劣败的公平竞争原则。这一切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唯其如此,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但同时也很可能导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观念的滋蔓,造成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失落,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泯灭及人格的缺陷。

一般说来,人格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缺乏性动机,即排除饥渴和摆脱危险的动机,这类动机起因于生理的缺乏;一是丰富性动机,与人获取满足和寻求发展的要求有关,包括对于自尊、爱、人际关系、探索、理解、创造、成就、游戏、美、艺术的需要。这些需要并不完全以排除饥渴和危险为前提,但表现为超越缺乏性动机的饱满状态。人格的构成以及它所达到的水平取决于这两类动机。一方面,这两类动机都不可缺少,如果缺少食色、安全一类缺乏性动机,人本身能否存在下去尚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发展便无从谈起;但如果人停留在低级的缺乏性动机水平之上而止步不前,不能形成更高的丰富性动机,也将严重影响人格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格上升的标志不在缺乏性动机的强烈,而在丰富性动机的充沛,它兼顾那些与人的生存攸关的物质需求但又摆脱了低级的物质需求的束缚,以丰富多采的精神性需求展示了更高的人格境界。

审美教育无疑在推动人格提升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宗旨并不在于传授给人以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主要指向丰富性动机。

依马斯洛之见,达到最高的人格境界的是“自我实现的人”。他表现出许多优良的人格特征,如完整、完善、完成、正当、有活力、丰富性、单纯、美、善、独特性、不费力、乐趣、真实、纯正、现实、自足等。这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要比这种统一多得多〔7〕。很显然, 这些优良的人格特征统统属于丰富性动机。如果说缺乏性需要的满足可以避免生理疾病,丰富性需要的满足有利于生理健康的话,那么缺乏性需要的旺盛则往往导致心理疾病,唯有丰富性需要才能铸成健全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因为当缺乏性需要所支配的人在面临种种挫折、困惑、混乱和焦虑时,不能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摆脱这种困境而常常导致心理疾病,而受丰富性动机支配的人却能够通过内向的沉思和自我探索克服这些困难,所以总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出现。再有,后者能够比前者更加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前者往往将人际关系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用实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而不会想得更多、更远。后者则超越了这种狭隘性,以非功利、非实用的态度与人相处,把人真正当作人。他称赞别人是因为别人值得称赞,他爱别人是因为别人值得爱,而不是出于某种利害考虑而曲意溢美和奉承。另外,为丰富性动机所支配的人往往弃绝那种“二分”的世界观。他超脱了事物之间那种对立的、分裂的、互不相容的关系,在一种协调而又和谐的关系中把握世界。马斯洛说:“在健康人身上,心与脑、理性与本能或认知与意动之间由来已久的对立消失了,它们的关系由对抗变成协作,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一句话,在健康人身上,欲望与理性相互吻合,天衣无缝。”〔8〕总之, “自我实现的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更多持有一种健全的包容大度的态度。

然而这些优良的人格特征并不能自发形成。尽管在人的“需要层级”中从缺乏性需要向丰富性需要、从低一级需要向高一级需要上升受到内在心理动力驱动,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但是如果缺乏教育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这种在人格之阶上的攀升则不可能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最终能否臻于极境便值得打一个问号。对马斯洛“需要层级说”的理解,一般将人从缺乏性需要向丰富性需要的上升看作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的过程,仅看到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便随之产生的特点,而忽视了这种人格攀升同时也是教育的结果。其实马斯洛的这一思想很明确,他从人本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大力倡导一种新的教育:“这种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力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发展。这种教育观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9 〕。这种教育将致力于教人如何给予爱和接受爱,如何自尊和尊重他人,如何寻求真正的生活意义并从中获得自我满足,如何保持一种轻松自如、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如何保持一种幽默和诙谐感,如何形成个人风格,如何求真求善求美并将三者集于一身,如此等等。其中审美教育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它通过标举一定的审美理想、风尚、趣味、格调来促进丰富性动机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人格境界的升迁。

四、审美教育与精神个性的发展

在当代审美文化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个性与非个性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是个性的施展余地太大,另一方面是个性的严重失落,这二者恰恰是互为因果的。对于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关键的作用。

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刊物、图书、广告之类大众传播媒介的崛起使得当代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由于传播内容、题材、形式、风格和情调的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众以消费行为介入文化过程,为大众的文化个性的发展展现了空前阔大的余地,这只须与以往上行下效,一呼百应,依样板画葫芦,“十亿人民八个戏”的指令性文化相比较即可见出分晓。但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滥用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在这方面不加限制,那也势必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虽然在大众文化的时代,大众传媒总是竭尽全力面向大众、迎合大众,大众也确实获得了通过消费对文化发言的权利,但是大众实际上并未真正取得文化主体地位,大众传媒传达的常常是文化制作者从自己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策略出发所提出的既定理念。这些文化制作者能否充分尊重大众、尊重大众的个人意识和文化个性,消除强制、专断、排他的倾向,便很值得怀疑了。如今大众传媒往往从某种功利和利害关系出发,强迫大众被动接受某种既定的东西,使整个运作带有露骨的商业性推销、宣传、炒作的味道。在此情况下,大众要形成和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就非常困难了。问题的实质在于,当今大众传媒在倡导文化个性时恰恰取消了大众的文化个性。

在个性问题上还有这样的错觉,即往往将个性的发展与个人选择的权利联系起来,将最大限度的个人选择视为个性发展的最佳条件。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如今大众传媒每日每时为人们提供着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每天有几十个电视频道供人选择,而每一个频道从早到晚又有若干档节目在吸引人,每天有数不清的大报小报日报晚报供人阅读,而每一份报纸又有无数个板块在争抢着人的目光。此外还有通过广播、书刊、录像、CD、镭射光盘等蜂拥而至的文化信息,使人应接不暇、无从下手,使人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择取舍,其结果恰恰是文化个性的失落。可见,固然个性的形成必须具备选择的自由,但一旦选择变成了不胜选择,那么个性也就失去其固有的边界而不成其为个性了。

大众传播媒介所造成的这两重意义上的文化个性的失落需要借助审美教育来改变。相对于德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个性教育,但是说到底它与社会需要社会目标并不矛盾,甚至更利于达到普遍的社会需要和长远的社会目标。审美教育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更多关心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实现自身价值、发挥个人潜力、健全个性心理和提高个人素质的必要性,并致力于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让人能够按照自身特点去发展的健全的、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尚。然而这里还有一个界限必须廓清,一方面,审美教育与那种生活形式和价值观念上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是相对对立的,它反对滥用大众传媒工具强制推行某种既定的东西,强加在大众头上,使之成为一种迫使大众被动接受的普遍准则,严重妨碍大众文化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重视大众文化个性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于那种漫无边际的价值多元的认可,审美教育与那种价值选择上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是相互对立的。虽然它承认价值选择存在着某种多样性和不可通约性,但也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价值态度并不利于文化个性的发展。切要之点在于正确处理人本身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始终以人为中心,而将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途径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是在当今文化建设中审美教育必须始终不渝的态度和准则。这正如路易·多洛说的:“应该再一次回到人的身上来,为的是让他经过武装和受教育之后,有可能不再被动地接受别人为他定下的东西,而是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东西,并拒绝其他无关的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也和机器一样,只可能具有补充的价值,个人的努力仍然是最主要的”〔10〕。

五、审美教育与趣味格调的陶养

当代审美文化被纳入了经济运行的轨道,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其商品性一旦失去约束,便有可能滑向商品化的歧路,孳生出种种不良文化现象。出于赢利的目的,当代审美文化刻意追求娱乐性、休闲性、刺激性、火爆性,以提高上座率、收视率、发行量、畅销度,对于官能快感、原始欲望、自然冲动和下意识表现出过度纵容和曲意迎合的态度,从而孵化出一种浅薄、粗陋、萎靡、弛懈的文化风尚,导致趣味趋下、格调不高的时弊。时下十分流行的“追星”现象、游戏心态、玩世主义、从众心理、浮躁之风、自恋倾向等均属此列。这无疑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将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现代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西方谚语曰:“趣味无争辩”。在人们兴趣口味的多元取向这一点上,此说可以成立,但人们的审美趣味仍然是可以而且必须争辩的。习惯上审美趣味也仍有好与坏、高雅与低级、精致与粗放之分。这种区分之成为可能,是因为审美趣味虽然表现为感官的嗜好和兴味,但在其深层次上却潜伏着认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作用,而且后者构成了前者的基础,支配着前者的价值取向。博克认为,审美趣味涉及三种心理功能,即感官、想象力、判断力或推理的能力,其中后者仿佛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一涉及最好的有别于最坏的审美趣味的地方,都有理解力在起作用,而且只有理解力在起作用,而错误的审美趣味的原因就在于判断力出了毛病。〔11〕既然如此,那么事情就往往成了这样:尽管人们的感官并无二致,但由于更深层次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不同,所以表现出的审美态度、要求、爱好、趣尚便大相径庭,爱憎好恶、抑扬褒贬亦迥异其趣。要说趣味的区别,其实是在认识水平和理性深度上见出分晓。因此说到底,趣味还是有其理性内容,并以此为标准而分出优劣高下。爱尔维修曾将趣味分成两类,一类是习惯、时尚,也就是大众所喜欢的东西,称为习惯趣味;一类是以对人类和时代精神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趣味,称为自觉的趣味。他更倾向于后一种趣味。〔12〕

那么,这种具有更深内涵的趣味是如何形成的呢?历来人们普遍认为最佳途径在于教育。爱尔维修认为,那种更好的趣味亦即自觉的趣味始终是以教育为条件的。卢梭虽反对后天人为的东西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和戕害,但仍确认在趣味问题上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他说:“好的趣味是凤毛麟角,因为作为天生之物,它只能经过培养和社会环境的陶冶才能起作用。”〔13〕卢梭所提倡的教育是大教育概念,包括社会环境的熏陶、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娱乐场所的引导及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而不光是指学校教育,这就进入了文化的层面。

可见,审美趣味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提高。所谓好的趣味其要义在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趣味的提升一方面在于感官能力的提高,如直觉、敏感、辨别力、审察力以及专业化程度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于内在认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等理性力量的培养。在审美教育中,这两个方面是同步展开的,或者说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而在当代审美文化感性化趋势泛滥一时、趣味格调低迷趋下的情况下,审美教育更加注重对于人的内心理性力量的培养和塑造,便成为必然和必要。其要旨在于树立一种人文理想。这是一种价值的界定、意义的界定,属于信念、信仰的领域。它是通过提供某种信念、信仰的概念、范本以凝聚人们的精神结构,使人们的趣味格调表现出一种健全、合理、向上的趋势,使人们的审美态度、审美要求、审美爱好、审美趣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

那么,审美教育所张扬的人文理想的内涵如何呢?首先,审美教育是美学这门“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人文精神。美学以对于人生真谛的思索、追踪和破解为使命,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对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对精神极限的顽强挑战,从而为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为历史进步输送巨大的精神动力。美学的这种丰富、深湛的人文内涵使审美教育的人文理想定位有了内在的依据。其次,审美教育的人文理想不应照搬西方模式,也不应简单回归传统,而应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实发展,善于发现和大力弘扬当代精神结构中那些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和未来性的质点,如当代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风险意识,当代人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优化的知识结构,当代人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务实精神,当代人勇于选择、勇于实现自身价值、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等。当代审美教育应以这种新型的时代精神作为核心和基点,去凝聚和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生命力的因素以及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形成一种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新的人文理想。总之,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应以这种既体现美学的人文精神,又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感的人文理想,去照亮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对人们的趣味格调起到积极的陶冶、引导和感召作用。

标签:;  ;  

当代审美文化与美育新理念_动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